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还有两个响亮的名字:盛京、奉天,都和清朝有关。

  很多人因为电视剧而相对熟悉清朝,但清朝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有着多种答案。
  因官方未定音,所以有争议。中国历代政权有“易代修史”的传统,尤其汉文化主导的中原政权更是将其作为自己的文化传承责任,也是儒家“存亡继绝”思想的体现。基本都是朝廷组织、宰相监修、皇帝定稿。所以才有了我们如今历朝历代的完整历史,统称《二十四史》,又被称为“正史”,最后一个定稿人是乾隆,要求未经皇帝批准,不准增改的。当然,修史的目的很多,往往会带有论证改朝换代正统性、合理性、必然性的政治意图。
  但目前官方的《清史》依旧空白,所以《二十四史》只到《明史》。民国曾修过八百万字的《清史稿》,但因尊清贬革而被国民政府列为禁书。如今国家主导的《清史》编撰也已进行了几十年,还始终未定稿。

  回到清朝的开始时间,常见的说法是从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计算,这一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驾崩,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兵入关击败李自成,顺治帝迁都北京,取代明朝成为中央政权,故这一年又称顺治元年。这是站在全国性政权的角度去看。
  第二种说法,是从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计算,已迁都沈阳的皇太极称帝,将国号由“后金”改为“大清”,此时疆域能基本覆盖东北和内蒙古东部,这一年又称崇德元年。这是从清朝国号的建立开始计算。
  第三种说法,是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计算,这一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这一年又称天命元年。这是把后金和清两个政权延续起来,毕竟它的核心政权没变,只是改了名。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中华民国成立,虽然实权依旧在以袁世凯及皖系段祺瑞、直系曹锟、奉系张作霖等为首的北洋军阀手中,本质依旧是个人或派系独裁;虽然北洋政府只是名义上的共和,哪怕机构和制度一应俱全,但却时常沦为摆设;虽然袁世凯还进行过短暂的帝制复辟,甚至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包括引发“五四运动”的《二十一条》,但它毕竟终结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是清亡后中国在国际上第一个被认可的政府,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不论成功或失败,亦或名实有别,都为以后的政治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后来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并在1928年占领北京,随后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至此北洋军阀覆灭,中国再次完成统一,进入国民政府时期。北洋政府从1912年至1928年延续了十几年,总统走马观花换了十几位,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等,都是历史课本的常客。

  张作霖算是北洋末代统治者,是作战失败、谈和无望后,从北京退回东北的途中,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很复杂,但若定性,算不得好人。不论是和日本的合作、妥协,丧失了部分国家权益,还是两次挑起直奉战争,让国民凋敝,更有杀害李大钊,镇压民主运动等行为。只不过有些电视剧,正在慢慢给他洗白。

  如今回看历史,是非已不重要,都不过是前进中的曲折罢了。到沈阳要去下大帅府,当地人也叫少帅府。
  大帅是张作霖、少帅是张学良,都曾住在此处。也许是历史贡献的评定缘由,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官方定的称呼是“张学良旧居”。虽在2002年加挂了“张氏帅府博物馆”名称,但官方名称仍是前者。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到沈阳出差,安排参观一个客户工厂,竟发现是国家4A级景区,这就是华晨宝马的铁西工厂。

  铁西,曾是沈阳的荣耀,也是辽宁和东北的荣耀,甚至是中国的荣耀,那是上个世纪建国之初。几乎从螺丝钉到发动机,从味精到毛巾,从中国第一炉钢水到中国第一台机床,再到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这里能够造出几乎全部,那个时候的人们以铁西人的身份为傲,而铁西的GDP也一度和广东省相平。
  铁西,名取“铁路西边”之意,在全国同名的很多,但最有名的在此。

  东北曾被称为“共和国长子”,这次连续去了三个省会,我们每个人心底大体都会有个词:落寞。国企改制,东北经历了最剧烈的阵痛,无数企业停产,近30万职工下岗,这成了计划经济留给东北的历史包袱,而铁西的尤其大。当一个时代整体转向的时候,曾经的排头兵便成了最后一名。类似的事情曾在多时期、多地区上演。

  当共通的客观规律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理性展开时,作为个体的人们将无可奈何地面对这个不可能回避的规律。这的国有企业曾给职工分配住房,还大多拥有着自己的学校、医院、超市、影院等设施,涵盖了全部衣食住行。很多职工在这里贡献了青春岁月,父母、夫妻,甚至包括即将长大的孩子,都曾计划着在这的工厂里扎根一生。这在那个年代被称之“铁饭碗”,本是人人艳羡,却在一夜寒风梦醒。

IMG_20200817_213949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大连是个美丽的城市,有着“浪漫之都”之名,也是个让人有莫名好感的城市,那种不知所以然被普遍认可的好感。有些城市自然带着这个属性,类似的还有青岛、厦门。

  从北京过来,遇上了罕见的雷暴天气,北京机场一个晚上取消了255架航班。看着朋友圈里不断发出的图片,从全国各地赶到北京开会的人们迫降到了河北、山东、内蒙古、辽宁。而我,却出不了京。
  去大连的航班接连被取消,海航、东航、南航为先,国航坚挺些。在机场等了三个小时后,终被取消,遂收拾行囊回家,算算时间,还能睡五个多小时。最后一趟起飞的飞机是四点多,而一趟五点多的飞机坚持到了半夜才被取消,始终摸不着头脑的疑惑,后来得知那个飞机当时已登机完毕,可怜。
  临近取消前,赶紧预定了明日最早一趟航班,待取消之后再看,已然没票。好在果断,差点误了事。

  雷雨虽在,可间歇之际,夕阳透过浓浓乌云,景色却也迷人,故留了张照。
  最近易躁,可能和工作烦扰有关。便读了些书,每夜睡前,有种富足感。读书,能让人对世界和事务更客观地认知,去理解和包容,能让人变得温和而有力量,才能发现和懂得欣赏暴雨间隙的美。真的很震撼。

20190712160740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一个古迹能够有生命,并持久地受到欢迎,需要它的历史,或者说它被烙上印记最深的那段历史之于人们的印象。如同平遥的日升昌、荆州的关羽、西安的盛唐,抑或凤凰的沈从文和乌镇的林家铺子,都让所见有了另一番韵味。毫无疑问,不管是叫“兴城”,还是叫“宁远”,袁崇焕都是这里的印记。

  当我们如今漫步古城之内,寻找那些远去的遗迹,渴望触碰到烽烟马嘶甲胄堆砌年代的城垣,亦或厮杀之后血水浸染过的青石板,刀光剑影、战马长嘶,狼烟四起,旌旗飒烈。立在长城之外的城镇,多少都有着些悲壮,虽然靠着海,但若衬托上漫天黄沙,竟也毫无违和之感。
  这种景点倍受喜欢,是因为它发生过、承载着我们所期盼的、那些逝去的、被我们这个只会谴责的年代所丢掉的一种精神,或者说民主体制下难以再现的英雄洒脱、快意豪情。未必理性、未必利益最大,只是如今的历史没了性格、缺了精彩。

  这里最古老的遗迹,似乎便是兴城文庙。其始建于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与古城同岁,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也是辽宁省最大的一座文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