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嘉峪关同为长城遗址的,还有悬壁长城和长城第一墩,距离不远,到嘉峪关送那两个景点的票。

  悬壁长城是明长城的最西端,直连嘉峪关关城,它从关城一直向西延伸到黑山北坡,可有效阻止游牧民族的小股突袭。因这段山脊比较陡,看起来像凌空倒挂于黑山的崖壁之上,故得名“悬壁”,不是“悬臂”。
  原长城是一层片石、一层夯土逐层而成,后来重新做了修复保护,又重新修建了一段,即如今所见。

  它修建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那一年嘉靖帝朱厚熜南巡拜谒明显陵。以藩王继位的朱厚熜通过大礼议事件,保住了自己亲生父母的身份,并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追生父为睿宗,入太庙,转年到湖北钟祥祭祀。此时的中原为了一个“礼”字争得头破血流,年轻气盛的嘉靖帝逮捕了五品以下全部官员134人,当场廷杖,杖毙16人,四品以上官员86人全部停职待罪。相对比热闹的中原,河西走廊的尽头,政坛和军事都风平浪静,蒙古内部因分裂而削弱,还没形成统一政权,所以只是小股袭扰为主。

  蒙古鞑靼部在这一年借着嘉靖帝南巡的机会,率兵袭扰了边境大同,所以南巡结束后,明王朝开始了新一轮的长城加固,便是此时修建了悬壁长城。但是挡住敌人的,向来要靠盛世而非长城。十几年后的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奸臣严嵩当道的朝廷已腐败不堪,导致俺答汗经古北口长城进入北京,围了京师八天八夜,肆意焚掠,满载而归,史称“庚戌之变”,刚好和“土木堡之变”隔了百年。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在今甘肃境内,涉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五个地市。因央视纪录片太深入人心,所以这一路脑中不停响起片头曲旋律。它是中原连通西域的重要通道,各种势力犬牙交错,历史大势是以汉为主,上演着中原农耕文明和西北游牧文明民族冲突与融合的大戏,相爱相杀几千年。
  游牧文明首次深刻影响中原历史进程,应是攻入镐京杀周幽王、掳褒姒,灭了西周的“犬戎”,字面就被汉人史书带着贬义。秦建立后,始皇帝“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秦末,冒顿单于横空出世,汉人史书对他没什么好词,先是弑父戮弟妻群母,然后送马献妻示弱东胡,不过他最终首次统一了北方草原,收复被蒙恬夺取的土地,达成匈奴历史上的鼎盛。不仅重回河套平原牧马,还两次羞辱了风头正旺、不可一世的汉高祖刘邦。一次是在山西大同白登山围了刘邦七日七夜,给了汉朝初期当头一棒和严重的心理创伤,以后只能靠着送自家公主和亲维护和平;另一次是在刘邦去世后,写信羞辱吕后,说你我都是单身,来一起过吧,奇耻大辱被史书记了千年。汉初没实力出这口恶气,哪怕是心狠手辣的吕后,也不得已回信“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
  出这口恶气的是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霍去病在河西大胜匈奴,始设四郡,迁民屯田,四郡城高墙深,有粮草、有军马、有长城。匈奴没了牧场,断了补给,无法联系西域、河湟,而汉能直通西域,不仅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还有了统一新疆的基础,甚至中原乱世时,成了避风港口,何其重要的一条走廊。

  划出河西走廊这条线,让四郡成为绿洲的,是东西绵延八百公里,孕育出三千条冰川的祁连山。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一般进了博物馆后,对一个省份或者一个城市的看法会有所变化。对于甘肃,除了丝绸之路,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它的彩陶文化。

  甘肃,取“甘州”和“肃州”两地各一字,“甘州”是如今的张掖,“肃州”的现今的酒泉。有意思的是,“张掖”和“酒泉”都是古名,反而“甘州”和“肃州”是新名,和其他城市带“州”字的往往是古名不同。它们都是汉武帝当年打通西域后设置的河西四郡,另外两个是敦煌和武威,各自又名沙洲、凉州。

  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分裂,其中还有五胡乱华的那段至暗时期。长期分裂导致全国州郡县多如牛毛,“百室之邑可以成州,三户之民可以成郡”,彼时全国共两百多个州,五百多个县,千余多个县,机构臃肿,官吏庞杂,政令混乱。于是,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二级,“张掖”就是那个时间变成了“甘州”。到隋炀帝后,又改州县为郡县,同秦制,但本质还是二级行政区划制度。不过中国太大了,人口和规模均较秦时庞大了许多,中央已很难直面如此多的一级行政区,所以隋朝这套制度只用了二三十年,到了唐宋又恢复了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加道、路一级行政区,元后改为了省。

  夜晚,在兰州散步,走到了铁桥附近。
  兰州铁桥又叫“中山桥”,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建成,由美国设计,德国承建,属洋务运动时期产物,如今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次来的时候,兰州每晚的万人黄河大合唱知名度,一度直逼兰州拉面在这个城市的影响度,便在此处。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甘肃嘉峪关的戈壁滩上,有着大大小小1400余座魏晋时期古墓,距今已有1800年左右。
  一般汉墓的陪葬品都很多,所以出过汉朝大墓省份的博物馆,都比较殷实。而到了魏晋时期,具体是从曹操开始,逐渐推行薄葬之风。一是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动荡,经济已大不如前,如果还用厚葬去表达孝道,对于个人和和社会来说,都不堪重负。二是朝代更迭严重,而且一方水土的统治者更是朝夕变更,所以盗墓毁墓严重,厚葬反而容易引起关注,导致曝尸荒野,反成了不孝。就这样,薄葬在政令之下逐渐推行起来,但人们视死如生的观念却尚未转变,那些对于死后生活的向往便变成了魏晋时期墓室壁画砖的创作源泉。

  嘉峪关的魏晋墓已被盗,里面几乎已无文物,仅留下了盗墓者没看上的墓砖,有些上面有画。经保护性挖掘,共出土700余块,有“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之称。研究人员在挖掘中发现,它们墓顶上有钢丝垂下,挂着油灯。原是封墓之前先点燃油灯,待燃尽墓中氧气后自灭,使得墓中变成干燥的无氧环境,避免了彩色壁画氧化。

  众多画作中,最有名的便是《邮驿图》画像砖。上面人物头戴冠,左手可能持棨信,上篇博文中有实物照片。身下的骏马飞驰,四脚腾空。仅寥寥数笔,但流畅而传神。图上的驿使没有嘴巴,代表着这个职业的保密要求,现已成为中国邮政的标志。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丝绸之路展,是甘肃省博的重头戏。关于这条路,国人已太过熟悉,但以往更多听到的是历史地理、是社会意义,而这条路上实实在在的文物,并未怎么被关注过。所以来次甘肃省博,自然不要错过。

  在距今5000年前左右,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国文明已经形成,稍后,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日益强盛。漫长岁月里,北方的草原文化不断向南渗透,中原的农耕文化也不断向外扩展,并且借着游牧民族在北方草原上的驰骋、迁徙过程,又把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的各个绿洲连了起来。
  事实上,甘肃作为中国最早出现青铜器的地区之一,其发达的早期青铜器文化和对马的驯养,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交往范围。在和周边文明发生碰撞、融合的过程中,使得它成为古代中国最早接受并传播东西方文化的前沿地带。当然,碰撞和融合的历史上少不了鲜血,背后站台的中原王朝的实力则起起伏伏,使得这里的生活也并非平静,大漠孤烟下的悲壮和粗犷,总是不禁让人想起央视纪录片《河西走廊》的主题曲。

  这个展览里,最先看到的是一个仰韶文化彩陶,但样式却是个权杖头,并和埃及地区和两河流域的做了对比。大概中国的其他地区,不会出土这种文物,尤其还是在7000-5000年前的史前文化时期。

  彩陶权杖头,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在四坝文化(公元前1900年-前1400年)遗址也出土了类似的玉石权杖头。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