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古称“热河”,为“一市连五省”之地,除了京津冀,还挨着辽宁和内蒙古。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在此修建避暑山庄,成为了清王朝第二政治中心。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取“承受先祖德泽”之义,赐字“皇承天德”,始称“承德”,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已被入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自从北京到承德的高铁开通后,过来便方便多了。
我们常说承德外八庙,其实不限于八座。这里共有12座仿西藏、新疆等寺庙而建,供边疆少数民族贵族觐见皇帝时礼佛之用,其中有8座归清政府直接管理,又因都在古北口外,故统称“外八庙”。网上搜了一下名单,这12座寺庙包括:罗汉堂、广安寺、殊象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宁寺、普佑寺、广缘寺、安远庙、普乐寺、溥仁寺、溥善寺。
第一站普宁寺,路过普佑寺,同为外八庙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是普宁寺的一个附属寺院。但因为上世纪64年雷击起火,绝大部分建筑损毁严重,仅存山门和几个配殿,目前封闭未开放。
普宁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当时清廷终于平定了准噶尔叛乱。冬天,卫拉特蒙古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来避暑山庄朝觐乾隆,可以想象当时清廷有多风光,乾隆有多高兴。所以他下旨模仿西藏桑鸢寺而建普宁寺,取“普天安宁”之意,记录下自己的功绩,也用于安顿这些臣服于他的人。
若说清朝最大的功绩,莫过于用70年平定准噶尔之乱,把中华的版图扩展成一朵海棠。之所以用平叛,是因为我们认定它是中华的藩属国,而不是外乱。准噶尔的前身是瓦剌,辉煌时刻是土木堡之变中擒获了大明皇帝朱祁镇。清初,噶尔丹统一了卫拉特四部,从前的游牧部落联盟成了集权统一的汗国,准噶尔成了世界上最后一个游牧帝国。卫拉特便是瓦剌,也叫厄鲁特,只是不同朝代的官方称呼不同。
准噶尔在灭掉叶尔羌汗国后,统一了天山南北,又向西称霸中亚,向东侵略漠北蒙古,大有统一蒙古高原之势。一旦完成,其疆域面积将要媲美大清,并且手握着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会让清廷再无安宁之日。好在,当时也是清朝国力的巅峰时刻,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乾隆不顾众人反对,趁准噶尔内乱之际派兵,那成了清朝最残酷的一战,大兵过境后,几乎仅留地名。
自唐朝以来,西域时隔一千年,再次纳入中华版图。乾隆亲赐这边原“西域”之地名为“新疆”,意为故土新归之意。
御碑亭,上面用了四种文字题了碑文,形制比较有代表,前满后汉,代表满族的统治地位和汉族的坚实基础,左右是藏蒙,代表了两个左膀右臂。
其后是天王殿,供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单檐歇山顶的黄色绿剪边琉璃瓦。
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黄顶绿剪边琉璃瓦,其内供奉三世佛。就是这个条幅有点扎眼。
过了大雄宝殿,地势陡然增高,过了这道挡墙,这里开始分了建筑风格,前汉后藏风格。登上便是南赡部洲殿。
再后,是大乘阁,是普宁寺的主体建筑,其内因供奉世界上最高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音立像,所以较高。它的奇特之处在于,从南面看有六层檐,寓意佛教的“六合”,从东西两侧看有五层檐,寓意佛教的“五大”,而从背面看则是四层檐,寓意佛教的“四曼”。
清乾隆时期至今,也满是沧桑之感。上挂“大乘之阁”,下挂“鸿庥普荫”,两匾均为乾隆御笔。
“庥”字多了一笔,大概是希望庇护多一些。
观音像用了五种木材,重达110吨,腰围有15米,高达27米,被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