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古称“热河”,为“一市连五省”之地,除了京津冀,还挨着辽宁和内蒙古。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在此修建避暑山庄,成为了清王朝第二政治中心。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取“承受先祖德泽”之义,赐字“皇承天德”,始称“承德”,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已被入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自从北京到承德的高铁开通后,过来便方便多了。
我们常说承德外八庙,其实不限于八座。这里共有12座仿西藏、新疆等寺庙而建,供边疆少数民族贵族觐见皇帝时礼佛之用,其中有8座归清政府直接管理,又因都在古北口外,故统称“外八庙”。网上搜了一下名单,这12座寺庙包括:罗汉堂、广安寺、殊象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宁寺、普佑寺、广缘寺、安远庙、普乐寺、溥仁寺、溥善寺。
第一站普宁寺,路过普佑寺,同为外八庙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是普宁寺的一个附属寺院。但因为上世纪64年雷击起火,绝大部分建筑损毁严重,仅存山门和几个配殿,目前封闭未开放。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手机, 足迹,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河北
青城山,中国道教四大名山和五大仙山之一、十大洞天之一,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5A级景区,同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关于道教四大名山,有几种说法,认可度比较高的是:青城山、龙虎山、武当山、齐云山,其他说法是把青城山换为了崆峒山或鹤鸣山。而道教五大仙山,是除了上面四座外,多了陕西的景福山。看来有时间需要安排一下去齐云山和景福山的行程了。
传说古有宁封子,因是陶器的发明者,故被称作“陶圣”,是陶瓷业的祖师爷。其修炼成仙后,居于青城山,号“龙蹻真人”,后授皇帝龙蹻之术,也就是飞行之术,故又被称为“皇帝之师”。又因其总司五岳,故称“五岳丈人”,所以青城山曾一度被称作“丈人山”。但让青城山名气暴涨的,还是张道陵,道教便是他在青城山期间创立的,并在此羽化登仙,所以青城山甚至一度被列为道教四大名山之首,也成了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虽然来了四川和成都好多次,但青城山始终没有来过,哪怕已经到过都江堰,还是一次次错过。这次过来培训,大家都挺辛苦,决定带着部门的人来一趟,算是今年的团建了。
林木青翠,山似城廓,故得名“青城山”。群峰环绕,深谷幽静,故以“青城天下幽”而名。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足迹,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手机
明朝一共16位登基的皇帝,其中13位葬在了北京十三陵,所以得此名。没有葬在这里的3位皇帝,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在南京称帝,故葬在了明孝陵;一个是建文帝朱允炆,因在靖难之役中失踪,所以并无皇陵;还有一个是景泰帝朱祁钰,因时任皇帝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而后被拥立登基,但朱祁镇被迎回后发动政变,废了朱祁钰,将其葬于北京西山,现名“景泰陵”。
这样来算,明朝共有15座皇陵,而事实上则有19座,另外4座都是没有当过皇帝,但后被追封的:明祖陵,是朱元璋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明皇陵,为朱元璋的父母双亲、哥哥嫂嫂的陵墓;明东陵,为朱元璋的太子朱标陵墓,其死在朱元璋之前,未登基,但也依据皇帝规制下葬;明显陵,嘉靖帝朱厚熜追封他父亲为帝,因已去世,便由王陵升格为了帝陵。
今天逛完长陵和定陵,时间已不早,便前往神道,神道是十三陵内一个单独景点,要单独售票。
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以目前发掘来看,已知最早的神道是霍去病墓,其神道两侧放置石人和石兽,名“石像生”。后来历代帝王的陵墓一般也都设神道,当然有些名人大墓也有。帝王陵墓的神道一般有一个公用,类似于大树的树干,而各个陵墓则像分支。
五一时期,北京天气刚好,柳树嫩绿欲滴,阳光也刚好。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70-200mm,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北京, 单反
长陵,明十三陵之首,葬明成祖永乐帝朱棣。
明建国之初,朱元璋担心主弱臣强,所以分封诸子为王,驻守边境或战略要地,用以藩屏皇室。藩王地位很高,大臣都要伏而拜谒,且有军权,尤其北部常年和蒙古打仗的几位王,拥兵数十万,已对中央政权形成威胁。他们的父亲朱元璋在时,还算平静,然而往下几代,甚至一两代,威胁就出来了。
朱棣原为燕王,就藩北京,属实力最强者,也是皇子之中功劳最大的。朱元璋原立朱标为太子,但朱标盛年早逝,所以又改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太孙。朱允炆为建文帝,登基后便开始着手削藩,但他却“先小后大”,前几个小王要么流放,要么自杀,这不仅激怒了叔叔朱棣,还给了他准备时间。
中国历史上削藩、造反的例子向来不少,但能向汉朝那样快速平定“七国之乱”的,凤毛麟角。朱允炆就是根基不实、用人不当、方式欠妥,最终失败。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即皇帝位,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则在一把大火中,不知所终,野史传他出逃,然后出家为僧了。
因朱棣的发祥地在北京,所以自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他便开始营建北京,包括内城、皇城、紫禁城。自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又着手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都开始建了,迁都便只是时间问题了。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紫禁城建成,次年,明帝国正式迁都。
天气不错,北京之前连续几天沙尘暴,难得的蓝天,这是陵门,又称“重门”。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D800, NIKON 70-200mm,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北京, 单反, 足迹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是我们参观的第一站。墓主人是明万历帝朱翊钧,还有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
长陵、定陵、永陵,是十三陵中最大三座陵园,长陵是朱棣的,永陵是嘉靖帝朱厚熜的。万历帝在位48年,排名第一,嘉靖帝在位45年,排第二,所以陵墓修得时间都较长,规模也就大些,但长陵是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敢超越的。据称,永陵里面可能陪葬着《永乐大典》,长陵文物就更多了。
说到定陵,离不开被称为“变色龙”的郭沫若,他带队组织开挖朱棣的长陵,但过了一年未有进展,却因偶然机会发现了长陵的一处塌陷,所以改挖长陵。当时的确出土了很多宝物,但也因技术能力和重视程度都远远不够,导致很多文物遭到了永久性氧化、破坏。导游讲起来,恨得咬牙,包括万历龙袍在内的各种丝织物、典籍,都迅速风化而毁坏,3000多文物损毁大半。文革期间,万历皇帝和两个皇后的尸体还被拖出,当成”地主阶级的总头目”被批斗,尸骨被当众砸烂、鞭尸,成为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郭沫若还要挖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秦始皇帝陵,很多地方政府也效仿要挖当地已发现的皇帝陵,幸好被中央阻止,也就从此之后,国内再未组织开挖过皇帝陵,否则将是文物史上多么大的悲剧。
此为重门,陵园的第二道门,上面的“定陵博物馆”为郭沫若所书。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北京,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70-2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