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国家历史化名城,以前似乎来过,又似乎没来过。上次是工作,在这呆了些日子,但每天就是现场和酒店,无暇多看其他。

  我们对潮汕这片地区的认知,基本上就是牛肉和其他吃食,此外还有在抖音上源源不断地传统习俗短视频,比如豪迈的英歌舞,热闹的迎老爷等等。当我们在感慨千城一面、民俗逝去、老物不在时,潮汕这片地区的人民却千百年来自顾自地拜神明、祭祖先、说潮语,食茶看戏,族堂议事,婚丧嫁娶,自成一派着。

  原因,一是他们足够远、足够偏,在中国的南端,又在广东的东端,谁都不挨。
  中国的政治中心长期在北方,不论群雄逐鹿或朝代更迭,大多与其无关。即使到了广东,从广州到潮汕的距离约等于从北京到呼和浩特。除此之外,中间还隔着座莲花山脉,它成了潮汕和珠江三角洲之间的天然屏障,造就了潮汕相对封闭的地理格局。
  韩愈被发配潮州时,来时是抱着必死之心的,诗云: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这便是中原人士在唐朝盛世时对这片蛮夷之地的普遍认知。中原王朝上次关注到这里便是隋朝,也仅留下了“潮州”这个地名,因地临南海,故取“潮水往复之意”。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到潮州,怎么可能错过广济桥,它和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北京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名桥”。横跨着韩江,是古代广东通向闽浙的主要通道,如今一侧是潮州古城的东门,一侧是韩文公祠。

  其始建于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当地太守以86只巨船连接,架设浮桥,始名“康济桥”。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浮桥毁于洪水,新任太守重修,将船增至106只,并在西岸建仰韩阁,开始了桥上建亭阁。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在西岸增筑石洲(桥墩),并在石洲与岸间架巨木成桥,下面可过船筏,广济桥初步成了浮桥与梁式桥结合的形制。
  之后历任官员修桥建洲,渐成规模,哪怕经历的不同朝代。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潮州知府进行了空前规模的重修,不仅加固了之前的桥墩,还在其上建起126座亭屋,亭屋之间是12座楼阁,不仅防止行人遭日晒雨淋,还兼作经营商铺之用。江心急流之处,用3根重达4000斤的铁索将24艘船连结为浮桥,并名之“广济桥”,取意“广济百粤之民”。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减去浮桥用船6只,成了如今的“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格局,从始建开始,长达359年。

  这个桥的样式,在中国桥梁史上是孤例,它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而且中间浮桥三三一组,在过船的时候可以解开,让出航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4A级景区。
  如今,浮桥每晚断开过船,白天再次合并供人游览。只是昨天暴雨,今天江水急,所以浮桥未连。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是潮州的圣人。所以到潮州,先到韩文公祠来拜。

  这个人似乎很少有国人不知,但又不是特别熟悉。他三岁而孤,其兄亦早逝,被嫂子养育长大。后来得知兄嫂之子去世后,他写下被称为中国第一祭文的《祭十二郎文》: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韩愈刚成年,便孤身前往长安参加科举,期望改变一家的穷困现状,结果最初三次皆不中,哪怕后来进士及第,之后去申报吏部的考试,又是三次失败。前往洛阳,见一马夫,不到三十岁的他写下了我们的课文《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的文是载道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后在国子监任职期间,愤愤不平的他又写下了我们的课文《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他不是为了给我们名句,而是在改变社会现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后唐宪宗派使者到凤翔法门寺迎佛骨,韩愈极力劝谏,写下了《论佛骨表》。导致龙颜大怒,被贬潮州。临行,他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这里的孙辈韩湘,便是和韩愈一同长大的其侄十二郎的孩子。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国庆,最近这些年,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地方,都会发现到处插遍国旗,而且每每看到那种红旗铺面或者人人挥舞的情形,都有种莫名的感动,可能人到中年,越来越容易被集体情感所触动的缘故吧。
  而且,每到这个时候,一首歌就会在脑中变成了单曲循环模式,时不时地哼起几句。在深圳机场,看到了国旗,又想起了这首歌:《我和我的祖国》。几乎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如今就会响起这首最代表中国的歌: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这首歌从头到尾都没有华丽的词语,也没有多么肉麻的告白,却很打动人,一是曲子、二是歌词、三是它最初的演唱者李谷一,三个因素缺一不可。歌词很有画面感,不仅有高山和大河,还有袅袅炊烟,小小村落,和路上的一道辙,耳畔响起的则是一刻也不能分隔。其实,在这首歌之前,或者更前些年,更为流传的另一首歌曲是《我的祖国》,可能很多人无法把歌词和歌名对应起来,它的歌词是: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IMG_20200926_160455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圳,是个很不常见的字,原意为田间水沟,若不是因为有个城市叫深圳,很多人恐怕一生也接触不到它。所以,一个用田间水沟冠名的城市,能有今天的发展,是何其难也。它发展得很快,甚至于有了“深圳速度”这个专有词汇才能形容。

  说深圳有文化,哪怕深圳人自己也会打怵,文化?
  这里找不到王府、也没有帝陵、园林,地铁可以随意挖,似乎从没遇到过什么文物。而这里却有“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还有“黑猫白猫”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其实,它只是年轻,历史短暂而已。

  这次被问了一个触及灵魂的问题,深圳有没有特产?一下子懵了。若是让深圳人带点特点,他们的头会嗡一声,若是到深圳出差,想带点特产回去,也同样会翁一声。
  反倒是午饭时,五个人四个菜,还有一盘子辣椒,同事神秘的说,这是“深圳特产”。

  一盘辣椒三两,一百元,号称辣椒中的爱马仕,产自湖南樟树港。嗯,深圳有很多特色的店,店在深圳,而产地不在湖南。类似的还有海南椰子鸡,竟然是深圳的吃法,而椰子和鸡都产自海南。

  深圳的样子。

IMG_20200709_182251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