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这是一篇迟来的游记。

  那是在南开的日子里,温暖而美好的热恋时期,2003年的国庆。那是第一次出外旅游,第一次离开生活的城市,也是第一次与老婆一同出行。
  没有任何准备,也没有查什么攻略,背上学生味十足的双肩书包,带着毛巾和洗漱用品,买了两张硬座,便激动万分地出发了。什么回程票啊,什么住宿啊,甚至连西安有什么景点都不知道,只因想去。

  临行前给西安的高中同学打了个电话,然后便是26个小时的硬座,倒也没觉得疲倦,那时候能和老婆牵牵手、抱在一起就感觉好幸福,特容易知足。舍不得买卧铺票,舍不得吃火车上的盒饭,一路上聊天、睡觉,睡觉、聊天,简单而快乐。

  西安下雨,火车晚点两个多小时。
  出站,高中同学正在出站口缩着身子跺脚,冻得直哆嗦。那时手机是奢侈品,全班没有一台,但心里却没有什么忐忑,觉得下车出站就能见到人,什么晚点啊、下雨啊,说好了的,就该在。换做现在,有了手机,人们似乎就更容易放心不下了,短信总是一个接着一个,做事不是因为答应过,而是因为刚刚被提醒过。如此。

  那时和老婆只是男友朋友,所以住宿比较麻烦。幸好高中同学的安排,我住男生宿舍,老婆住女生宿舍。
  所有的出行都是公交,哪怕是拿着地图翻来覆去地比划,倒好几次车,也不打的。
  吃的都是小吃,面啊、烧饼啊之类的,炒菜算奢侈的。长安大学门口,那6元钱的青椒肉丝盖饭,竟成了记忆中最珍贵的美味,似乎永远难以忘记。最贵的一顿饭是老孙家羊肉泡馍,在门口犹豫半天才进去,花了50元左右。
  那时没什么户外装备,冲锋衣啊、登山鞋还没什么概念,西安下雨,冻得要死,慌忙间买了秋衣秋裤,那秋裤一直穿到现在。老婆的鞋进水,始终不干,一咬牙,买了双新的,花了60元。
  更不用说单反了,那时整个校园也看不到几台数码相机,200万像素,300万像素都是神器。基本所有照片都是傻瓜胶卷,舍不得照,一个景点就那么几张,还不知好坏。最终,差不多能看的只有二三十张,现在已丢了不少。不过这也有好处,少就懂得珍惜,不会一个景点上百张,好多文件夹基本不再翻看。而当时的照片,不用在乎景色,不用在乎构图,不用在乎色彩,而是一种回忆和心情。当然,也许是自吹自弹,别人不懂。

  有个习惯,就是所有景点的门票都完好保留,包括导游图和各地的地图。所以没事的时候会翻来看看,那时的门票,是货真价实的学生票。不像现在,偶尔还拿个假学生证扮嫩。

  兵马俑,那时才知道世界文化遗产,并开始关注,甚至决定了后来的旅游路线选择。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南阳,最初听到这个名字,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之后,便是在三国系列的游戏中。

  有同事总结南阳的特点: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山清水秀、物产丰富。
  人杰地灵,是指这里有很多名人,如张仲景、诸葛亮、张衡、刘秀、姜子牙、范蠡、韩愈等等;历史悠久,是指这里不仅有恐龙蛋和南召杏花山猿人遗址,还曾作为商代都城,同时也是中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山清水秀,是指这里有世界地质公园伏牛山、南水北调源头丹江水库,山美水美;物产丰富,是指这里不仅有大量的黄金、石油等矿产,还因位于南北交界,植物种类极其丰富,有“中华药都”之名。

  不过南阳的城区,及市内建设颇有些落后,远远望去,大片的、建设之中的、空无一人的新楼正在拔地而起,但整体看来还是偏落后,远不如郑州,亦不如洛阳。市容市貌也相对要差些。衡量城市的建设水平不应以经济大小作为主要标准,但这里即使城市之外拥有大片的森林和水资源,却没有很好地是城市融入其中,居民仍在钢筋混凝土之中,隔绝了新鲜。

  南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当地随处可见张仲景大药房。
  医圣祠,其始建年代不详,但明、清两代均有扩建,为“万世医宗”、“医中之圣”张仲景的墓地所在地。匾额三字为郭沫若所题。其内,基本空无一人。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应该是在04年的国庆,当时还在南开读本科。因为快要准备考研了,这意味着要潜心苦读半年多,所以在这之前,决定和女友出去走走。
  那个时候手头很拮据,一天的生活费也不过六、七块钱,于是便选择了天津的盘山。在我印象中,加上住宿、路费、门票等等,那次出行一共花费不到400元,但已经很满足。

  盘山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爬山,虽然不高,虽然景色一般,但那种美好的感觉丝毫不亚于我们去梅里雪山,去瞻望卡瓦格博。那时候,背着蓝色双肩书包,没有任何户外装备,路上稍有些景色,便已满足。即使蓟县城内的府君山,都已让我们惊叹不已。
  手牵手,美好、甜蜜的初恋时光。

  那时还没有数码相机,都是胶卷机,如今这些照片似乎已有些缺失,底版更不知所踪,于是扫描了一些作为备份。我想,等到这些相片发黄以后,陪着老伴坐在摇椅上慢慢地看。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楼下有一株昙花,长了两个花苞。为此让我们足足兴奋了好久。每晚都有人下去看看,生怕错过了“昙花一现”。

  上周五下班后聚餐,回去比较晚,恰好看到了昙花开放。两株。洁白,芳香。第二天早晨起来,花悄无声息的败了。

  昙花别名琼花、月下美人,属仙人掌科、昙花属。灌木状主茎圆筒形,木质。分枝呈扁平叶状,多具2棱,少具3翅,边缘具波状圆齿。刺座生于圆齿缺刻处。幼枝有刺毛状刺,老枝无刺。夏秋季晚间开大型白色花,花漏斗状,有芳香。原产墨西哥。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不耐霜冻,忌强光暴晒。

  关于其开花时间,里面有个美丽的传说:
  昙花是一个花神,她每天都开花,四季都很灿烂,她爱上了一个每天为她锄草的小伙子,后来玉帝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大发雷霆,要拆散鸳鸯。玉帝把花神贬为一生只能开一瞬间的花,不让她再和情郎相见,还把那个小伙子送去灵柩山出家,赐名韦驮,让他忘记前尘,忘记花神。可是花神却忘不了那个年轻的小伙子,她知道每年暮春时分,韦驮尊者都会上山采春露,为佛祖煎茶,就选在那个时候开花!希望能见韦驮尊者一面,就一次,一次就够了!遗憾的是,春去春来,花开花谢,韦驮还是不认得她!昙花一现只为韦驮。又名韦驮花。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周末,闲着无事,去了总统府。门票40元。

  这个地方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乾隆、洪秀全、林则徐、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等怀着不同的心态来过这里,留下了庭院留下了灰烬留下了这片历史。

  其实,很多城市,都可以用一个年份来代替,比如南京·1912。这年是中华民国元年,是南京历史上最繁华最鼎盛的时期之一,也是南京这个城市最后一次无限靠近无比辉煌的过去的辛酸的梦景。

  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在总统府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一夜有一个国家、一段历史,一个城市,都将写入史册。

  总统府现为中国最大的近代史博物馆,门楼是二十世纪初建的,上面三个金字“总统府”。


  总统府,一段时间内,为中国政治和经济的中枢,是许多重大决策的发出地。这里因一个人,有了一块匾,上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