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苏东坡,想要多了解一些,故买本传记试试。
市面上有些传记写得不好,让人读着乏味,想着林语堂的大名,两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大文豪,国学大师,该是不错的,所以便买了读读。悔得肠子都青了。
林语堂的不少作品的确很棒,比如《京华烟云》。但,也有人拿着他在南洋大学当校长的一段经历,说其贪腐和晚节不保,这些我们不必过于细究,毕竟这本书是《苏东坡传》。
但在这本传记中,大师所表现出来的风度,几乎为零的。若非极度喜欢苏东坡,或者有着比较强烈的执念,读完这本书很难。味同爵蜡。
在这本书里,我们一多半的篇幅所看到的,是大师对王安石的诋毁和不满,从道德层面到能力层面,面面俱否;然后一少半篇幅是对苏东坡的歌功颂扬,同样各个层面,面面俱夸。想读到一个完整的苏东坡,那几乎不可能,想要读完记住点什么,首先竟是王安石。
另外,并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陈词滥调。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朋友圈地图显示,全国都在降雪的时候,北京没有雪,而上海则着实火了一把。因为雪后干净的街道,让人羡慕。当然,除了雪,也羡慕这座城市的美,女人似的美。
一直觉得北京很美,方方正正,符合我心中的对称美学,而且五坛八庙,故宫北海,一派皇家景象,一派数百年的风水气息,一派自豪的大气和底蕴。然后,总觉得过于阳刚,缺了些水,缺了些美。
世界古代的四大文明,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都是傍着大江大河的,与其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晶,不如说成是大河泛滥的产物,那里的人们因此获益,才出现了高于周边的文明曙光。
即使发展到如今,人类所能使用的淡水,也仅占到地球总水量的万分之三。而就是这万分之三,却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不论科技如何发达;不论我们如何吹嘘人工智能、海水淡化,我们依旧离不开淡水,在这几千年。所以,如今几乎所有的大城市,所有人口千万以上的城市,都有大江、大河。
比如塞纳河畔的巴黎,泰晤士河畔的伦敦,涅瓦河畔的莫斯科,哈德孙河畔的纽约,都成了一幅幅标志性景观。再到国内,几个直辖市,上海有黄浦江,天津有海河,重庆有嘉陵江与长江;千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广州和深圳有珠江,南京有长江,杭州有钱塘江、郑州有黄河,唯独缺了北京,或许曾经的京杭大运河该算上。
上海,如今有条江,真美。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似乎要写一篇总结的,但拖了很久,一是比较忙,二是觉得必要性一般。
因为有老人和孩子,所以行程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动,总结与计划几乎一致,想着便二合为一了。但在整理完博客之后,看着这一篇篇的长篇大论,觉得不写点什么,似乎不足以表述出自己的努力,与付出无法相得益彰。人似乎就是这样,图个认可,哪怕是在自家后院。
这趟旅游,最主要的,是打开了西域的大门。
很多时候,历史都是枯燥的,对于我们不是科班出身,每天又都被繁琐的工作压得抬不起头的上班族来说,不行万里路,想读万卷书,那是太难。只有去过了一个地方,有了兴趣点,方能打开那扇门。
回来后,看了一些关于西域的历史,也终于把之前在新疆博物馆的照片整理了出来,5篇文章,100多张照片,用了两个多星期,收获颇丰。再加上本次有关西域和敦煌的史料查询,那更是让人感受颇丰。似乎汲取点知识依旧能带来一丝快感,这还未曾在生活中被丢失,我之所幸。
人至中年,坎坷不少,豪气日减,但我们何尝不是一次次地过着阳关,远离舒适呢。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