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谈·刘表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西汉景帝子鲁恭王之后。刘表的家世比那个到处宣称“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的刘备要正宗的多了。

  刘表生于公元142 年,但《三国志》上关于他事迹的记载却是从灵帝驾崩开始的,那个时候已经是公元189 年,刘表47岁了。那他之前在干什么呢?显然《三国志》没有给我们完整的答案。

  《三国志》上说“刘表少知名,号八俊”,而且还是正宗的皇族,这样的人应该有个比较辉煌的经历,但他在公元 189年前的大好时光为什么默默无闻呢?这就需要讲一下东汉的党锢之争,了解三国是不能撇开东汉历史的。
  我查阅了一下《后汉书》,里面也只有几句这样的描写:表身长八尺余,姿貌温伟。与同郡张俭等俱被讪议,号为“八顾”,诏书捕案党人,表亡走得免。党禁解,辟大将军何进掾。

  《三国人物谈·何进》里面曾说过东汉末年,因为大多皇帝年轻,所以他们登基之后,政权往往落于母后之手,而母后又多依赖于外戚,导致权力转移。当皇帝略长大,想收回权力的时候,生长于深宫内院的他们往往首选去依靠宦官,成功之后宦官便得势当权。所以外戚宦官专权的现象在东汉时常出现。而当宦官的多是生活所迫,缺乏真才实干,所以那时,政治往往比较昏暗。

  公元165 年,以李膺处死宦官张成的儿子为导火索,挑起了第一次大冲突。他先是被诬告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然后被下狱。
  之后,宦官们借机打击与自身仇恨的集团,排除其他势力,在全国范围内肆意抓捕和李膺有关的“党人”,下狱二百余人,多为嫁祸。虽然皇帝最终赦免了党人,但还是终生禁锢乡里,不得为官。此为第一次党锢之争。

  灵帝,就是汉献帝的老爸,他在位时爆发了第二次党锢之争。导火索是张俭看不惯宦官侯览的所作所为,上书弹劾,结果反被诬陷为“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宦官、党人的矛盾再次被挑起,昏庸的灵帝竟重申党禁,命令抓捕一切与党人有关的人,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和亲属,皆免官禁锢。
  宦官们借机打击异己,大肆报复,导致全国官员被处死、流放、关禁者达到六七百人,被陷害的太学生数以千计。这是公元169 年。

  如此数量的党人,党人家属均遭牵连而不能为官,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此数量的官员被革掉,社会将怎么正常运行?直至公元184 年的黄巾起义爆发,灵帝害怕这些禁锢的党人和起义军合谋,这才宣布解除党锢。

  公元165-184年的两次党锢之争期间,刘表23-42岁,正值其人生的黄金年龄段,但却因“与同郡张俭等俱被讪议”,而“诏书捕案党人,表亡走得免”。逃开牢狱之灾已不错,何谈做官呢。

  公元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对于东汉朝廷是不幸的,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英雄们来说,这是一个机会。正是因为这场起义,才让那么多的三国人物崭露头脚,才引出了如此精彩的三国历史。
  这一年,灵帝宣布解除党锢。42岁的刘表辟为大将军何进椽、北军中侯。这是他走上三国舞台的一个起点。 继续阅读“三国人物谈·刘表”

华容道

  前几天有人问,诸葛亮为什么让关羽守华容道而放走了曹操,将其杀掉岂不爽快?演义演义演义,虽然偶对于演义的理解仅限于两遍阅读,还是忍不住瞎掰点。既然谈到演义,那就权且假设老罗的构思没有失误,否则没有谈的意义了。

  至于华容道,偶认为很有必要。
  首先,突出关羽的义。曹操见关羽之前,程昱的一句话早已旁敲侧击的点了个明了:“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不顾自己人头落地的军令状而放恩人,实属云长大义。
  其次,突出孔明的智。孔明立军令状,激云长,又指点其燃火放烟,都已经做了十足的铺垫,那就是曹操必走华容道。孔明对于局势的了解,给人一个感觉,赤壁之战就是他在下棋,其他人都是棋子,随意摆弄。多智而近妖,赤壁之战中多处细节的描写,周瑜、鲁肃、刘备、曹操、甚至包括整部演义的正面主角云长,在这里都是绿叶。
  以上两个是老罗刻划华容道的主要目的。至于其中描写曹操,曹操手下,关羽张辽私交均次要目的,但不可缺。

  咳咳,说上了瘾,有点跑题。问的是孔明为什么这么做?孔明到蜀汉时,需要平和内部矛盾。他太年轻,小关羽和张飞不少,二者对刘备的言听计从自是不满。一个小白脸有啥本事?高傲的关羽在华容道之前始终憋着一口气。直至回来领军令状一幕。我想这是孔明的目的之一。
  正史上,他们之间的矛盾可能始终没有完全解开,或者需要长时间的磨合融化,但是在演义里,几个正面主角之间显然不大适合有些“小家子气”,豪爽大度的性格是一个“完美将军”不可缺少的。
  再有,曹操要放,不能捉。刘备是仁义之师,曹操是汉相。要挟的事情,演义中的刘备自然不会去做。
  另外,曹操如果死掉,北方内部变乱,那么孙权大可率兵而上,逐鹿中原。而刘备呢?区区两万兵是无法与东吴抗衡的,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那性命便有危险。孔明不可能想不到这个时期曹操对于蜀汉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夹缝中求生存,缝隙中谋发展,利用魏吴的矛盾,获得和吴国的同盟,自己借此来发展。那么,曹操必须要跑,谁会放他?云长。孔明的主要目的为此。

  后又有人问,假如曹操挂掉,后方会不会大乱呢?
  我开始觉得曹操后方会乱,但不会大乱,也不会像袁绍那样。本来这样想的,但是实在找不到什么证据。反而越写越开始怀疑。 继续阅读“华容道”

我看易中天

  有人问我怎么看易中天,要写点啥。拖了那么多天,总要憋点出来的。

  知道三国的人很多,但是喜欢三国的能有多少人呢?我不知道,但是可以确定,易中天品三国的出现,让很多人喜欢上了三国。至少我身边有不少。

  至于原因,我归于快餐式的文化。
  在目前的这个时代,能够静下来看书的人不多,在大学生和社会家庭中,肯花时间在电视和电脑上的人总要超过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无疑,易中天品三国迎合了这些人。
  我用迎合这个词,并不是表现贬义,只是要说出一个因果:因为大众虽然有这种现象,却仍有一些人对知识渴望,所以电视台有了百家讲坛,所以有了易中天品三国。或营利或普及知识。

  知识要普及,一些被传为经典的三国故事更要流传。懂得一点历史,尤其能说说“张飞也有谋略”、“诸葛亮也有失误”这样的话,多数情况下总是有点炫耀的资本(当然在三国板就不用了)。再加上三国故事的如此精彩,三国游戏、三国电视剧的不断成功,潜在的三国迷不是少数,关键的环节是如何让大众轻轻松松的接受和学习。易中天品三国做到了这点,不论电视还是网络,都已经成为了热门词语。

  但易中天又招来了很多的非议,我个人觉得导火索是和其他学者相比,他那天价的收入。有人说他要收入500万,参考一下,不确定。

  先说一下坏处,易中天品三国的水平难以恭维,多数的内容都是早已被人谈论过的,即使仅从裴松之的注里就可以找到大部分。这样的水平和这样的名利双收让一些专心学术研究的学者恐怕有些坐不住了。
  你要是李宇春,你挣多少都可以,因为学术精英们本来就不把自己放在那个位置,骨子里一直在用着“知识”、“学术”来抵挡那些诱惑。大笑着摆出知识,露出贫穷,亮出学者身份,区别开了那些所谓的“世俗”追求。
  但易中天不同,他是教授,他是博导,他本身就是这个圈子内的学者,但他也有了李宇春名和收入,我想其他人无法接受了。
  大家都搞学术,大家都默默无闻那就算了,都是学者嘛。但当某些人挂着学者的牌子,用了一些并非学者就可以搞定的非专业知识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矛盾产生了:你凭什么做这个的时候挂着学者的牌子?

  不想说这个世界崇尚物质,但是易中天的收入的确会让一些潜心搞枯燥乏味远离名利收入的学术研究的人变少。而我们的发展的确离不开这些人,也不能没有人去搞那些枯燥的学术,或许我们应该担忧。 继续阅读“我看易中天”

菊花台——三国版

  今天听这首歌,很好听,就想到了俺那苦命的貂蝉,改了一下歌词。
  可以试着唱一下,感觉还可以~

  东汉末年 天下有纷乱
  董卓的凉州兵 进了洛阳
  武人彪蛮 处处有血光
  司徒在朝堂上 无助的绝望

  料峭风寒 闭月的容颜
  你一生的温暖 被风吹散
  送出红装 司徒泪痕干
  随风飘散 你的模样

  风吹残 花落香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你心中静静淌

  谁人叹 你的伤
  这个乱世是谁言?
  徒留你孤单 在月下彷徨

  月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
  凋谢的朝堂上 歌舞烛光
  贪恋模样 温侯来轻拦
  命运如此不堪 靠不了岸

  谁的江山 马蹄声狂乱
  你拨弄着琴弦 不闻不见
  天微微亮 手指已冰凉
  一夜惆怅 今晚月圆 继续阅读“菊花台——三国版”

貂蝉

  料峭的风寒
  走出绝世的貂禅
  月下的罗衫
  喜的司徒泪痕干
  乱世谁言?

  武人的彪蛮
  遮天的硝烟
  黑白的官场有你绝色的红颜

  缠绵
  呢喃
  风仪亭的一斩
  比不上那晚的月圆

  婀娜的身段
  撩得温侯轻拦
  角逐的腥风抵不住闭月的容颜

  沧桑的白门楼前
  映着你疲惫的双眼
  割断烈风的枪箭
  却未穿透身边的文远

  尘封的爱恋
  肆意的蔓延
  温柔的翅膀感受火焰的缠绵

  伸展
  冰冷的远处长眠

  文辞匮乏,不成样子,算做引文,虚构一个貂禅

  夜凉,月圆 继续阅读“貂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