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的三大峰中,光明顶一直开放,而莲花峰和天都峰是轮休,一次五年,每次只开放一个。这次轮到了莲花峰,它是黄山最高峰,得名于它的形状,形似莲花,如下图右侧。
古人云:遥看天际浮云卷,露出峰顶十丈花。
黄山所在之地,曾因地壳运动,导致地下的岩浆上涌,侵入到距离地表数千米的位置,然后慢慢冷却,便形成了花岗岩质的黄山雏形,那是约一亿年前。后来,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相撞时,此处被抬升,导致地下的花岗岩体露出地表,形成山体。
之后,此地曾发生过三次冰期,经过冰川的搬运、刨蚀、侵蚀等,成了如今的基本雏形,再之后就是风雨的风化作用,那是亿万年的雕凿,成了如今模样。
岩浆在冷却形成花岗岩的过程中发生收缩,会导致花岗岩体内部形成缝隙,即“原生节理”,这便是后期很多岩石形成的基础,比如上一篇说到的飞来石,在飞来石和下部基石接触的面上有原生节理。花岗岩不像石灰岩那样有二氧化碳时会溶于水,所以黄山上基本没有溶洞、天坑、地下河,另一番风景。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单反, 安徽, 世界自然遗产,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西海大峡谷,有着黄山的绝美景色,之前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些年才慢慢火起来。
整个安徽也如同黄山,几乎没什么存在感,只是静静地等待着人们深入其中,缓慢收获如同拆礼物般一层一层的惊喜。安徽处于中国几大经济板块的交界,却又似乎每个都落下了它,省内的亳州、安庆、宣城、淮南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可出了安徽还有多少人能想起?至于六安、蚌埠、亳州、黟县、歙县、枞阳、濉溪、砀山、涡阳这些,又有多少人能不犹豫地开口读出来?
黄山那么漂亮,却不是五岳,其中一个原因是五岳定下来的千年后,黄山才被人熟知。还有一个原因很多人不愿接受,是这座山相对比其他山,文化底蕴少了些。而国内的传统,评价一个地方向来不只看自然风光。
有个有意思的现象,金庸的江湖里有各大门派,基本都在山上,五岳有嵩山派、华山派、泰山派、恒山派、衡山派,此外峨眉山、青城山、昆仑山、五台山、武当山、崆峒山、终南山等也都有门派,唯独没有这个李白诗里和徐霞客游记里提到过的黄山。其实是因为这里没有太多宗教、学派迹象,徽州浓郁的文化和深厚的底蕴,并没有在这座山留下多少印迹,古建和文物几乎空白。
那便只看自然风景,那便不要错过西海大峡谷。峡谷深处,抬头所见,远处云雾之中的便是飞来石。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单反, 世界自然遗产,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第三次到黄山。
这两天正在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向来会成为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许是那么多年过后,曾经经历过高考的那些人,如今能讨论明白的,也就剩作文了。和全国卷或者其他地方卷讲究“文以载道”不同,江苏高考作文始终是一汪清流,基本与政治绝缘着。他们今年的立意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也的确,我们每个人,往往最关注,甚至大部分时间所关注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影响、所塑造。再加之目前各种软件的大数据分析和推送,我们所涉及的抖音、新闻、音乐、电影、购物,甚至交友,都是软件根据你的日常喜好、收藏、点赞和历史记录所推荐的。在这种背景下,环绕更加紧密、影响更加细微、塑造更加完全,这样来看,大数据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其实也圈囿了我们的视野和认知范围,少了新事物的接触概率。夸张点描述,我们每个人未来的模样,也许就开始于一次随心所欲的浏览、一个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当然,这种影响也可能来源于一场谈话、一个饭局、一次爬山、一个纪录片、一座博物馆。因为去过博物馆,选中了蒋勋《美的沉思》,喜欢上了文物背后的故事,于是乎喜欢上了《国家宝藏》,之后萌发了踩点博物馆的想法,由此接触到了更多文物,查阅了更多材料,愈发变得喜欢,甚至占据了近期的绝大部分闲暇时间,影响被潜移默化。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安徽, 世界自然遗产, 足迹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17.9%,而40年后,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60%,也就意味着有60%的人,长期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远离了鸟语花香,淡忘了悠然南山。
慢节奏的生活、孩提的游戏、充满回忆的村落,慢慢变得不见。雾霾吸得久了,工作压得累了,我们怀念起曾经简单和悠闲的生活,怀念起没有PPT和高楼的世界,古镇也越来越受欢迎。
上海到杭州,中国最繁华的路段之一,中间是嘉兴,这里有西塘。在快节奏的都市里繁忙了一周,周末躲进古镇,回到白墙青瓦马头墙的古老时空。小河、古桥、石板路,一个古朴的江南水乡未曾变过,一处悠哉的村落人家尽枕河。散漫地走走停停,夜幕降临,眼所见处,却又尽是灯火辉煌。
江南是中国古镇密度最大的地方,名气最大的“江南六大古镇”,周庄、同里、甪直、乌镇、西塘、南浔。但如今随着旅游开发,已越来越同质化,要避免旅游经济导向下的千篇一律的建设,保持自身特色,而不丢了那曾经数百年延续至今的历史,这是个问题。
西塘,5A级景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疫情期间变得门可罗雀,夜景有了些许人间烟火。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单反, 手机, 浙江,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青铜、陶瓷、玉器,大概是每个博物馆都重点展览的。上海博物馆里的玉器,以良渚玉器开始。这并不意外,因为上海也在良渚文化遗址的范围,对上海来说,是怕被人说成由小渔村发展而来,没文化和没底蕴的。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的远古文明,属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300-4000年,分布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它的遗址中心位置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区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故得名。
这里出土了大量玉器,即使在世界范围,不论玉器规模、还是玉器在社会生活、礼仪制度中的地位和权重,良渚文化都是无与伦比、独一无二的,被称作“玉文化殿堂”,其遗址已在去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其中,最具有代表的是玉琮和玉璧,它们被认为是祭祀使用,玉璧祭天、玉琮祭地,恰好一圆一方。
良渚是个尚未发展金属冶炼的文化,如何在坚硬的玉石上留下了痕迹,并做到让人惊叹的精细,在一个毫米的宽度内刻出四五条线呢?靠的是解玉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它山之石”便指它。有绳切割法,以绳子为载体,加上解玉砂和水,反复摩擦切割;有锯片切割法,用竹片或木器等,搭配解玉石来做切割。
玉琮,一般有扁圆筒形和方柱形两类。这是良渚文化神面纹方柱形琮。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单反, 上海,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