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因北京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它展出的佛像大概会以藏传佛教为主。随着清政府对西藏统治的加强,北京和西藏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不断来往两地的喇嘛和官员带来了不少藏区的佛教造像和文物,尤其精美的铜鎏金造像引发了十足兴趣,有些进了宫廷、有些进了寺庙、有些则流通于民间。如此多的藏传佛教造像,在国内的众多博物馆里,也是比较少见的。

  藏传佛教造像的细节都不错,下次应该带个长焦相机,舍弃整体,好好拍一些细节。
  他们有很多女性形象,而在汉传佛教里,除了观音菩萨偶尔以女性形象示人外,这几乎是空白的。此外,藏传佛教里的男女双修,在汉传佛教里几乎不可能出现。讲究“万恶淫为首”的汉族地区,对“性”是长期压抑的态度,所以这样的画面在社会普遍的价值观里都难以被接受,更别说讲究戒欲戒色的汉传佛教了。

  藏传佛教的这种造型被称作“欢喜佛”,主尊父体称“本尊”,主尊拥抱的母体称“明妃”。本尊代表法,明妃代表智慧,代表着法与智慧的融汇合一。
  不能对其他的信仰妄加评论,所以我们也避讳着不去谈论爱情和性。单看造型,明妃的双臂紧紧拥着本尊脖颈,仰视中带着一丝性感、妩媚、崇拜,在硬朗的雪域高原,在男性为尊的宗教,凭添了几分女性柔情。

XGS_6921

阅读全文

, , , , ,

  逛了那么多博物馆,近在眼前的首都博物馆却一直没来,这次周末有时间,便来逛逛。一进门便被一个临时展所吸引,也接触到了一个国家,秘鲁。它是世界上离着中国最远的几个国家之一,在南美洲。

  回来查资料,发现有种说法谈及秘鲁居民是中国人的后裔,还专门有个词:殷商东迁。并找到了很多秘鲁原始文化、秘鲁原住民和中国极度相似的证据。在历史上,包括王国维、郭沫若等大家也持这种观点。
  商末,武王伐纣,正在山东的攸侯喜率着15万大军前来勤王,兵在半途时朝歌被破,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覆灭。其后,这支大军便消失不见,不见于史。相传,他们到了南美洲,成了后来的印第安人,并创造除了玛雅文明、印加文明等。有利的证据还有这里出土的一些象形文字和甲骨文极其相似。
  当然,如今这只是个假设,等待着后来人的研究,个人持怀疑,毕竟是三千年前的跨大洋之旅。

  我们常将玛雅文明与印加帝国及阿兹特克帝国并列为美洲三大文明。而印加帝国从何而来?之前由何种文化发展而来?在这个展览里,我们可以按照文化发展脉络而有所了解。在这,它们被统称为“安第斯文明”。
  这个名字来源于一座山,安第斯山脉,它是对南美洲及秘鲁影响最大的地理因素。南北长8900余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有“南美洲脊梁”之称。平均海拔3600米,主峰在阿根廷境内,海拔6962米,是西半球和南半球的第一高峰,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死火山,这里还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铜矿。

XGS_6826

阅读全文

, , , , ,

  明朝一共16位登基的皇帝,其中13位葬在了北京十三陵,所以得此名。没有葬在这里的3位皇帝,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在南京称帝,故葬在了明孝陵;一个是建文帝朱允炆,因在靖难之役中失踪,所以并无皇陵;还有一个是景泰帝朱祁钰,因时任皇帝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而后被拥立登基,但朱祁镇被迎回后发动政变,废了朱祁钰,将其葬于北京西山,现名“景泰陵”。
  这样来算,明朝共有15座皇陵,而事实上则有19座,另外4座都是没有当过皇帝,但后被追封的:明祖陵,是朱元璋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明皇陵,为朱元璋的父母双亲、哥哥嫂嫂的陵墓;明东陵,为朱元璋的太子朱标陵墓,其死在朱元璋之前,未登基,但也依据皇帝规制下葬;明显陵,嘉靖帝朱厚熜追封他父亲为帝,因已去世,便由王陵升格为了帝陵。

  今天逛完长陵和定陵,时间已不早,便前往神道,神道是十三陵内一个单独景点,要单独售票。
  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以目前发掘来看,已知最早的神道是霍去病墓,其神道两侧放置石人和石兽,名“石像生”。后来历代帝王的陵墓一般也都设神道,当然有些名人大墓也有。帝王陵墓的神道一般有一个公用,类似于大树的树干,而各个陵墓则像分支。

  五一时期,北京天气刚好,柳树嫩绿欲滴,阳光也刚好。

XGS_5421

阅读全文

, , , , , ,

  长陵,明十三陵之首,葬明成祖永乐帝朱棣。

  明建国之初,朱元璋担心主弱臣强,所以分封诸子为王,驻守边境或战略要地,用以藩屏皇室。藩王地位很高,大臣都要伏而拜谒,且有军权,尤其北部常年和蒙古打仗的几位王,拥兵数十万,已对中央政权形成威胁。他们的父亲朱元璋在时,还算平静,然而往下几代,甚至一两代,威胁就出来了。
  朱棣原为燕王,就藩北京,属实力最强者,也是皇子之中功劳最大的。朱元璋原立朱标为太子,但朱标盛年早逝,所以又改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太孙。朱允炆为建文帝,登基后便开始着手削藩,但他却“先小后大”,前几个小王要么流放,要么自杀,这不仅激怒了叔叔朱棣,还给了他准备时间。
  中国历史上削藩、造反的例子向来不少,但能向汉朝那样快速平定“七国之乱”的,凤毛麟角。朱允炆就是根基不实、用人不当、方式欠妥,最终失败。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即皇帝位,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则在一把大火中,不知所终,野史传他出逃,然后出家为僧了。

  因朱棣的发祥地在北京,所以自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他便开始营建北京,包括内城、皇城、紫禁城。自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又着手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都开始建了,迁都便只是时间问题了。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紫禁城建成,次年,明帝国正式迁都。

  天气不错,北京之前连续几天沙尘暴,难得的蓝天,这是陵门,又称“重门”。

20210511101222

阅读全文

, , , , , ,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是我们参观的第一站。墓主人是明万历帝朱翊钧,还有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
  长陵、定陵、永陵,是十三陵中最大三座陵园,长陵是朱棣的,永陵是嘉靖帝朱厚熜的。万历帝在位48年,排名第一,嘉靖帝在位45年,排第二,所以陵墓修得时间都较长,规模也就大些,但长陵是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敢超越的。据称,永陵里面可能陪葬着《永乐大典》,长陵文物就更多了。

  说到定陵,离不开被称为“变色龙”的郭沫若,他带队组织开挖朱棣的长陵,但过了一年未有进展,却因偶然机会发现了长陵的一处塌陷,所以改挖长陵。当时的确出土了很多宝物,但也因技术能力和重视程度都远远不够,导致很多文物遭到了永久性氧化、破坏。导游讲起来,恨得咬牙,包括万历龙袍在内的各种丝织物、典籍,都迅速风化而毁坏,3000多文物损毁大半。文革期间,万历皇帝和两个皇后的尸体还被拖出,当成”地主阶级的总头目”被批斗,尸骨被当众砸烂、鞭尸,成为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郭沫若还要挖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秦始皇帝陵,很多地方政府也效仿要挖当地已发现的皇帝陵,幸好被中央阻止,也就从此之后,国内再未组织开挖过皇帝陵,否则将是文物史上多么大的悲剧。

  此为重门,陵园的第二道门,上面的“定陵博物馆”为郭沫若所书。

XGS_5239

阅读全文

, , , , , ,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