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看瓷器展览,是大名鼎鼎的青花瓷,单就陶瓷本身来讲,它的影响有多大?
这是我在广西自治区博物馆的瓷器展里,先看以釉色分类的瓷器,再走到了青花瓷面前,猛然间感悟到的。它其实让陶瓷的审美艺术发生了巨大转变,使人们关注的重心由釉质之美转向了绘画之美,并使透明釉代替彩釉成为主流,逐渐沦为实现这种新美学思想的不被关注的载体。青花瓷出现前,陶瓷艺术的巅峰在宋,而核心审美是釉质本身,不论色彩还是开片;可青花瓷之后,上面可以绘画了,有人物故事、山水田园、花鸟鱼虫,其叙事性和色彩度都有了质的飞跃,着色剂和其所呈现的图像成了焦点,釉质变成了一张画布或贴膜。
不过单色釉在民窑依旧大行其道,而且开始为明清皇家服务,红色釉用来祭天,黄色釉成为帝王专属。皇家不差钱,反而成就了工匠们去追求极致技术和审美,均发展到了更高层面,郎窑红、豇豆红都是其代表。
瓷器成了画布后,有了一个新名称:彩绘瓷,或简称“彩瓷”。
基于彩和釉的关系,可以分为釉下彩,比如青花瓷、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等,它是胎上绘画,覆上透明釉,然后高温一次烧制而成;釉上彩,比如五彩、粉彩、珐琅等,它是先施釉烧制,然后在釉上绘画,再低温二次烧制而成;釉中彩,主要是斗彩,它是将前两者结合,釉下青花,然后釉上五彩填色,低温二次烧制而成。
青花瓷的钴料烧制后呈蓝色,故得名。初创于唐,历代不衰,这件是清代青花釉里红缠枝牡丹纹螭耳尊。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摄影, 单反, 广西, 足迹
中国的众多博物馆,基本上都是青铜器、瓷器、陶器做主角。以往瓷器也了解了不少,但按照釉色成体系进行分类展示的不多,广西自治区博物馆这个做得很好,很直观。正好所学专业是化学,又学到了不少知识。
《周易》讲“制器尚象”,古人云“以物载道”,从素雅的青釉到华丽彩釉,千光万象的釉彩中所蕴含的文化容量使瓷器从使用器具变成最代表中国审美的文化符号之一。
釉色大体可分为青釉、白釉、黑釉、颜色釉几类,其颜色差异的核心是金属成分,不同金属呈现不同颜色,甚至在不同温度、氧化还原条件、升降温速度差异下,同一种金属的不同化合价、不同化合物、不同结晶状态,所呈现出的颜色也有差异,常见的金属是铁和铜,也有锰钴铅等。
唐代及以前,关键词“南青北白”。南方以“千峰翠色”的越窑青瓷为主,北方以“类银类雪”的刑窑白瓷为主。至宋代,老祖宗审美达到巅峰,汝哥官定钧中,除定窑以带暖黄的白釉为主,钧窑以窑变釉为主外,其他均是青瓷。而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龙泉窑,更是以青翠欲滴的梅子青和淡雅柔波的粉青将青瓷的釉色之美推向了极致。当然,还有因斗茶而备受推崇的建窑黑釉。元代,随着对各种色彩掌控技艺的发展,致使其他颜色釉在元明清大爆发,但也因景德镇的青花瓷大放异彩,釉色逐渐退位着色剂,仅剩透明釉继续当着配角。
釉之集大成者,是青釉,巅峰是粉青和梅子青。下图左右分别是宋代龙泉窑的青釉和粉青釉五管瓶,对比感受下粉青釉的淡雅玉质感。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摄影, 单反, 广西, 足迹
中国古代有个重要的边疆治理制度:羁縻制度。“羁”,套在马头上的笼头,“縻”,拴住牛马的缰绳,其核心是在不破坏原有社会结构和民风习俗的前提下,封授当地首领自治,松散而灵活地将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纳入中原统治体系,实现以夷制夷、因俗而治目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为“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
一般情况下,中央就不再派遣汉族流官,也不直接向当地平民征收赋税或派遣徭役,还会承认并册封原有民族首领为重要官职,基本都是世袭。而他们所要做的就是表示臣服,承认中原王朝的天子地位,并定期或不定期上贡。当然,这个上贡更多是种形式,因为中原王朝一般会回赐数倍的丝绸、金银等物,以小利而护大体。这个大体就是官方究竟定义为什么关系,而钱不钱的都是其次。如今,我们偶尔会翻看史书,说“自古以来”。
通常,我们认为羁縻制度的雏形是在汉武帝时期,当时册封了不少少数民族首领,比如云南的滇王、贵州的夜郎王等,而正式确定和系统化,则是在唐,尤其是在击败突厥、吐谷浑、高句丽等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后,曾大规模设立了羁縻府、州、县,它们会被划片,然后归都护府统领。
和羁縻制度相对应的是郡县制,后者是中央朝廷直接派汉族流官管理,前者是用绳牵引,后者是直接插手,性质大不同。岭南自秦设三郡、汉设九郡后,整体是郡县制,但在郡以下的乡县,因管理成本太高、语言习俗不通、民族矛盾众多,不得已大量委任了当地部落酋长或首领进行管理,于是便在实践中将两者进行了融合。朝廷不再向这些地区征收标准的田赋和人头税,也不再推行中原律法,仅是要求象征性进贡土特产,然后将有限的控制力集中于交通要道和战略地区,做好政权的维稳基盘。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摄影, 单反, 广西, 足迹
谈到海上丝绸之路,往往一脸茫然,很多人对它的认知远不像河西走廊那么多。
其始于汉,当时的各始发港中,最重要和最大的便是广西合浦港,其次是今之广东徐闻港、番禺港。秦时,始皇帝南征百越后设三郡,此处归属象郡,至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时,其成为汉武帝所设九郡之一的合浦郡,港因此得名。当时的合浦郡很大,包括如今广西和广东的防城港、钦州、北海、湛江、茂名等地,坐拥整个北部湾。合浦港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最大的始发港,甚至没有之一。
到唐代,广州港,也就是曾经的番禺港成了第一,其次是扬州港,此时的泉州港和宁波港开始崛起。再到宋,广州、泉州、宁波并称三大港,而至南宋后期,泉州港反超广州,一跃成了世界第一大港,元代更是泉州港的巅峰,其次才是广州和宁波港。明清比较特殊,由于海禁政策,除了广州港这个全国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口岸,其他港口几乎销声匿迹。直至清末鸦片战争,上海凭借长江入海口和其后广阔的腹地,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广州居其次,再后是香港、天津、青岛、大连等港。
汉代时,合浦港成为最大港口的原因是当时的航海与造船技术限制,导致远洋航行也需紧贴海岸线,所以从中国出发,最合适的地方只能在北部湾的合浦港。可到了隋唐,随着技术进步,船舶已经可以去深海航行,那么拥有更广阔和便利交通腹地,更靠近内地货物生产和消费地区的广州港迅速崛起,合浦自此便开始了衰落。
西汉,胡人陶俑,合浦汉墓出土。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摄影, 单反, 广西, 足迹
本次国庆,百色原计划安排了三天行程,最后一天是往靖西方向的鹅泉、通灵大峡谷、古龙山大峡谷,然后再转南宁去防城港,看看北部湾的大海和东兴国门。但台风的影响超出了预期,国庆前的桦加沙、博罗依台风对百色造成严重洪涝,古龙山峡谷整个国庆期间都处于闭园状态,通灵峡谷也只部分开放,遂准备改道崇左,先去德天瀑布和花山岩画,再至防城港。可随后的麦德姆台风又在6号登陆防城港,导致更多交通和景区关闭,不得已再次取消后面行程。最终直奔南宁,逛个博物馆,然后提早回京。中国的省博都不错,基本不会错过。
对应着中原商周时期,广西彼时被称作百越之地,主要居住着骆越、西瓯、苍梧等部落。他们和中原王朝都彼此知道对方的存在,已经有了联系,根据文献记载,他们都曾向商周进贡,包括珍珠、玳瑁、象牙、犀角、翠羽等,故被记录于史。据考证,当时已经开发出了湘桂走廊,使中原王朝和岭南地区能保持朝贡贸易。
当然,远古时期最初的联系不可避免有战争,否则也不会有“舜崩于苍梧之野”之说。
中原对“蛮夷”之地的记载零散而模糊,泛称此处为“南土”或“南海”,如今我们也仅能通过不断地考古挖掘,用文物去慢慢拼凑出曾经的历史。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已明显受到中原或楚国文化影响,形制和纹饰极其相似,推测可能是贸易交换、战争掠夺,或是外部技术引进后的仿制品。
比如这件商代兽面纹提梁铜卣,形制和纹饰和中原地区无异,故不大可能是独立发展的结果。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摄影, 单反, 广西, 足迹, NIKON D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