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承德本没有计划,很突然,所以这次都没有进避暑山庄。至于要去几座寺庙,也是随性。从普陀宗乘之庙出来,时间已经有点晚,但感觉离着须弥福寿之庙不远,走路也就十来分钟,于是便过来转转。
乾隆七十大寿的时候,邀请班禅来京。六世班禅从扎什伦布寺出发,用了一年时间到承德,乾隆大喜:朕今年已70岁,以如此高龄幸见喇嘛,甚慰朕怀。从此中土佛法弘扬可期,四海人民得歌升平。须弥福寿之庙便是仿扎什伦布寺而建,给六世班禅居住所用,故又称“班禅行宫”,那一年是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
次年,六世班禅在京感染天花,圆寂于西黄寺,享年42岁。
清廷有句话: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六世班禅进京,基本代表着西藏、新疆、蒙古这些边境的长期稳定,干戈不兴。所以,须弥福寿之庙便成了承德外八庙中的最后一座。从此宗教的力量在边疆流布,最终汇于承德的避暑山庄和这座座庙中。而皇帝们再来此,仅剩下缅怀和凭古。木兰围场狩猎之后,迎着夕阳余晖,给子孙辈们讲讲戎马一生的故事,或当年在普陀宗乘之庙内接见土尔扈特部东归首领渥巴锡的豪情。
山门,中式建筑风格,但白墙和盲窗,有了藏式韵味。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世界文化遗产, 手机, 摄影, 河北
从普宁寺出来,打车几分钟,便到了普陀宗乘之庙。它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为国家5A级景区。
其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竣工,为庆祝乾隆六十大寿和其母崇庆皇太后八十大寿而建。因仿布达拉宫样式,又称“小布达拉宫”。“布达拉”和“普陀宗乘”均有“观音圣地”之意。
乾隆六十大寿这一年,还有件盛事,土尔扈特部东归。清初,蒙古分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分,漠西便是我们上篇文章所说的卫拉特蒙古,也是之前的瓦剌。土尔扈特部是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在准噶尔部日益强大之下,担心自己有被兼并的危险,于是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和里海附近寻找牧场,并在这站稳了脚跟。
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能在这放牧只因当时沙皇无暇,终究不会长久。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俄国与土耳其战争期间对土尔扈特部进行了强征,要求16岁以上青壮年全部参军,给了他们致命打击。不仅如此,俄国还要求土尔扈特部首领交出独子和三百个贵族子弟作质子,这最终促成了他们的东归之行。这是世界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民族迁徙,因要赶在严冬河流结冰之际出发,恶劣天气再加上追兵四伏,非常悲壮,出发时17万人,经8个月的万里行程后,仅剩6万余人回到新疆。
清政府在伊犁对民众进行了安置,乾隆帝自是高兴,给足了首领们待遇和封赐。接见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的地方,便是普陀宗乘之庙。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世界文化遗产, 手机, 摄影, 河北, 足迹
承德,古称“热河”,为“一市连五省”之地,除了京津冀,还挨着辽宁和内蒙古。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在此修建避暑山庄,成为了清王朝第二政治中心。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取“承受先祖德泽”之义,赐字“皇承天德”,始称“承德”,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已被入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自从北京到承德的高铁开通后,过来便方便多了。
我们常说承德外八庙,其实不限于八座。这里共有12座仿西藏、新疆等寺庙而建,供边疆少数民族贵族觐见皇帝时礼佛之用,其中有8座归清政府直接管理,又因都在古北口外,故统称“外八庙”。网上搜了一下名单,这12座寺庙包括:罗汉堂、广安寺、殊象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宁寺、普佑寺、广缘寺、安远庙、普乐寺、溥仁寺、溥善寺。
第一站普宁寺,路过普佑寺,同为外八庙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是普宁寺的一个附属寺院。但因为上世纪64年雷击起火,绝大部分建筑损毁严重,仅存山门和几个配殿,目前封闭未开放。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世界文化遗产, 手机, 摄影, 河北, 足迹
青城山,中国道教四大名山和五大仙山之一、十大洞天之一,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5A级景区,同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关于道教四大名山,有几种说法,认可度比较高的是:青城山、龙虎山、武当山、齐云山,其他说法是把青城山换为了崆峒山或鹤鸣山。而道教五大仙山,是除了上面四座外,多了陕西的景福山。看来有时间需要安排一下去齐云山和景福山的行程了。
传说古有宁封子,因是陶器的发明者,故被称作“陶圣”,是陶瓷业的祖师爷。其修炼成仙后,居于青城山,号“龙蹻真人”,后授皇帝龙蹻之术,也就是飞行之术,故又被称为“皇帝之师”。又因其总司五岳,故称“五岳丈人”,所以青城山曾一度被称作“丈人山”。但让青城山名气暴涨的,还是张道陵,道教便是他在青城山期间创立的,并在此羽化登仙,所以青城山甚至一度被列为道教四大名山之首,也成了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虽然来了四川和成都好多次,但青城山始终没有来过,哪怕已经到过都江堰,还是一次次错过。这次过来培训,大家都挺辛苦,决定带着部门的人来一趟,算是今年的团建了。
林木青翠,山似城廓,故得名“青城山”。群峰环绕,深谷幽静,故以“青城天下幽”而名。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世界文化遗产, 手机, 摄影, 足迹
明朝一共16位登基的皇帝,其中13位葬在了北京十三陵,所以得此名。没有葬在这里的3位皇帝,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在南京称帝,故葬在了明孝陵;一个是建文帝朱允炆,因在靖难之役中失踪,所以并无皇陵;还有一个是景泰帝朱祁钰,因时任皇帝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而后被拥立登基,但朱祁镇被迎回后发动政变,废了朱祁钰,将其葬于北京西山,现名“景泰陵”。
这样来算,明朝共有15座皇陵,而事实上则有19座,另外4座都是没有当过皇帝,但后被追封的:明祖陵,是朱元璋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明皇陵,为朱元璋的父母双亲、哥哥嫂嫂的陵墓;明东陵,为朱元璋的太子朱标陵墓,其死在朱元璋之前,未登基,但也依据皇帝规制下葬;明显陵,嘉靖帝朱厚熜追封他父亲为帝,因已去世,便由王陵升格为了帝陵。
今天逛完长陵和定陵,时间已不早,便前往神道,神道是十三陵内一个单独景点,要单独售票。
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以目前发掘来看,已知最早的神道是霍去病墓,其神道两侧放置石人和石兽,名“石像生”。后来历代帝王的陵墓一般也都设神道,当然有些名人大墓也有。帝王陵墓的神道一般有一个公用,类似于大树的树干,而各个陵墓则像分支。
五一时期,北京天气刚好,柳树嫩绿欲滴,阳光也刚好。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70-200mm, NIKON D800, 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 单反, 摄影,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