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分为三部分:卫藏、康巴、安多。法域卫藏,主要包括前藏的拉萨和山南、后藏的日喀则、以及阿里地区,是原吐蕃本部,是藏文化中心。人域康巴,则包括四川甘孜、西藏昌都、青海玉树、云南迪庆等,主要在横断山脉的大山大河之间,康巴汉子横刀立马,丹巴女子妩媚婀娜。马域安多,包括西藏那曲、甘肃甘南、四川部分阿坝、青海除玉树外藏区,在横断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北,产良马。写着复杂,若打开地形图一眼明了。

  香格里拉,属康巴藏区。最先传入这里的是苯教,是藏族本土宗教,要早于佛教。直至吐蕃时期,佛教才随军传入,和苯教形成了共存局面,并逐渐成为主导。之后崛起的是藏传佛教萨迦派,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萨迦派八思巴为帝师,故其势力借蒙古军进入了滇西北。可元朝昙花一现,其后的噶举派和依附明王朝的丽江木氏联合,木氏土司武力征服中甸后施行以教固政,被认证为噶玛巴转世,噶举派遂成主导地位。
  清初,朝廷与蒙古和硕特部联合,施行以蒙治藏策略。后者先后控制了青海和西藏,而与他们合作的是格鲁派。五世达赖借着和硕特部大军摧毁了噶举十三寺,强制中甸教徒改宗,之后格鲁派取得主导地位。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康熙同意五世达赖选址此处建寺,“嘎丹·松赞林”由五世达赖亲定,“嘎丹”寓意传承格鲁派祖寺嘎丹寺,“松赞”则代表天界三神的游所,“林”便是寺庙之意。其实,康熙的赐名是“归化寺”,寓意很明显。

  所以,在香格里拉这片土地的历史上,教派的选择,很多时候并非信众决定,而是站队正确与否。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到独克宗古城,很多人会迷惑这的名字。它属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是香格里拉市,至于市内随处可见的中甸,则是香格里拉的曾用名,因为是二十一世纪才改的名,所以原名仍还有使用。也就是说,如果旅游的人说迪庆机场、香格里拉车站、独克宗古城,或者某客栈中甸分店,大概率是同一个地方。

  它的主要历史,可以用这四个名字简单串起来一下。
  独克宗,是古城的名字,建于吐蕃时期,对应着中原王朝的唐调露二年(公元680年),距今已1300余年。原是金沙江畔的军事要塞,其名是藏语“月光城堡”之意,3300米的海拔使它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古城之一。随着吐蕃统治而来的还有藏传佛教,并成为延续至今的文化主基调。
  中甸,也是忠甸,是这片行政区的名字。明代,丽江的木氏土司依靠着中原政权日益强大,势力逐渐扩展到藏区,并统治这里百余年。统治期间,更其名为“忠甸”,取意“忠于明王朝的地方”。而且,木氏在此强制使用纳西语,推广纳西三多神信仰,可藏文化表现出了极强的韧性,使得纳西文化逐渐由统治姿态变为融合共生,甚至到如今已隐约不见。那也是独克宗古城最繁荣的时期,因其位于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是进入藏区的首站,也是最艰险路段的起点,被马帮称为“鬼门关”,之后便要连续翻越12座雪山了。

  整个城市弥漫着茶叶、酥油、马粪、香火的味道,不论佛教徒、纳西族,还是口音糅杂的马帮,都在虔诚祷告,只不过有的为来生,有的为前路。而他们当时眼里的月光,至今仍在,如“独克宗”之名。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本次云南之行已串起了纳西族的历史,但缺少一个来此的每个人都听说却极易被忽略的重要信仰。为什么在丽江随处可见的不是纳西纸、纳西文、纳西经,而是东巴纸、东巴文、东巴经?为寻找答案,到了白水台。
  金沙江的一侧是丽江坝和玉龙雪山,而它在另一侧,哈巴雪山北麓,属香格里拉境内。因交通不算方便,且没在主干道上,来这至少要多出四个小时车程,故游人很少。它的景色和四川黄龙相似,但规模略小。来这显然不是单纯的看自然景观,而是因它在东巴教中的地位,类似于基督徒眼里的耶路撒冷。

  东巴教,是纳西族的宗教,也是全世界唯一仍存续的原始宗教,它完整保留了多神崇拜、象形文字、自然伦理,因经文讲师被称作“东巴”而得名。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纳西族的迁徙史密不可分,所以不仅有着古羌族原始信仰的烙印,还一路融合了藏区苯教巫术、中原佛道元素,最终由东巴什罗在白水台顿悟而创建。
  东巴什罗是宋末元初之人,被尊为东巴教主,相传由其母吞食白水台的彩石而孕。少年时曾失踪七日,回来后便“能见万鬼之目,能书天界之文”,遂在白水台完成了东巴教的首部经书。如今的东巴经仍有数万卷留存,是纳西族对人类起源、神灵信仰、民族风俗、万物认知等方面的思考,构建出了完整的宇宙认知、社会伦理、自然生态等,他将纳西族的原始巫术升格为宗教,完成了质变过程。东巴文,这种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便是因传授东巴教而生。

  东巴教最重要的祭天台便在白水台这片圣地,东巴祭司踩着钙化池起舞,纳西族人负粮绕台撒种入池。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一个敬畏自然的民族,很难不在这些壮阔的高山大川之间留下民族文化的痕迹。所以到丽江,无论是文物景点,还是自然景观,都能找到纳西族的传说和与自然相处的独特认知。而这些,是我们要守护的。

  虎跳峡在《中国国家地理》的“选美中国”评选中,排在最美峡谷第二位。榜单前五名除三峡都在藏区,依次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金沙江虎跳峡、怒江大峡谷、澜沧江梅里大峡谷。它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之一,南北两侧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以来不断抬升的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中间则被金沙江强烈下切侵蚀,垂直高度近4000米,深谷最窄处仅50米。再加上时有山崩,江中尚有巨石遗留,便可想象滚滚金沙江行至此处受阻时的波澜了。

  纳西族古老传说,纳西始祖和天神之女婚后遭天神阻挠,战神三多神便用银矛劈开玉龙、哈巴两座雪山,形成这条峡谷,助他们逃至人间。如今江心那座巨石,便是三多神银矛所化,成了人界和神界的最后边界。
  东巴经有预言:“虎跳石沉,三多矛折,金沙断流,纳西魂灭”。所以当年在中虎跳上游建虎跳峡水电站遭纳西族反对,并在2007年被叫停。如今改名龙盘水电站,新址下移避开峡谷核心区,并降低坝高,减少淹没范围。即使如此,当前仍处于冻结状态。不仅环保方面,因下游有中国最后500只绿孔雀栖息地,公益诉讼在2017年胜诉;还有文化方面,纳西族找到古老的东巴经,证明其是“战神之矛划定的圣域”,并组织民众转山,沿着峡谷挂起经幡,形成事实的信仰屏障;并将虎跳石纹理转化为东巴文的战神符,将售卖收益投入反坝基金,又创作《呼啸金沙》歌舞剧巡演,扩大影响施压。不是生死存亡之时,经济该让道文化与自然,留些遗产给后代吧。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丽江虽然有三江并流这么一个世界自然遗产,但因核心景点在香格里拉,所以来这的人并不怎么关注。剩余的自然景观非玉龙雪山和虎跳峡莫属,本还有泸沽湖,但往返至少两天的行程却拦住了不少人。

  玉龙雪山形成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不仅是中国最南端的雪山,还是北半球最南端的冰川。有这么两个“最”,所以对雪山的雪量和冰川的体量,就不要抱有太高的期望。虽然它一年四季都有雪,但夏天很少,虽然冰川也依旧存在,但预计2070年将完全消失,就剩了那么几十年的光景。据称,如今门票收入的30%已开始用于这里的人工降雪。雪山都需人工降雪了,这也属实罕见了。

  因为它是这片地区的巅峰高度,而且雪山融水滋养了丽江坝和纳西族,所以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纳西族的神山,也是纳西三神山之首,另外两座则是和它隔金沙江对望的哈巴雪山,以及丽江坝西侧的老君山。纳西族老宅的正房、东巴经的存放处都必须朝向玉龙雪山,葬礼《神路图》所指引亡者灵魂回归的地方也是此处,它在纳西语中称“乌鲁”,为“银色石头”之意,故东巴经文的首句都是“乌鲁盘尼土”,即“玉龙雪山脚下”。正因此,虽然玉龙雪山不高,但仍为处女峰,也已被禁止攀登。

  当第一缕阳光点燃扇子陡的雪顶,东巴祭司正摇铃向着深潭撒下青稞,而滇金丝猴跃过了冰川末端的冷杉林。玉龙雪山不是风景,而是我们活着的祖先,是呼吸的神灵,是丈量生命的尺度。这是纳西诗人的神山。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