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是中国青铜器的巅峰,而商朝又是一个嗜酒如命的王朝,殷人尚酒。他们甚至把酒当成与上天和祖先沟通的工具,有些祭祀者都是通过喝酒致幻,然后与神灵对话的。所以,青铜器里,与酒相关的占了绝对数量,光是按照功能,就被分为酿酒器、贮酒器、盛酒器、送酒器、温酒器和饮酒器六大类。
古代礼器中,地位最高的是鼎,其次是尊。酒器中,尊自然便成了最高级别,这也是我们如今“尊贵”之“尊”的出处。尊是盛酒器,比较大,不能直接用来饮酒。饮酒器里,级别最高的是爵,爵是统治者用的,他有时用爵向臣下赐酒,所以有了“爵位”之称。
和尊比较类似的青铜器,除了彝,还有瓿和罍。瓿,大口、短颈、圆足,和尊比较起来,一是小了些,二是颈很短。这个商代晚期的四羊首瓿,非常精美。肩上有四个高突的羊首,间隔有鸟,对着棱脊,大多棱脊都是多范铸造时,为了修饰棱角而成。腹部满是雷纹,上有乳钉。圈足是兽面纹,凸起的眼睛存在于那里。
乳钉纹,不论是形象寓为女性乳房,还是男性生殖器,都是浓浓的生殖崇拜,而且一“钉”寓意一“丁”,代表着一“子”,满满的乳钉代表着后代繁盛。这是比较常见的解释,但“乳钉纹”之称是后代才有的,商代并无此称呼,我们用后世的说法和观念去解释前人的事物,很容易造成曲解,导致真相的忽略。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上海, 单反, 摄影, 足迹
疫情期间,被公司派外出差,因回京会被隔离十四天,而五一后还要再去另外几家机构,所以五一只能在外漂泊,我显然不会闲着。因最后一站在上海,所以便去了一趟久闻大名的上海博物馆。
上海本身并不怎么出土青铜器,却被称为中国青铜器的第一大藏馆。来这,一半时间是在看青铜器。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一部分来源于收缴走私,因为民国时期这里是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大批文物从这里贩卖到全世界,尤其解放前后,国家动乱的年代。比如缴获了大古董商卢芹斋运往美国的17箱342件文物,其中的青铜牛尊成了如今的镇馆之宝之一。此外,文革期间,或不少红卫兵抄家出来的文物,由上海博物馆代为管理,或一些收藏家主动要求博物馆在那个时期代保管,如今都成了这里的主要文物。当然,上海作为相对富裕的城市,海外收购和民间捐赠的数量也有些,镇馆之宝大克鼎是潘达于捐赠的,晋侯稣钟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花大手笔一千多万收购的。据称还有从上海冶炼厂的废铜烂铁里淘出来的,比如西周的鄂叔簋、春秋的鲁原钟等。
花些时间品一品这里的青铜器,然后回来对比照片,系统整理一下,从爵开始。
一般情况下,爵的形状是前有流,后有尾,一侧有鋬,下有三足,在流与杯口之间有两柱,柱多呈伞状。下面橱窗里便是典型的爵,两侧是商代早期的,中间是商代中期的。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上海, 单反, 摄影, 足迹
入手一只银渐层,英短的一种,花了3200元大洋。
绒毛白色,毛发尖部黑色,蓝眼睛,黑脚垫,很可爱和活泼,给疫情期间的生活加点料,也许能平和些日常的烦躁,多了些温柔。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70-200mm, NIKON D800, 单反, 摄影, 生活
新冠肺炎,成了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绝对热词,没有想到竟然遇到了如此百年一遇的疫情。而我所熟悉的名人中,国外第一个发声承认被感染的,是《阿甘正传》的主角,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
在这部电影中,他和青梅竹马的女主珍妮分分合合、磨难一生,而当误入歧途的珍妮真的决定和他一起生活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患了一种病:“我染上了一种病毒,医生也不知道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治疗”,之后离世,留下了阿甘的孩子。那是1982年,当时这种病还没有被重视和命名,这就是艾滋病。
其实,自1981年开始,美国就已发现多起艾滋病例,但因绝大多数集中于同性恋群体,当时舆论便很鄙夷地称之为“同志病”,甚至还说那是“来自上帝对这些异端的惩罚”,大家当时很歧视同性恋,带有情绪化。
直到1987年,才在里根总统的公开演讲中提到了“AIDS”。美国政府在6年内毫无作为,并无视了来自民间医疗结构、科研人士的呼吁,不划拨足够经费,哪怕当时号称有着“世界上最成熟的医疗技术和最广泛的公共卫生体系”。就这样,一种新病毒从美国扩散到了全世界。
到如今,全球已有3200万人死于艾滋病,没有人能在这场病毒的蔓延中独善其身,而它本是人祸。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70-200mm, NIKON D800, 北京, 单反, 摄影, 足迹
1993年的时候,毛宁一首歌曲唱遍大江南北,比起如今的《江南style》、《沙漠骆驼》、《芒种》这些还要火,而且持久,多少年以后仍被人们所怀念,便是《涛声依旧》: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来了一趟苏州,这首歌随即进入手机的单曲循环模式。此外还有一首诗,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好美的名字。关于由来,普遍认为,大禹的一个助手胥,因治水有功而被分封至此。所以此地名“胥”,又称“姑胥”,“姑”是当地土语发声词,无意义。后因发音问题,“姑胥”常被读成“姑苏”,由此而来。
配着姑苏的名字,是要有昆曲的。昆曲又名“昆山腔”,发源于此地昆山,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又因吴荣软语的柔美,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单反, 手机, 摄影, 江苏,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