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河古镇在纳西族的历史中,不像白沙、大研那样先后成为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它在历史中本没有太高光的地位,若是给个“中心”的定位,它应是手工业中心。它的出现,和茶马古道的繁荣有关。
藏区高寒缺氧,所以缺少蔬菜,藏民只能依赖茶叶分解油脂、补充维生素,故“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而中原历代王朝都需要藏区的良马装备军队,基本上就是多多益善的刚需,在这种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造就了茶与马的互市。于是以藏、白、纳西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组成的马帮,每队数十上百人,铜铃开道,在横断山脉的雪山之间开辟出一条世界上最险的商贸路线,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茶马古道,持续了1300余年。
它分为两条,滇藏线起点在云南普洱、川藏线起点在四川雅安,两条的终点都是西藏拉萨,而国际延伸线则到了印度和尼泊尔。大研古城位于滇藏线和川藏线的交汇点,所以木氏土司要迁城过来。明朝时期,每年光是税银便万两之巨,还不算因此而带动的当地发展,如束河古镇。
唐时,最初因吐蕃皮匠南迁定居而成村落。元时,木氏土司迁百户工匠于此,并定名“束河皮匠村”。定位类似于今天的卫星城,分担了丽江的手工业职能,先在这做好产品,再送大研古城去交易。随着茶马古道的发展红利,最终成为滇藏线上最大的皮革加工和骡马装备基地,核心产品是皮囊、铜器、马具等,年产量可装备千匹马用。如今束河在宣传时说到“世界遗产的辉煌,从来不止于宫殿和祭坛,更在于千万工匠锤凿间的文明之光”,大研古城是宫殿、白沙古镇是祭坛,束河便是这工匠之光。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单反, 云南,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白沙古镇,是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或者,人们来这里,只是为了著名的白沙壁画,或感受一下商业氛围还不算太浓且随处可见雪山的古镇,虽然它的确是个安静的让人想留下的地方。
我来此,因为它是纳西族历史中的重要一环,在纳西族古谚语里有句话:白沙是祖父,大研是孙子。
唐时,纳西族经过千余年,从河湟谷地迁徙至此,第一个政治中心便建在了白沙。木氏土司的统治体系也是在此孕育,即使迁都大研古城,白沙仍是纳西族的宗教圣地,木氏也要每年回到此处祭祖。这是故乡老家。
那当年为何要从白沙迁到大研?为何不重点建设和发展这里?这个问题是我们如今来此主要目的。
我想答案有四:一是水源,古时必须先有水后有城,白沙古镇虽然距离玉龙雪山更近,但其主要依赖于雪山融流,唐时已难以满足纳西族日益增多的人口。而大研古城的黑龙潭所提供的稳定涌流则要远大于此处。二是经济,白沙古镇处于雪山脚下,偏离商贸主干道,而大研古城正好位于茶马古道要冲,能有效控制盐、茶、马的贸易税收。事实证明,木氏土司后来便以此积累了大量财富。三是政治,白沙古镇作为纳西族的发源地,有着众多传统氏族,这对于想要一支独大的木氏形成了掣肘。所以,以木氏家族为主导的迁都大研,显然更有利于实现一家的集权统治。四是军事,白沙古镇虽然靠山,但雪山条件恶劣,是退不回去的,而前面却是开阔平原,缺少大研古城狮子山般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不利于搭建军事防御体系。所以,在木氏土司主导下,切断与传统纳西氏族的宗教联系而迁都大研古城,并在往后岁月里不断强化了“木天王”的神权统治。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单反, 云南, 足迹
时隔多年,再至丽江。若想体系化地了解当地历史,至少需要大研、白沙、束河三个古镇,此外还有白水台、玉龙雪山,这是一串连续的纳西族历史。自然风光的话,除了玉龙雪山外,虎跳峡、白水台比较有代表。
纳西族是个神秘而热门的民族,因丽江而被世人所知,其原是河湟谷地古羌人的一支,因战国末年受秦人扩张压迫而南下。先进入川西高原雅砻江流域,后继续渡金沙江南下,唐初定居白沙。短短几句话却是千年流离。
打开地图,黄河与湟水两条山谷所形成的三角区域,覆盖了从青海湖到兰州之间,是黄河流域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孕育了羌族这个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中华文明里的伏羲、炎帝、大禹皆是羌人。河湟谷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汉唐时期时战祸不断,杜甫曾诗云: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唐宋时期,丽江这片地区先后被南诏和大理国统治,纳西族也先后归附。南诏为削弱纳西族,对其做切割管理,逐渐有了三支分离,还迁了一大部分人到滇池,渐渐融入了其他民族。而彻底分界,则是宋末元初。
忽必烈率蒙古军从宁夏出发,奔袭两千多公里到云南灭了大理国,就是《天龙八部》里段氏的大理,他们是白族,这也是中国战争史上最著名的远征战役之一。纳西族西支在此时归附了忽必烈,又因协助灭大理而获封世袭土司,迁大研古城,是核心族群;东支则在泸沽湖,因地理隔绝,以后发展成了不同风俗的摩梭族,近些年因走婚习俗而被世人猎奇;南支则主要分布在香格里拉,白水台那里的便是。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单反, 云南, 足迹, NIKON D800
莫高窟,一般就代表了敦煌,它也是很多国人旅游清单内不可缺的一个。虽然西千佛洞和榆林窟都号称莫高窟的姊妹窟,但来了这里才发现,差距还是挺大的。
它的开凿年代是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这一年中原皇帝司马奕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因为阳痿而被废的皇帝,不知道司马懿怎么看待自己这个名字同音的后代。但这是中原的公元纪年,若放眼到河西走廊和敦煌这个地区的话,具体的朝代则应是前秦。
西晋灭亡后,司马氏南渡,于南方建立东晋,而北方则进入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五胡十六国时期。敦煌脱离中原管制后,被张氏家族建立的前凉控制,虽然前凉的灭亡时间要延续至公元376年,但在366年时,此地已归属前秦,故莫高窟开凿的纪年应为前秦建元二年。当然,同是公元366年。
五胡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若想容易记住,就记谐音“匈奴抢鲜卑的姐”。前秦是氐族政权,虽是少数民族,却只有它是农耕民族,也正是因此,在他们建立的政权下的敦煌才有了这般模样。前秦要发展佛教,是便于凝聚多民族和向西域发展的经略,莫高窟一定程度上是佛教的国家政治化战略。哦,废掉司马奕的是恒温,他几次北伐败给了前秦,而若是晋朝掌握敦煌,未必会有莫高窟。历史总是百结交错。
自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乐僔和尚在莫高窟创凿洞窟起,积累出此处辉煌。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世界文化遗产, 甘肃,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中国四大石窟包括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都已去过,如今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查了一下,除了这四个,还有大足石刻、乐山大佛、克孜尔石窟、炳灵寺石窟、飞来峰造像,也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然待遇略有不同,以独立石窟列入世界遗产的是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四个;乐山大佛和峨眉山一起,飞来峰造像和西湖一起,剩下的麦积山石窟、克孜尔石窟、炳灵寺石窟、彬县大佛寺石窟则都是丝绸之路遗产的组成部分。
人们所说的敦煌石窟,除了莫高窟还有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只是莫高窟名气太大,让人忽略了其他两个。
敦煌西线这些年开发的相对成熟,也比较火爆,而西千佛洞作为途中必过的一个景点,来得人也相对多些。可即使如此,依旧是人少得可怜。我们这次到的时候,基本就十几个游人,免费讲解刚凑够一拨。
因莫高窟又被称作“千佛洞”,而它位于西边,故得名西千佛洞。它的洞窟形制、壁画风格均和莫高窟基本一致,故被称作莫高窟的姊妹窟。其始建年代也相近,甚至还更早些,现存的22个洞窟中,最早的可至北魏时期。
它建在党河北岸的断崖之上,党河是敦煌的母亲河,是千万年来敦煌绿洲唯一稳定的水源。它是疏勒河支流,但现在因水少已不再注入疏勒河,主要原因是上个世纪末建成的水库将水流100%截留使用,导致了下游干涸。也没办法,是维持敦煌农田灌溉和市内民生的不得已而为。
因内部无法拍照,便在外面留了几张。喜欢这种荒凉感,虽然种了些柳树,还是些老柳,有了些许绿意,反而更衬出荒凉。像六朝沦为废墟后,韦庄到那留下的诗: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甘肃,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