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山长城建于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沿山脊直抵鸭绿江,一江一山一长城构成了一道防御体系。
  我们平时所说的万里长城主要指明长城,是国内现存长城遗迹的主体,也是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保存最完整的,官方测绘人工连续墙体长达8850多公里,高于早期估算的6300公里,故有“万里”之称。它自明洪武年间修建,朱元璋主要是防御元朝反攻。而自土木堡之变后,吓得差点迁都的明王朝在成化至万历年间的修建则达到了鼎盛。成化帝就是土木堡之变时,和皇帝一起被抓走的太子朱见深。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明长城的东端是山海关,但在1990年通过虎山长城的考古和挖掘,国家文物局最终确认这里才是万里长城的最东端,改写了历史认知和教科书。其实在《明史》中便有记载:“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最东端是虎山长城,最西端是嘉峪关。
  那虎山长城为何被遗忘了呢?一是失去了原本作用而被遗弃。它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御蒙古残部和日益强大的建州女真,后者便是清朝建立者。所以当曾经的防御对象成了统治者,自然不再维护它,甚至还有意识地拆除和损毁。二是不记于史,被时间抹平。清朝官方刻意对其保持漠视,不再记录和提起,地方日志也零零散散,故时间一长就被人遗忘了。三是自然破坏。清政府将东北,尤其辽东这片地方视为龙兴之地,长期实行封禁政策,限制汉人进入。毕竟不像嘉峪关那边干旱,这里不缺降水和植被,夯土结构的长城禁不住大自然的风吹雨打和植被破坏,遂逐渐融入了密林。四是人为破坏。官不管,民便拆,长城上的城砖、条石都是好材料,被当地居民用于建造屋舍、猪圈、道路等,所以墙体大规模消失殆尽。

  随着1990年的勘探挖掘,虎山长城再现世人,如今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4A级景区。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丹东因抗美援朝而留名,紧靠鸭绿江。国人对朝鲜和韩国这对邻居的历史,还有抗美援朝,大多只是一知半解,似乎对他们兴趣不大,一是没强大到足以引起关注,二是没什么热门景点。所以这次来丹东,补补历史。

  朝鲜和韩国在历史上,长期是个统一的国家,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文化、历史。
  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这里有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王国,那是他们的三国时代。此前的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曾在此设以乐浪(今之平壤)为首的四郡,将半岛北部置于直接统治之下。直至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因乐浪郡被高句丽攻陷而终结。那时的中原在八王之乱后进入五胡乱华时期,自己乱得一塌糊涂。
  后来,新罗联合唐朝,于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灭百济、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灭高句丽,统一了半岛南部。而同年,唐朝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管辖半岛北部和高句丽故地(高句丽本就发源于中国境内,疆域覆盖今之部分黑吉辽和全部朝鲜)。但其后高句丽遗民不断反抗,新罗也在暗中支持,仅到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便因不堪其扰且综合吐蕃等边疆压力,遂决定收缩东线,退出了朝鲜半岛,将安东都护府迁至辽宁。

  王朝总是兴衰交替,新罗末期亦出现了农民起义、豪族割据。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和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分别独立出后百济、后高句丽(后改国号泰封)两个国家,和原来的新罗残余形成后三国时期。
  公元918年,泰封国将领王建发动政变,建立高丽王朝,兼并新罗和百济,并一直扩展疆土到鸭绿江,统一了整个朝鲜半岛,它和高句丽没有继承关系。此时的中国正处于五代十国时期,无暇东顾,包括之后的两宋。其后是元,蒙古通过军事威慑让高丽臣服,并在朝鲜半岛设行省加以控制,但基本还是松散的自治状态。
  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定都汉阳,建立朝鲜王朝。之后与明朝在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确定了国界为鸭绿江。明清两代,和朝鲜都是宗藩国关系,故未改变国界。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沈阳还有两个响亮的名字:盛京、奉天,都和清朝有关。

  很多人因为电视剧而相对熟悉清朝,但清朝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有着多种答案。
  因官方未定音,所以有争议。中国历代政权有“易代修史”的传统,尤其汉文化主导的中原政权更是将其作为自己的文化传承责任,也是儒家“存亡继绝”思想的体现。基本都是朝廷组织、宰相监修、皇帝定稿。所以才有了我们如今历朝历代的完整历史,统称《二十四史》,又被称为“正史”,最后一个定稿人是乾隆,要求未经皇帝批准,不准增改的。当然,修史的目的很多,往往会带有论证改朝换代正统性、合理性、必然性的政治意图。
  但目前官方的《清史》依旧空白,所以《二十四史》只到《明史》。民国曾修过八百万字的《清史稿》,但因尊清贬革而被国民政府列为禁书。如今国家主导的《清史》编撰也已进行了几十年,还始终未定稿。

  回到清朝的开始时间,常见的说法是从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计算,这一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驾崩,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兵入关击败李自成,顺治帝迁都北京,取代明朝成为中央政权,故这一年又称顺治元年。这是站在全国性政权的角度去看。
  第二种说法,是从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计算,已迁都沈阳的皇太极称帝,将国号由“后金”改为“大清”,此时疆域能基本覆盖东北和内蒙古东部,这一年又称崇德元年。这是从清朝国号的建立开始计算。
  第三种说法,是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计算,这一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这一年又称天命元年。这是把后金和清两个政权延续起来,毕竟它的核心政权没变,只是改了名。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中华民国成立,虽然实权依旧在以袁世凯及皖系段祺瑞、直系曹锟、奉系张作霖等为首的北洋军阀手中,本质依旧是个人或派系独裁;虽然北洋政府只是名义上的共和,哪怕机构和制度一应俱全,但却时常沦为摆设;虽然袁世凯还进行过短暂的帝制复辟,甚至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包括引发“五四运动”的《二十一条》,但它毕竟终结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是清亡后中国在国际上第一个被认可的政府,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不论成功或失败,亦或名实有别,都为以后的政治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后来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并在1928年占领北京,随后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至此北洋军阀覆灭,中国再次完成统一,进入国民政府时期。北洋政府从1912年至1928年延续了十几年,总统走马观花换了十几位,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等,都是历史课本的常客。

  张作霖算是北洋末代统治者,是作战失败、谈和无望后,从北京退回东北的途中,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很复杂,但若定性,算不得好人。不论是和日本的合作、妥协,丧失了部分国家权益,还是两次挑起直奉战争,让国民凋敝,更有杀害李大钊,镇压民主运动等行为。只不过有些电视剧,正在慢慢给他洗白。

  如今回看历史,是非已不重要,都不过是前进中的曲折罢了。到沈阳要去下大帅府,当地人也叫少帅府。
  大帅是张作霖、少帅是张学良,都曾住在此处。也许是历史贡献的评定缘由,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官方定的称呼是“张学良旧居”。虽在2002年加挂了“张氏帅府博物馆”名称,但官方名称仍是前者。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始设台州,以境内天台山而得名,州府设在今之临海市。从唐开始,此后的1300多年,临海作为台州地区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从未动摇过。之前几篇文章介绍的台州府城墙、东湖园林,甚至龙兴寺、台州府文庙等,皆在临海,也皆是历史。

  时间来到1994年,临海市降为县级市,台州市的行政中心转移至现今的椒江区,原因是那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里,椒江有着傲人的港口经济优势,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临海。这个迁址,在那个时期引起了民众强烈反对,甚至还发起了“保府城”运动。对于历史底蕴深厚的临海人,输给了暴发户,自是极其失落的。其实类似的案例在那个年代有不少,比如石家庄这种由铁路小镇逆袭成为省会,并掩盖了正定之名的;还有河南省会从古都开封迁到铁路枢纽郑州,都和临海的命运极其相似。
  椒江,就是路过临海台州府城墙之外的灵江。古代很少直接以山川河流为地名,一般都带“安”、“阳”、“宁”之字,比如泰安、衡阳、济宁等。所以这名,一听就是现代的,类似的还有黄山市、武夷山市等。椒江类似,看它位置,取椒宁、椒南都好听些。

  虽然行政中心有变化,很多景点和古建倒也不用改名,如今台州市中心的,用“台州”命名,临海的这些则沿用着“台州府”之名,如台州府城墙、台州府文庙。若是去看台州的古迹,不用去台州市,而要到临海市。
  来的时候是夜晚,第一眼看到古城墙时,就知道来对了。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