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因邓小平在此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并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所以这里一直被誉为“红色圣地”。也正是因此,它的自然风景长期被红色旅游的盛名所遮盖,鲜为人知。
百色盆地是此处的核心地理环境,是百色的心脏地带。它是构造盆地,由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时产生的拉张断陷而成。随后漫长岁月,这曾有个古湖泊,导致大量泥沙和有机物被搬运至此,形成数千米厚的沉积岩。如今,不仅发展为丰富的油气资源,还留存大量铝矿,故百色又称“中国铝都”。
在喀斯特地貌中,本应侵蚀盆地较多,但通常规模较小,毕竟风霜雨雪和地壳运动相比,力量还是有限。所以广西最大的三个盆地,南宁盆地、柳州盆地、百色盆地均是构造盆地。这便会发现经济、文化等中心的分布,永远离不开地理因素,甚至包括很多历史事件,也都有被地理因素左右的影子。
这里有条河,被称右江,它一直向东,在南宁和左江相交,然后称邕江,“邕”便是南宁的简称。邕江在南宁市内的下游更名郁江,然后至贵港的桂平西山和黔江相交,其后始称浔江,直至梧州后称西江,是我们刚去过的地方。右江及其支流不断冲刷、切割百色盆地后,形成了今天的地貌,河流是地表的整形专家。
沿着右江支流澄碧河往北,便至浩坤湖。因为住在湖边,时间相对充足,所以尝试着浆板横跨了湖面。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摄影, 单反, 广西, 足迹
一个在规划时本可有可无的景点,但因三门海关门,又放弃了百魔洞,所以便来了。来了才发现,这是一个很值得一看的景点,哪怕去了那么多地方,也都足够惊艳我。若在国内评选最美十大溶洞,它一定榜上有名。
它一直隐藏在深山之中,如同我们至今很多尚未发现的溶洞一样,它们有的仍然封闭山中,默默发育,有的只通过地下河与外界相通,不闻于世,还有的哪怕有洞口,也隐秘于深山老林,不被人见。
据称是在2004年,一个村民劳作之后,在一处岩洞休息,发现其内不断有凉风吹出,于是便和村民敲开了洞壁,结果发现其内还有溶洞,便是如今这座宏伟、壮观的水晶宫。美是藏不住的,一旦问世便震惊世人。如今已是国家4A级景区,也成了河池巴马的旅游名片。
绝大多数钟乳石是受地心引力影响而形成的水沉积物,可以分为自上向下生长的:包括流水沉积而成的石旗、石幔、石瀑布,滴水沉积而成的钟乳石,当滴水速度极慢且稳定时还能形成鹅管,但它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可分为自下而上生长的:包括滴水沉积而成的石笋,石笋和钟乳石相连而成的石柱;还有其他形态:平地上流水沉积而成的边石坝、石梯田;溅水沉积而成的石珊瑚、石蘑菇、石葡萄;池水沉积而成的穴珠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是非重力水沉积而成,比如卷曲石、石花、石毛。这个过程中,水的表面张力克服重力起了主导作用,使得沉积物可以向各个方向弯曲生长。世界上只有3%的溶洞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因为它对温度、湿度、气流的影响都极其敏感,需要保持长时期的稳定环境,甚至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国比较有名的此类溶洞有三个:北京石花洞、重庆武隆芙蓉洞、百色水晶宫。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摄影, 单反, 广西, 足迹
原计划去三门海,但国庆期间“桦加沙”、“博罗依”、“麦德姆”三个台风连续叠加影响,导致广西很多地方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降雨,尤其百色。我们来时,雨虽然停了,但整体水位上升明显,加之三门海和百鸟岩都是山中的地下河,水位上升会导致洞内空间狭小,不可过人,所以景区进行了限流管制。
一直到我们过来,三门海景区始终处于闭园状态。而百鸟岩本可游览三个天窗,仅开放了一个,水的颜色也由宣传中的蒂芙尼蓝变成了如今所见的阿萨姆黄。嗯,比喻确实很形象,特意买了一瓶阿萨姆奶茶比较。
盘阳河一路流向红水河,中途却潜入山中,形成了1500米长的地下暗河,然后经百鸟岩的洞口再流出。因为这里广泛分布着可溶性石灰岩,所以地下河在山体内不断侵蚀,导致溶洞变大,部分洞顶和洞壁变薄,并最终发生坍塌,形成了通天洞。它们直通地表,阳光照进来,宛若开了天窗。整个百鸟岩,包括三门海,都有不少天窗。坐船行于幽暗的地下河上,穿过天窗,一明一暗相交的变化像日夜交替,感受新奇。
这些天窗为洞内提供了光线和通风环境,非常适合一些微生物生长。而光线和食物又吸引来了昆虫,并继续吸引来了众多以此为食的鸟类。所以,这里有成千上万的鸟类在洞穴顶部或岩壁上筑巢、栖息。早晚之时,经常可见百鸟云集景象,百鸟岩也因此得名。
进入洞中,漆黑一片,船行水上,百余米后忽见一束光,然后是洞口的绿意悬空,身临其间很是震撼。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摄影, 单反, 广西, 足迹, NIKON D800
珠江的主干流,我们从西江开始,一直到了红水河。红水河至池州市内的巴马瑶族自治县,在这有个形似珊瑚的岩滩湖。它是广西最大的人工湖,因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建成的岩滩水电站截流红水河而成,蓄水深度达百米,而这本就是喀斯特地貌,不少山峰被水面覆盖形成岛状,现已是国家4A级景区。
在岩滩湖位置,有红水河一条支流,叫盘阳河,我们之后的行程要沿盘阳河而行。而这段行程里所规划的百鸟岩、长寿村、百魔洞、水晶宫等景点,都在这条河的沿岸。
这里还是中国著名的长寿之乡,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为世界五大长寿之乡。据称这里的百岁老人比例高达十万分之三十,是国际长寿标准的四倍以上。人们所常提及的巴马长寿村,狭义上讲,是这里的核心村巴盘屯,广义上讲,则是这一片有着共同地磁、空气、水源、光照等地理条件的村落。
这个长寿现象不是近年才有,官方史料中,清嘉庆年间有位活了145岁的老人蓝祥,度过两个甲子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个朝代,被当地官员当做祥瑞之兆上报朝廷,嘉庆帝大为赞赏,认定此为“升平人瑞”,特意下了一道圣旨,赐匾、赏银、封官,还兴致勃勃地御题了一首诗。这个老人被封正六品,虽只是个荣誉头衔,但已是和当地土司平级了。因到了清廷,所以被正史记录,才得以考证。
寿命永远是对人类最大的诱惑,所以催生了“候鸟人”。很多老人,甚至一些医学上没有办法或无钱治病的重症患者来到这,聚集在盘阳河畔,买房、租房、露营,引用这的水,再去百魔洞吸氧。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摄影, 单反, 广西, 足迹, NIKON D800
曾经,哈佛大学的考古学家根据出土文物傲慢地在世界地图上画了一条“莫维斯线”,在柳州博物馆又见到了它。这条线的西边和南边,包括欧洲、非洲、中东和南亚次大陆等;东边和北边,则包括东亚、东南亚、北欧等,其中便有中国,他划分的核心依据是看似不起眼的手斧石器,用来分开了两种不同智慧水平的人种。
石器在人类文明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打制石器的旧石器时代开始,到打磨石器的新石器时代,一字之差,人类却用了两三百万年时间才学会。而打制石器也有简单的砍砸器,即对着石头狠狠一砸,好用就用,不好用就废;还有进行过两面或多面简单加工的石器,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自然不仅仅是多敲击几次,还要在脑中有个预先形成的如何更好用的概念和形状,这可是认知的巨大进步,代表文物就是手斧石器。那条莫维斯线一侧是手斧文化圈,另一侧则被称为砍砸器文化圈。
打破这个偏见的是中国自己出土的手斧。最具代表的一是陕西洛南盆地出土的同时期和西方没有本质区别的手斧,而且有着成千上百件的巨大数量;二是在百色盆地发现的手斧,测量年代可能还要早于西方地区,不仅否定了文化滞后论,还否定了文化西来论。除此之外,柳州白莲洞遗址出土了早期的砍砸器和中晚期的磨刃石斧,它清晰展示了石器从打制到磨制的演变过程,磨制石器是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很多事情,以当时出土的文物来看是符合的。而中国只是近代由于战乱,文物挖掘慢了些而已。被西方迫不及待地扣上帽子,只能说是他们内心的傲慢而致。而很多国人心里也默认,那便是被坚船利炮打出了自卑。所以,博物馆是个好去处,知道我们的来处和底蕴,增强我们的自信和凝聚。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摄影, 单反, 广西, 足迹, NIKON D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