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陵,明十三陵之首,葬明成祖永乐帝朱棣。
明建国之初,朱元璋担心主弱臣强,所以分封诸子为王,驻守边境或战略要地,用以藩屏皇室。藩王地位很高,大臣都要伏而拜谒,且有军权,尤其北部常年和蒙古打仗的几位王,拥兵数十万,已对中央政权形成威胁。他们的父亲朱元璋在时,还算平静,然而往下几代,甚至一两代,威胁就出来了。
朱棣原为燕王,就藩北京,属实力最强者,也是皇子之中功劳最大的。朱元璋原立朱标为太子,但朱标盛年早逝,所以又改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太孙。朱允炆为建文帝,登基后便开始着手削藩,但他却“先小后大”,前几个小王要么流放,要么自杀,这不仅激怒了叔叔朱棣,还给了他准备时间。
中国历史上削藩、造反的例子向来不少,但能向汉朝那样快速平定“七国之乱”的,凤毛麟角。朱允炆就是根基不实、用人不当、方式欠妥,最终失败。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即皇帝位,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则在一把大火中,不知所终,野史传他出逃,然后出家为僧了。
因朱棣的发祥地在北京,所以自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他便开始营建北京,包括内城、皇城、紫禁城。自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又着手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都开始建了,迁都便只是时间问题了。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紫禁城建成,次年,明帝国正式迁都。
天气不错,北京之前连续几天沙尘暴,难得的蓝天,这是陵门,又称“重门”。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70-200mm, NIKON D800, 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 单反, 摄影, 足迹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是我们参观的第一站。墓主人是明万历帝朱翊钧,还有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
长陵、定陵、永陵,是十三陵中最大三座陵园,长陵是朱棣的,永陵是嘉靖帝朱厚熜的。万历帝在位48年,排名第一,嘉靖帝在位45年,排第二,所以陵墓修得时间都较长,规模也就大些,但长陵是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敢超越的。据称,永陵里面可能陪葬着《永乐大典》,长陵文物就更多了。
说到定陵,离不开被称为“变色龙”的郭沫若,他带队组织开挖朱棣的长陵,但过了一年未有进展,却因偶然机会发现了长陵的一处塌陷,所以改挖长陵。当时的确出土了很多宝物,但也因技术能力和重视程度都远远不够,导致很多文物遭到了永久性氧化、破坏。导游讲起来,恨得咬牙,包括万历龙袍在内的各种丝织物、典籍,都迅速风化而毁坏,3000多文物损毁大半。文革期间,万历皇帝和两个皇后的尸体还被拖出,当成”地主阶级的总头目”被批斗,尸骨被当众砸烂、鞭尸,成为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郭沫若还要挖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秦始皇帝陵,很多地方政府也效仿要挖当地已发现的皇帝陵,幸好被中央阻止,也就从此之后,国内再未组织开挖过皇帝陵,否则将是文物史上多么大的悲剧。
此为重门,陵园的第二道门,上面的“定陵博物馆”为郭沫若所书。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70-200mm, NIKON D800, 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 单反, 摄影, 足迹
北京名气最大的寺庙,恐怕非潭柘寺莫属,民间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其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国家4A级景区。
在北京十几年,却一直未来过,因为平时活动区域主要在东边,潭柘寺在西边的门头沟区,跨个北京城,时间成本还是挺大的,比去山东和山西还费劲。这次赶在正月十五和同事过来一拜,最近坎坷,图个流年顺利。
它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的第一座寺庙,当时规模并不大,佛教初期也是坎坷多舛,“三武一宗”的灭佛,都注定着它初期衰败的命运。金代迁都北京后,有皇帝到此礼佛,并拨款扩建,寺庙才逐渐繁盛。元代,忽必烈之女妙严公主,到潭柘寺出家,更是促进了此处的香火,当然还有野史闲谈之资。
明朝,唯一一个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的姚广孝,功成名就之后也曾修行于此。他和朱棣谋划了“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后被世人称为“黑衣宰相”,“黑衣”便是僧人之意。
明清两朝,皇家多次修建潭柘寺,规模渐盛,名字也经常被改,如今山门上仍有康熙亲赐的寺名“敕建岫云禅寺”。但老百姓一直称其“潭柘寺”,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为名。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北京, 手机, 摄影, 足迹
部门组织活动,要求不出京,另考虑到今年重案频发,各种赔付压力下,便选了一个古寺拜一下,红螺寺。大概没有多少行业,比保险公司的理赔更希望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了。
红螺寺在北京怀柔的红螺山上,这个名字比较有意思,便查了一下缘由。
相传,玉皇大帝的两个公主曾结伴云游,来到此处,发现深山古刹,苍树浓郁,梵香缭绕,遂被美景所吸引,决定下凡。白天,幻化人身,诵经念佛,夜晚,化作红螺,藏于寺前放生池。红螺放出万道红光,护佑着寺庙及当地百姓,这一方水土风调雨顺,林茂粮丰,百姓安康。当然,后来还是被玉帝发现,召回天宫。古人云: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天上的神仙们离开一天半天的,按理说不大容易被发现,所以中国类似的传说枚不胜举。
人们为了纪念她们的功德,便将此山名为“红螺山”,寺庙改称“红螺寺”。
寺庙的创建者,本为佛图澄,西域龟兹人,生于五胡乱华时期,是个在当时以神异之力而闻名的僧人,善诵神咒,能役鬼神,如今流传下来的也都是各种奇闻异事,上天入地,招兽降魔类的。他因神通而获统治阶级崇信,然后借以发展佛教,门徒近万,是汉传佛教早期极为重要的推动者。
红螺寺,现为国家4A级景区。用无人机航拍的这株银杏树,树龄在1100年以上,高30多米。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北京, 手机, 摄影, 足迹
因为疫情,小伊今年在家呆了许久,还没有出去玩过。在感觉北京疫情已经控制得不错时,便选了个周末,准备带着她出去转转,那已是七月底。而选景点时,竟发现她还没到过故宫,所以便来了。
疫情影响,再加上小雨,故宫门可罗雀,也实属难得。
也许是来了太多次,便没有太过细看,甚至那些大殿都已没兴趣再往里张望,毕竟里面的陈设已几百年未变了。所以,虽然带了单反,还特意加上70-200mm的镜头,准备着拍些建筑小景,但发现除了给小伊照相,基本全程就是手机。当一个景点来了太多次时,似乎很难再引起拍照的兴趣。
前些年买过些故宫的书,围绕着明清五百年,围绕着这里走马观花的几十位帝王和数不尽的后宫妃嫔,本有着太多可书的故事。只有当那些一个个类似的宫殿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有了些对应关系时,我们才会发现些许不同,才能找到些以前错过的细节,才会勾起自己孜孜不倦的兴趣。是的,这次来故宫,目的之一就是要找到延禧宫,因为看过了《延禧攻略》,想看看璎珞生活过的地方。
所以,当你发现他人对一个景点、一座山、一个物件有着格外浓厚兴趣时,除了共同的猎奇原因外,往往大概还因为他有着你所不具备的知识,或者你所不知的故事。
疫情期间,故宫取消了纸质购票,只能网上买,但依旧要到售票处,检查健康码方行。
很多人对故宫的印象是两色:红和黄,红墙黄瓦,九五至尊的专用颜色,如这午门。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 手机, 摄影,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