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海上丝绸之路,往往一脸茫然,很多人对它的认知远不像河西走廊那么多。
  其始于汉,当时的各始发港中,最重要和最大的便是广西合浦港,其次是今之广东徐闻港、番禺港。秦时,始皇帝南征百越后设三郡,此处归属象郡,至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时,其成为汉武帝所设九郡之一的合浦郡,港因此得名。当时的合浦郡很大,包括如今广西和广东的防城港、钦州、北海、湛江、茂名等地,坐拥整个北部湾。合浦港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最大的始发港,甚至没有之一。
  到唐代,广州港,也就是曾经的番禺港成了第一,其次是扬州港,此时的泉州港和宁波港开始崛起。再到宋,广州、泉州、宁波并称三大港,而至南宋后期,泉州港反超广州,一跃成了世界第一大港,元代更是泉州港的巅峰,其次才是广州和宁波港。明清比较特殊,由于海禁政策,除了广州港这个全国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口岸,其他港口几乎销声匿迹。直至清末鸦片战争,上海凭借长江入海口和其后广阔的腹地,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广州居其次,再后是香港、天津、青岛、大连等港。

  汉代时,合浦港成为最大港口的原因是当时的航海与造船技术限制,导致远洋航行也需紧贴海岸线,所以从中国出发,最合适的地方只能在北部湾的合浦港。可到了隋唐,随着技术进步,船舶已经可以去深海航行,那么拥有更广阔和便利交通腹地,更靠近内地货物生产和消费地区的广州港迅速崛起,合浦自此便开始了衰落。

  西汉,胡人陶俑,合浦汉墓出土。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本次国庆,百色原计划安排了三天行程,最后一天是往靖西方向的鹅泉、通灵大峡谷、古龙山大峡谷,然后再转南宁去防城港,看看北部湾的大海和东兴国门。但台风的影响超出了预期,国庆前的桦加沙、博罗依台风对百色造成严重洪涝,古龙山峡谷整个国庆期间都处于闭园状态,通灵峡谷也只部分开放,遂准备改道崇左,先去德天瀑布和花山岩画,再至防城港。可随后的麦德姆台风又在6号登陆防城港,导致更多交通和景区关闭,不得已再次取消后面行程。最终直奔南宁,逛个博物馆,然后提早回京。中国的省博都不错,基本不会错过。

  对应着中原商周时期,广西彼时被称作百越之地,主要居住着骆越、西瓯、苍梧等部落。他们和中原王朝都彼此知道对方的存在,已经有了联系,根据文献记载,他们都曾向商周进贡,包括珍珠、玳瑁、象牙、犀角、翠羽等,故被记录于史。据考证,当时已经开发出了湘桂走廊,使中原王朝和岭南地区能保持朝贡贸易。
  当然,远古时期最初的联系不可避免有战争,否则也不会有“舜崩于苍梧之野”之说。

  中原对“蛮夷”之地的记载零散而模糊,泛称此处为“南土”或“南海”,如今我们也仅能通过不断地考古挖掘,用文物去慢慢拼凑出曾经的历史。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已明显受到中原或楚国文化影响,形制和纹饰极其相似,推测可能是贸易交换、战争掠夺,或是外部技术引进后的仿制品。
  比如这件商代兽面纹提梁铜卣,形制和纹饰和中原地区无异,故不大可能是独立发展的结果。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风子荡天坑的形成,同样源于百朗地下河系统,所以它也属于乐业天坑群,但不属于大石围天坑群。前者是大群,有30多个天坑,后者是其中一部分组成的小群,有20多个天坑。
  风子荡天坑的特点是“一洞三坑”,它在地下有着庞大、复杂,迷宫一般的地下原始洞穴,连接起了三个天坑。它的游玩主要是速降和探险,从第一个天坑速降下,穿过第二个天坑看丁达尔现象,然后经过漫长的漆黑溶洞,再从第三个天坑出。
  丁达尔效应的前提有三个,一是相对集中的光束,二是空气中足够量肉眼不可见的小颗粒,三是黑暗的背景。而这些,在上午十一点左右的光线角度,加上天坑内部的水汽、尘埃升起,刚好满足。我们运气属实不错。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促成本次百色之行的核心景观,是神秘的大石围天坑群。
  它由20多个巨大的天坑组成,是地球上规模最庞大、分布最集中、形态最典型的石坑群,属于那种在地质学上名气不小,但因旅游开发和宣传不够,而知名度不高的地方。其中的大石围天坑长600米,宽420米,深613米,可同时轻松装下北京的中国尊、上海的金融中心。

  它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产物,这几天的景点都有着类似的产生过程。在亿万年的地质演变中,地下水蚀了地下深处的石灰岩,首先形成地下河与溶洞。然后随着地下河进一步溶蚀洞顶和洞壁,出现坍塌后形成了天坑。百色乐业能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天坑,主要源于此处错综复杂的百朗地下河系统。
  它不是一条简单的地下河,而是中国最宏伟的地下河系统之一,是一片错综复杂的河网,地下流域面积超过了1000平方公里。其水源主要来于百色乐业峰丛地区降水的渗入,甚至还有地表河流潜入地下后的直接注入,大石围天坑群就在它的主干道上。经过漫长行程,它最终汇入布柳河,然后至红水河。红水河和柳江相汇后称黔江,然后至桂平入浔江,而后到梧州入西江,成珠江主干流。

  探秘大石围天坑,在它四周的立壁上有溶洞,站在其中,从内往外看对面明亮的天坑立壁。突然有了种错觉,溶洞口的形状所勾勒出的阴影,好似在对面整片的天坑立壁上画出了山峰形状。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百色,因邓小平在此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并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所以这里一直被誉为“红色圣地”。也正是因此,它的自然风景长期被红色旅游的盛名所遮盖,鲜为人知。

  百色盆地是此处的核心地理环境,是百色的心脏地带。它是构造盆地,由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时产生的拉张断陷而成。随后漫长岁月,这曾有个古湖泊,导致大量泥沙和有机物被搬运至此,形成数千米厚的沉积岩。如今,不仅发展为丰富的油气资源,还留存大量铝矿,故百色又称“中国铝都”。
  在喀斯特地貌中,本应侵蚀盆地较多,但通常规模较小,毕竟风霜雨雪和地壳运动相比,力量还是有限。所以广西最大的三个盆地,南宁盆地、柳州盆地、百色盆地均是构造盆地。这便会发现经济、文化等中心的分布,永远离不开地理因素,甚至包括很多历史事件,也都有被地理因素左右的影子。

  这里有条河,被称右江,它一直向东,在南宁和左江相交,然后称邕江,“邕”便是南宁的简称。邕江在南宁市内的下游更名郁江,然后至贵港的桂平西山和黔江相交,其后始称浔江,直至梧州后称西江,是我们刚去过的地方。右江及其支流不断冲刷、切割百色盆地后,形成了今天的地貌,河流是地表的整形专家。

  沿着右江支流澄碧河往北,便至浩坤湖。因为住在湖边,时间相对充足,所以尝试着浆板横跨了湖面。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