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古镇(二)

  我们往往看着江南民居说,这原来都是徽派建筑啊。
  它们的确很像,却又不一样,那有些什么差别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

  首先,二者很相似,都是砖木结构,都有粉墙黛瓦马头墙的显著样式,又都与水相依,透着一股婉约,还都在砖雕、石雕、木雕上富有灵性,配上些青苔、芭蕉和细雨,一首首诗歌便脱口而出。

  不过,徽派建筑主要在山区,房屋多依山势而建,傍溪流而成,门前或院内虽有水,但多清水,为清澈急流,有落差,上中下游水的使用有明显区分;而江南民居则在平原,因地制宜,环水而成,水流缓慢且如今已罕见清水,多发绿浑浊,临河建筑多有台阶或吊脚楼,更亲水一些,靠水面很近。
  与之对应的是桥,徽州的桥功能性为主,除了极个别,大多简单,甚至平板,而后者的桥,几乎成了故乡的代名词,各种样式,轻巧细致。且多为拱桥,因为桥下有船,穿梭如织,往来于河道之间,或日常代步、或商贩往来、或轻弹曲调,多了一份水乡柔情。

  此外,徽州人多从商,家里往往只有孤儿寡母娇妻,所以很多建筑的外墙高大防盗,四周高墙上也几乎无窗,采光与通风主要靠建筑院落的天井,而江南民居则小巧玲珑些,少有高墙,外墙也有开窗,一些临河的还会开整面大窗,满足通风要求。

IMG_6580
  再者,徽州建筑似乎更注重村落的整体规划,往往连片而成,江南民居则更加独立些,随性安置,布局灵活。还有,江南民居多小巷弄堂,狭长曲折,有着丁香姑娘和油纸伞,而徽派建筑的街巷比较高窄,若走个穿着旗袍的姑娘则会怪怪的,有点不搭。

  看着这里旗袍文化旅游节的宣传画有感而发。

IMG_6486
  先总结了这么多,看到什么想什么,以后再完善。

  南浔,在太湖南边,毫无疑问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小船自是不少。不过今天周一,游人不多,而且这个季节,也实在太热了,水面如蒸笼一般。

IMG_6413
  我们出了小莲庄,走上南浔老街,看一下水乡的样子。
  比起其他几个水乡,这里似乎并不太热闹,而且这里的小店也远不如凤凰、丽江那边的文艺,甚至比之北方的也少了些本该有的腔调。

IMG_6530
IMG_6533
IMG_6537
  老一辈的人聊起南浔,总是在嘴角挂着讳莫如深的笑容,一杯酒下肚后便开始滔滔不绝:几十年前,这里曾经很东莞,是个有名的情色之地,江浙沪一带的人都来此地风流,那状况比曾经的东莞还要疯狂。最终,被政府下了决心治理,间接地成就了之后东莞的崛起。
  然后抿口烟:南浔难寻啊。

IMG_6546
  走近刘氏悌号,这里被称作“红房子”,因为留存的建筑几乎只有这一处了,是红砖结构的罗马式建筑,中西合璧,非常精美,也很大气,照片仅仅是个角落。

IMG_6542
  出,继续前行,是广惠宫,为道观。

IMG_6554
  景区说明上标注,其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但据当地人讲,这个建筑是近期才重建起来的,内供奉着黄大仙。
  国内很多建筑现在都有不好的风气,只写始建年份,动辄明清,远则唐宋,而不标注现存建筑的重建年份,冒充着古建筑。

IMG_6550
  其内壁画,为四方天神。

IMG_6552
  观前小桥,两侧的狮子是南浔最古老的石狮了。

IMG_6560
IMG_6561
  停泊的小船。

IMG_6563
  辑里湖丝,也许是中国最好的蚕丝,为南浔特产。
  这里的“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几乎都是靠这起家。当年康熙皇帝的龙袍,均指定用辑里湖丝制作,在清廷非常受欢迎。1851年,辑里湖丝参加在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一举多得金银大奖,由英女王维多利亚亲自颁奖。当然,参赛是中国商人的主意,并非政府。

  参观辑里湖丝馆,听导游讲讲历史,开开见识,也学点知识。图中玻璃罩下的蚕丝,便是清朝年间的,至今依旧光泽如新。

IMG_6567
  因为时间比较赶,出馆也就跟导游散了,我们继续往西走,又经过道馆。

IMG_6571
IMG_6574
  至通津桥,过河。

IMG_6578
  到东大街,往北走。

IMG_6583
IMG_6581
  到头往左拐,不远处上长板桥,可看百间楼。
  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董份给自家女眷临河而建屋楼百间,长约400米,故得此名。

IMG_6586
  时间赶,没近看,便往回走了,逆光照一张洪济桥。

IMG_6591
  回古镇口,在泰安桥头等车。

IMG_6592

作者: xiaogs

喜爱旅游、户外、摄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