4月20号,奔了焦作、郑州、南京、扬州、上海,回到北京又去了唐山,时间紧,只得当天往返。中间过了个五一劳动节后,紧接着又是一轮出行:
  5月6号:北京-张家口
  5月7号:张家口-北京,北京-焦作
  5月8号:焦作
  5月9号:焦作-郑州,郑州-杭州
  5月10号:杭州-宁波
  5月11号:宁波-杭州,杭州-深圳
  5月12号:深圳-广州
  5月13号:广州-北京

  5月还没过完,距离4月份的出差还不到30天,又到了潍坊。这次虽不是工作,只是去公司自己筹建的三甲医院里体检,但也是奔波在外了。可以预见的,是五月最后一天,应该在厦门,有个开庭。

IMG_9771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 , ,

  金华被人所知的,大概是金华火腿。其实还有两个名气大的,一是义务、二是横店,只是人们却很少将这两者与金华联系起来。它们在金华啊?这是普遍的反应。
  义乌,曾是中国最强县之一,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也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很多官方机构认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只是这几年,逐步被超越,国内这些传统的线下商品集散地都在遭遇着不同程度的危机。
  线上和线下的经济模式,似乎终究还是同性相斥,哪怕义乌曾有“网店第一村”,哪怕早就开始了“互联网+”转型,但在探索和迷惘之外,因自己发展惯性、行为惯性而产生的思维博弈,终在进退之间摆动、相斥着。

  必须转型谁都知道,但必须要有互联网化的意识,转型不等于在网上开个店,若管理思维没有变,不知如何布局、不知发展在哪,那依旧是靠着原有的线下惯性思维在艰难前行,只不过多了个网页,多了个渠道。简单粗暴地招个电商团队,挖个一线城市牛掰运营,或雇上几十人的专业美工、设计、摄影、客服,也只是热闹几天。
  如今很多公司的“互联网+”都是徒有虚名,意识未变。“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从金华走出的诗人艾青如是说,如同现阶段转型的义乌和走出的、留下的彷徨的人。

  出差来此,住酒店,发现到处都是鹅的标志。查了好久材料,才知骆宾王为金华人,而他的《咏鹅》是我们一代代国人启蒙时代所熟诵的唐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IMG_8868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我们往往看着江南民居说,这原来都是徽派建筑啊。
  它们的确很像,却又不一样,那有些什么差别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

  首先,二者很相似,都是砖木结构,都有粉墙黛瓦马头墙的显著样式,又都与水相依,透着一股婉约,还都在砖雕、石雕、木雕上富有灵性,配上些青苔、芭蕉和细雨,一首首诗歌便脱口而出。

  不过,徽派建筑主要在山区,房屋多依山势而建,傍溪流而成,门前或院内虽有水,但多清水,为清澈急流,有落差,上中下游水的使用有明显区分;而江南民居则在平原,因地制宜,环水而成,水流缓慢且如今已罕见清水,多发绿浑浊,临河建筑多有台阶或吊脚楼,更亲水一些,靠水面很近。
  与之对应的是桥,徽州的桥功能性为主,除了极个别,大多简单,甚至平板,而后者的桥,几乎成了故乡的代名词,各种样式,轻巧细致。且多为拱桥,因为桥下有船,穿梭如织,往来于河道之间,或日常代步、或商贩往来、或轻弹曲调,多了一份水乡柔情。

  此外,徽州人多从商,家里往往只有孤儿寡母娇妻,所以很多建筑的外墙高大防盗,四周高墙上也几乎无窗,采光与通风主要靠建筑院落的天井,而江南民居则小巧玲珑些,少有高墙,外墙也有开窗,一些临河的还会开整面大窗,满足通风要求。

IMG_6580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出差,到浙江湖州,地点在南浔区。
  古镇离着酒店两三公里,在这呆了好几天,总是要抽个时间过去一趟的。但因工作比较忙,只能在夏日的午后,37度的天气里出发了,艳阳高照。

  南浔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古镇、江南六大古镇,同时还是5A级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几年又随着京杭大运河的申遗成功,而作为名录内的一部分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江南的这几个水乡,已经去过了同里、周庄和乌镇,似乎给人印象的好坏和停留的时间长度成正比,呆得越久,走得越慢,给人的印象就会越好些。看看夜景、看看清晨、看看没有游人的小巷,或者等着下些沥沥细雨,踩着光滑的石板路上,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寻找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与其说这样的景色美丽,倒不如说这是我们对江南水乡的期许,或者说心目中的样子。方文山的《青花瓷》,影响了很多人。

  匆忙,还没来得及享受江南水乡的样子,便被导游带着,进入了古宅。

IMG_6502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雷峰塔和雷锋无关。

  此塔是公元977年,吴越国王钱俶因宠妃黄氏得子而建,原名“皇妃塔”、“黄妃塔”,又因建于南屏山的雷峰之上,故得名“雷峰塔”。北宋年间曾遭受严重损坏,南宋期间重修,之后被列入西湖十景。后在明嘉靖年间,遭倭寇焚烧,仅剩下了砖砌塔身。
  反倒是这种残缺与白娘子的传说相得益彰,更为人们津津乐道,“雷峰残塔紫烟中,潦倒斜曛似醉翁”。康熙、乾隆二帝也前来游览题诗,后成雷峰夕照一景,闻名遐迩。网上搜到了残塔照片,确实更美些。

  有时候去的地方越多,反而越觉得到的地方少。
  到雷峰塔,并不是因为它的历史,它的外观,而是因为中国四大爱情传说之一的《白蛇传》,如果算上今年到过的与《孟姜女》相关的山海关,那么还剩《梁祝》和《牛郎织女》,也该去看看的。

  到江南,该听听昆曲的,以前一直想听《牡丹亭》,到这里可以听听《白蛇传》,听听那段传奇。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