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很值得推荐的书,读后感基本可以用书摘来代替。

  他五十九岁,现在是周二晚上,他退订了所有报纸杂志,熄灭所有的灯。

  欧维是个固执、不合群的人,可以想象这种人很难有什么朋友,或者招人喜欢,他们的社会属性很差,而这却已成为当今这个社会的通行证和有所得的必要条件,社会变了,只是未必是变好了。

  欧维和欧维的太太就像黑夜和白天,欧维当然是黑夜。她只爱抽象的东西,音乐、书籍、奇言怪语,诸如此类。欧维却是个满脑子充满具象事物的人,他喜欢螺丝刀和滤油器。他手插口袋疾步人生,而她总是在舞蹈。只需要一缕阳光就能驱赶所有的阴霾,这是索雅在他问为什么总是那么兴高采烈时说的。

  她非常美丽,身边的人大都觉得这很重要,总是提醒她。她还非常爱笑,不管生活如何对待她,她总是积极地面对。但欧维却有点……好吧,他就是欧维。她身边的人也总是这么提醒她。他上初中的时候,就是个小老头了。他们说,她能找个更好的。但对索雅来说,她想守住这个人。他或许不为她吟诗、唱夜曲,也从来没有送过她昂贵的礼物,但从来没有别的男孩就因为喜欢坐在她身边听她说话而愿意反方向坐几个小时火车。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一口气买了两本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确实算不上悲剧,能够两情相悦并在互相追逐爱情,同生共死,也是种幸福。何况最后两个家族还因此而和好呢。

  不过还是有局限性,罗密欧开始爱上一个并不爱他的女孩,也是爱得死去活来的。然后就因为见了朱丽叶一眼,之前那个女孩就抛之脑后了。剧里的神父是说真话的,这种朝三暮四,纯看外貌的,未必是爱情。那么,风流倜傥的罗密欧万一没有死,他会不会移情别恋呢?他会不会再次唱起他心中的独一无二,送给他最新的恋人?

  当然,如今有不少专门研究莎士比亚作品的专家,也曾提出“偶然性”在这部戏剧中太突出了,好像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要是蒂巴特没有在那个时间碰到牟克休,要是神父的信能送到罗密欧手里,要是神父能早几分钟到墓穴等等,每个关键时刻都要靠巧合才能推动剧情发展。那么这个悲剧的产生,与其说是社会层面的,倒不如说是运气层面的,那它的悲剧内核就要减弱了。

  还有点,故事其实时间很短,前后一共五天。第一天,他们相遇,一见钟情,然后接吻。第二天,他们见神父,结婚。第三天,朱丽叶死了表哥,被逼婚。罗密欧杀了人,被放逐。第四天,朱丽叶结婚,诈死。第五天,朱丽叶醒来,自杀,罗密欧自杀,两个家族和解。太高效了。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一本收获很大的书,也是一本串起知识的书,作者选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100件不同时期的文物,串起了中国历史。从山顶洞人开始,一直到神舟五号,几乎囊括了各个朝代,分别选出最有代表的文物,这其实挺难的,如何用几件文物,分别代表唐、宋、元、明、清。但也只有国博,才有这个底气。

  当去了一定数量的地方、逛了一定数量的博物馆、了解了一定数量的历史之后,对这本书会有不小的兴趣。它一并帮着你回忆了一下各地的博物馆和这些年所看到的文物、所听到的历史。

  第一个引起兴趣的是西周时期的“利簋”,它的价值源于它的铭文,它是第一个直接记载武王伐纣具体时间的青铜器,因为“利”本人可能直接参加了牧野之战。中国在古代用干支纪年,比如我们熟悉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甲午战争等等,这其实形成于汉代以后。而在先秦,干支是用来纪日的,甚至延续至民国,数千年未曾中断,成为一份文化遗产。

  利簋上所记载的武王灭商,发生在甲子日,所以后世又称其为“甲子之事”。和它齐名的是商汤灭夏,据称发生在乙卯日,尚无出土文物佐证,两者合称“子卯”。所以子卯在古人心中属于“疾日”,是有很多忌讳的,即“子卯不乐”。甚至很多白事、红事中的重大仪式,一般也要避开子、卯。

  书还是值得一读的,每天三五个文物,一个月时间。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借用我们大家都熟悉的西游记故事,然后大开脑洞成新书,让人赞叹不已。看似荒诞的情节,竟也和《西游记》的故事很贴合,几乎毫无冲突,也是不易。

  粗糙的澎湃,比精致的理性更有价值,不仅仅是写书,很多时候都是如此。马亲王自己说:吴刚伐桂,就算不留下任何痕迹,也乐在其中,有时候创作亦是如此。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能一气呵成,又如此流畅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方有神。

  原来,天宫的太白金星也和很多职场里的人一样,天天要走流程、提报销单子、还被人监管。财务到哪里果然都是黑脸,仿佛他自己掏钱一般,监管到了哪里也都不是好角色,眼里没有一个好人。平白无故的领了个大项目,似乎总是跟着更大的未知的麻烦,这估计能让不少人有共鸣。

  前面,大多数主角都是非正面形象,而到了宝象国的百花羞,方才见了真面目。“若非这一劫是真劫,我才懒得回来。这一路陪你们演得还少吗?”孙悟空吐露出了很多事情的本质。

  书的封皮上,孙悟空是个提线木偶的设计,很应景。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瓦尔登湖》名气不小,也有不少人推荐,所以拿来一读。读了很久,放下多次,读不进去也读不懂。

  作者是梭罗,在瓦尔登湖隐居两年,自耕自食,并根据这段经历写成了《瓦尔登湖》,然后成了世界名著。读完,感觉他就是一个自大的文青,这样的人大概不会讨人喜欢,一查,果然至死是单身。当然,名人的单身往往都会被美化成专情或至死不渝之类的。一个有怪癖、不合群,有强烈不求甚解的自以为是和优越感的人,可能会成为一个不错的艺术家,但未必是个好作家。

  喜欢梭罗和这本书的人很多,最常被网络提起的段子就是清华大学校长推荐,然后便是海子,那个留下了“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人。他在25岁时卧轨自杀,留下一份遗言和四本书。遗言中写着“我的死和任何人无关”,四本书中,便有《瓦尔登湖》。

  这本书有点像散文,但可能是翻译问题,所以不好谈论文笔。可不论内容或观点,都配不上“经典”二字。如果非要把梭罗的经历和政论思想融进去,那就谈其他方面好了,不用神化这部作品。对了,他还是个愤青。

  很多人都认为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描述过于虚幻了,更像是描述一个自己用内心虚构的过度神话的乌托邦。很多事情也逐渐被曝光出来,比如梭罗在瓦尔登湖只住了两年,而且他书中的小木屋和老家的村子只有一英里,他经常回镇上拜访朋友和家人,或者邀请客人到他的小木屋参观和炫耀。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