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古镇,是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或者,人们来这里,只是为了著名的白沙壁画,或感受一下商业氛围还不算太浓且随处可见雪山的古镇,虽然它的确是个安静的让人想留下的地方。
我来此,因为它是纳西族历史中的重要一环,在纳西族古谚语里有句话:白沙是祖父,大研是孙子。
唐时,纳西族经过千余年,从河湟谷地迁徙至此,第一个政治中心便建在了白沙。木氏土司的统治体系也是在此孕育,即使迁都大研古城,白沙仍是纳西族的宗教圣地,木氏也要每年回到此处祭祖。这是故乡老家。
那当年为何要从白沙迁到大研?为何不重点建设和发展这里?这个问题是我们如今来此主要目的。
我想答案有四:一是水源,古时必须先有水后有城,白沙古镇虽然距离玉龙雪山更近,但其主要依赖于雪山融流,唐时已难以满足纳西族日益增多的人口。而大研古城的黑龙潭所提供的稳定涌流则要远大于此处。二是经济,白沙古镇处于雪山脚下,偏离商贸主干道,而大研古城正好位于茶马古道要冲,能有效控制盐、茶、马的贸易税收。事实证明,木氏土司后来便以此积累了大量财富。三是政治,白沙古镇作为纳西族的发源地,有着众多传统氏族,这对于想要一支独大的木氏形成了掣肘。所以,以木氏家族为主导的迁都大研,显然更有利于实现一家的集权统治。四是军事,白沙古镇虽然靠山,但雪山条件恶劣,是退不回去的,而前面却是开阔平原,缺少大研古城狮子山般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不利于搭建军事防御体系。所以,在木氏土司主导下,切断与传统纳西氏族的宗教联系而迁都大研古城,并在往后岁月里不断强化了“木天王”的神权统治。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单反, 云南, 足迹, NIKON D800
时隔多年,再至丽江。若想体系化地了解当地历史,至少需要大研、白沙、束河三个古镇,此外还有白水台、玉龙雪山,这是一串连续的纳西族历史。自然风光的话,除了玉龙雪山外,虎跳峡、白水台比较有代表。
纳西族是个神秘而热门的民族,因丽江而被世人所知,其原是河湟谷地古羌人的一支,因战国末年受秦人扩张压迫而南下。先进入川西高原雅砻江流域,后继续渡金沙江南下,唐初定居白沙。短短几句话却是千年流离。
打开地图,黄河与湟水两条山谷所形成的三角区域,覆盖了从青海湖到兰州之间,是黄河流域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孕育了羌族这个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中华文明里的伏羲、炎帝、大禹皆是羌人。河湟谷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汉唐时期时战祸不断,杜甫曾诗云: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唐宋时期,丽江这片地区先后被南诏和大理国统治,纳西族也先后归附。南诏为削弱纳西族,对其做切割管理,逐渐有了三支分离,还迁了一大部分人到滇池,渐渐融入了其他民族。而彻底分界,则是宋末元初。
忽必烈率蒙古军从宁夏出发,奔袭两千多公里到云南灭了大理国,就是《天龙八部》里段氏的大理,他们是白族,这也是中国战争史上最著名的远征战役之一。纳西族西支在此时归附了忽必烈,又因协助灭大理而获封世袭土司,迁大研古城,是核心族群;东支则在泸沽湖,因地理隔绝,以后发展成了不同风俗的摩梭族,近些年因走婚习俗而被世人猎奇;南支则主要分布在香格里拉,白水台那里的便是。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单反, 云南,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月牙泉,被誉为“沙漠第一泉”,泉水形似新月,静卧在沙漠中间,既未被沙漠掩埋,也不曾干涸,实在令人惊叹。这和它所处的位置有关,沙丘形状及特定风向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月牙泉附近的气流形成了环流,方向却从下到上,不断地将流沙吹上山顶,故始终沙不填泉。
它的水则依赖深层地下水,通过地下间隙与党河古河道相连,所以延续了千年不涸。
清代文献记载其“深不可测”、“泛舟游览”,赶上庙会需以船摆渡香客。到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实际测量水深5米,最深处可达8-9米,这应是历史上的常态。但在1975年,却骤降至0.9米,到了九十年代,最深处已仅剩0.5米,月牙形状基本消失,仅留中心水洼,泉眼甚至被流沙淤塞,面临着永久消失风险。
水位下降的直接原因是1975年建成的党河水库,它拦截了党河90%以上的水源,导致下游河道干涸,基本断了月牙泉的水源补给。与此同时,因为水库建成后的农业得到大力发展,耕地确实从13万亩增加到了40万亩,虽然社会经济价值巨大,但农业发展也导致机井数量激增,进一步加大了地下水消耗,使月牙泉附近的地下水位在10年内下降了10米。
如今月牙泉的水源是靠人工从党河水库引了一条11公里的地下暗渠补给,代替原来干涸的党河地下水。同时又将月牙泉周围10公里内的所有井水关闭,水位才逐渐回升到今之模样。但这个保持的经济成本可不小。
华灯初上,泉水澄澈。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甘肃,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摄影
敦煌月牙泉景区门口有个雷音寺,是个新建的寺庙。
唐代此处曾有雷音寺,唐僧西去取经也曾经过此处。他当年出长安,到秦州(今之天水),至凉州(今之武威),至此后,因官府严禁百姓出境而被迫改为昼伏夜行,最终到了瓜州、沙洲(今之敦煌),然后偷渡出玉门关后,继续西行。当时若是前往西域,敦煌是必经的城市,而且是中原王朝最西边的最后一个补给站,前方便是生死未卜的沙漠和戈壁了。
但眼前这座寺庙的历史,只能追溯至清光绪年间,至今大概有120余年,和唐代的雷音寺并无关系。因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改做农场而毁,现存建筑为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近几年又再次进行了扩建。如今的它,更多承载了大唐雷音寺的历史记忆,也弥补了莫高窟不能焚香的缺憾。
如果时间充足,还是进来感受一下,虽然是重建的寺庙,但风格、工艺、材质都值得一看。它不像很多直接用钢筋水泥搭成、梁柱斗拱用贴纸替代,毫无细节可看的古建。雷音寺的不少建筑是依据莫高窟壁画中的样子而建,比如布局参考了61窟,建筑参考了172窟,藻井复制了407窟和329窟,地砖纹样复制了220窟,佛像则参考了榆林窟25窟和莫高窟244窟及220窟等,有了种让敦煌壁画走进现实的感觉。
这是大雄宝殿的样子。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摄影, 甘肃
莫高窟,一般就代表了敦煌,它也是很多国人旅游清单内不可缺的一个。虽然西千佛洞和榆林窟都号称莫高窟的姊妹窟,但来了这里才发现,差距还是挺大的。
它的开凿年代是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这一年中原皇帝司马奕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因为阳痿而被废的皇帝,不知道司马懿怎么看待自己这个名字同音的后代。但这是中原的公元纪年,若放眼到河西走廊和敦煌这个地区的话,具体的朝代则应是前秦。
西晋灭亡后,司马氏南渡,于南方建立东晋,而北方则进入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五胡十六国时期。敦煌脱离中原管制后,被张氏家族建立的前凉控制,虽然前凉的灭亡时间要延续至公元376年,但在366年时,此地已归属前秦,故莫高窟开凿的纪年应为前秦建元二年。当然,同是公元366年。
五胡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若想容易记住,就记谐音“匈奴抢鲜卑的姐”。前秦是氐族政权,虽是少数民族,却只有它是农耕民族,也正是因此,在他们建立的政权下的敦煌才有了这般模样。前秦要发展佛教,是便于凝聚多民族和向西域发展的经略,莫高窟一定程度上是佛教的国家政治化战略。哦,废掉司马奕的是恒温,他几次北伐败给了前秦,而若是晋朝掌握敦煌,未必会有莫高窟。历史总是百结交错。
自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乐僔和尚在莫高窟创凿洞窟起,积累出此处辉煌。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甘肃,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