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云南之行已串起了纳西族的历史,但缺少一个来此的每个人都听说却极易被忽略的重要信仰。为什么在丽江随处可见的不是纳西纸、纳西文、纳西经,而是东巴纸、东巴文、东巴经?为寻找答案,到了白水台。
金沙江的一侧是丽江坝和玉龙雪山,而它在另一侧,哈巴雪山北麓,属香格里拉境内。因交通不算方便,且没在主干道上,来这至少要多出四个小时车程,故游人很少。它的景色和四川黄龙相似,但规模略小。来这显然不是单纯的看自然景观,而是因它在东巴教中的地位,类似于基督徒眼里的耶路撒冷。
东巴教,是纳西族的宗教,也是全世界唯一仍存续的原始宗教,它完整保留了多神崇拜、象形文字、自然伦理,因经文讲师被称作“东巴”而得名。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纳西族的迁徙史密不可分,所以不仅有着古羌族原始信仰的烙印,还一路融合了藏区苯教巫术、中原佛道元素,最终由东巴什罗在白水台顿悟而创建。
东巴什罗是宋末元初之人,被尊为东巴教主,相传由其母吞食白水台的彩石而孕。少年时曾失踪七日,回来后便“能见万鬼之目,能书天界之文”,遂在白水台完成了东巴教的首部经书。如今的东巴经仍有数万卷留存,是纳西族对人类起源、神灵信仰、民族风俗、万物认知等方面的思考,构建出了完整的宇宙认知、社会伦理、自然生态等,他将纳西族的原始巫术升格为宗教,完成了质变过程。东巴文,这种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便是因传授东巴教而生。
东巴教最重要的祭天台便在白水台这片圣地,东巴祭司踩着钙化池起舞,纳西族人负粮绕台撒种入池。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单反, 云南,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一个敬畏自然的民族,很难不在这些壮阔的高山大川之间留下民族文化的痕迹。所以到丽江,无论是文物景点,还是自然景观,都能找到纳西族的传说和与自然相处的独特认知。而这些,是我们要守护的。
虎跳峡在《中国国家地理》的“选美中国”评选中,排在最美峡谷第二位。榜单前五名除三峡都在藏区,依次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金沙江虎跳峡、怒江大峡谷、澜沧江梅里大峡谷。它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之一,南北两侧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以来不断抬升的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中间则被金沙江强烈下切侵蚀,垂直高度近4000米,深谷最窄处仅50米。再加上时有山崩,江中尚有巨石遗留,便可想象滚滚金沙江行至此处受阻时的波澜了。
纳西族古老传说,纳西始祖和天神之女婚后遭天神阻挠,战神三多神便用银矛劈开玉龙、哈巴两座雪山,形成这条峡谷,助他们逃至人间。如今江心那座巨石,便是三多神银矛所化,成了人界和神界的最后边界。
东巴经有预言:“虎跳石沉,三多矛折,金沙断流,纳西魂灭”。所以当年在中虎跳上游建虎跳峡水电站遭纳西族反对,并在2007年被叫停。如今改名龙盘水电站,新址下移避开峡谷核心区,并降低坝高,减少淹没范围。即使如此,当前仍处于冻结状态。不仅环保方面,因下游有中国最后500只绿孔雀栖息地,公益诉讼在2017年胜诉;还有文化方面,纳西族找到古老的东巴经,证明其是“战神之矛划定的圣域”,并组织民众转山,沿着峡谷挂起经幡,形成事实的信仰屏障;并将虎跳石纹理转化为东巴文的战神符,将售卖收益投入反坝基金,又创作《呼啸金沙》歌舞剧巡演,扩大影响施压。不是生死存亡之时,经济该让道文化与自然,留些遗产给后代吧。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云南,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丽江虽然有三江并流这么一个世界自然遗产,但因核心景点在香格里拉,所以来这的人并不怎么关注。剩余的自然景观非玉龙雪山和虎跳峡莫属,本还有泸沽湖,但往返至少两天的行程却拦住了不少人。
玉龙雪山形成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不仅是中国最南端的雪山,还是北半球最南端的冰川。有这么两个“最”,所以对雪山的雪量和冰川的体量,就不要抱有太高的期望。虽然它一年四季都有雪,但夏天很少,虽然冰川也依旧存在,但预计2070年将完全消失,就剩了那么几十年的光景。据称,如今门票收入的30%已开始用于这里的人工降雪。雪山都需人工降雪了,这也属实罕见了。
因为它是这片地区的巅峰高度,而且雪山融水滋养了丽江坝和纳西族,所以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纳西族的神山,也是纳西三神山之首,另外两座则是和它隔金沙江对望的哈巴雪山,以及丽江坝西侧的老君山。纳西族老宅的正房、东巴经的存放处都必须朝向玉龙雪山,葬礼《神路图》所指引亡者灵魂回归的地方也是此处,它在纳西语中称“乌鲁”,为“银色石头”之意,故东巴经文的首句都是“乌鲁盘尼土”,即“玉龙雪山脚下”。正因此,虽然玉龙雪山不高,但仍为处女峰,也已被禁止攀登。
当第一缕阳光点燃扇子陡的雪顶,东巴祭司正摇铃向着深潭撒下青稞,而滇金丝猴跃过了冰川末端的冷杉林。玉龙雪山不是风景,而是我们活着的祖先,是呼吸的神灵,是丈量生命的尺度。这是纳西诗人的神山。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单反, 云南,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用了那么多篇文章讲了丽江三镇和纳西族过去的历史,那如今这座古城现在有什么?
旅游宣传上,它是个著名景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国家5A级景区。近些年来,还被贴上了很多标签,比如浪漫、发呆、艳遇、慢生活、逃离城市、废柴天堂、疗伤圣地、文化乌托邦等,并成为各种小说、影视、歌词中的常客。先不论标签的合理性,这种现象的原因才是需要探寻的。
首先,是古城形制。它是一个国内罕见的保存较为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它不受中原古城建设的条条框框影响,既没有城墙,也没有横平竖直的街道,这样不仅更加因地制宜,而且大大增加了古城的人情味,变得更易亲近。况且,在丽江坝这片群山间的平原上,木氏土司只需守住少数几个关隘,便可高枕无忧,再加上他们所面对的是强大的中原王朝,核心风险绝不是如何守住城市,而是如何保持政治平衡,所以它便成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没有城墙的古城。虽然清代改土归流后,流官治理下的丽江也曾建过城墙,但没有保存下来。
其次,是内部风貌。黑龙潭的泉水流到丽江后,被分成一个网状水系覆盖全城,家家户户可引活水入门。整个古城建了365座石桥,每平方千米密度达95座,高居全国之首,甚至让江南一众水乡也望尘莫及。而且云南本是鲜花大省,丽江的野生花卉更是多达870余种,再加上热衷于种植鲜花的习俗,使整个城市格外鲜亮。
最后,核心是人文。丽江作为多民族相融的前沿,纳西族、白族、藏族、汉族为主导的沧桑岁月里,这里有过冲突、碰撞、消解、融合,最终成了如今多彩的民族色调和包容的文化底蕴。也正因此,它才能开放地接纳来到这里的形形色色人群,涌入的新鲜血液让它不断发展和变化,成了人们内心所想看到的一面。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云南,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黑龙潭公园在大研古城外的北面,但紧靠着古城,在去往束河古镇的路上。其面积比整个大研古城还要大,但很容易被误认为就是个单纯的公园,而忽略其在纳西族中的文化寓意。
纳西族为何迁徙的问题,前面几篇文章讲了,但为何选择了如今这片位置呢?
我们常说的丽江古城,往往指大研古城,而这其实有三个古镇/城:白沙古镇、束河古镇、大研古城。它们相距并不远,彼此间都是几公里,这一片在行政上归属丽江市的地方还是同一个地理单元:丽江坝。打开中国地形图会发现,在横断山脉间有个罕见的完整平地,它北依玉龙雪山、南抵文笔山、西临拉市海、东接金沙江,海拔2400米,主要包括这三个古镇的范围。远古时代此处积水成湖,湖底沉积成平地后,经金沙江切割排水形成了平原陆地。它相对封闭且利于耕种,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水稻田,也是纳西族迁徙千年而选中的地方。
纳西语称丽江坝为“英古底”,有古老的谚语:英古底是天赐的玉砚,纳西人是用雪山墨写字的书生。
纳西先祖从白沙迁到大研,原因前面已经说过,其中之一便是因为黑龙潭。它由黑龙潭泉群形成,水来源于玉龙雪山的融雪,先渗入地下形成暗河,后被黑龙潭东侧的象山断层阻隔,便冒出地面,形成了9大主泉和36小泉。它们每年的涌水量高达1.4亿立方米,是整个丽江坝的核心水源。丽江古城里的流水,均是来源于此。
这里还能看到玉龙雪山倒影,可惜来的当天雪山顶上一直有云遮挡。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单反, 云南,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