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到新疆,行程至今未整理,那是15年底,现早已物是人非。

  到得比较晚,看看地图,顺便就去了酒店旁边的陕西大寺。不知道为何,漫步在乌鲁木齐和呼和浩特这两座城市里的记忆,还有酒店的画面,总是夹杂在一起,也许是季节比较相近的缘故吧。
  陕西大寺是乌鲁木齐市内最大的回族清真寺,又名“东大寺”。寺庙内的介绍标注,其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重建,捐资人为陕西渭河流域一带的回民。但始建年代不详,大多认为在清嘉庆年间,是依据大殿上留存的建筑样式来做的推断,现为新疆维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与我们所见的其他砖石砌筑、典型穹顶的阿拉伯风格清真寺不同,陕西大寺是典型的中原地区传统砖木结构的宫殿式建筑,这比较罕见。下图的中式琉璃瓦顶,正脊宝瓶上竖着伊斯兰特色的“新月”,也蛮混搭。

  丝路向西,伊斯兰向东,所以在乌鲁木齐才有了这座建筑。
  从丝路而来回族人也有回故乡寻根或朝拜的想法,他们从长安行至新疆,要建一座清真寺。大家都来自陕西,耳濡目染或赖以生计的是中原手艺,于是有了这座将东方建筑和伊斯兰文化融合的寺庙。可惜文革破坏严重,虽然后来重修,但我们知道重修的建筑比较粗糙,那些经过两百年融合、变融的建筑细节早已不见。

XGS_2079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中国有四大园林,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和留园、承德避暑山庄,只剩这一个没来。它是面积最大的,颐和园可以让人走到绝望,它却有两个颐和园那么大。中国有三大古建筑群,北京故宫、曲阜孔庙、承德避暑山庄,也只剩这一个没来。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A级景区。

  它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是清朝皇帝夏季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康熙、乾隆时期,差不多有半年住在此处,这里几乎成了中国的第二政治中心。嘉庆和咸丰两个皇帝,都是在此驾崩的,咸丰还在这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

  部门说来承德避暑山庄许久了,也终于来了。只不过季节刚好处于不早不晚,秋景尚未来临,避暑似乎又不大对劲,着实有些冷了。但,看在烤全羊的份上,也便忍了。

  逛山庄,抬头一看,“避”字写错了,而且洋洋洒洒挂在这里,描边贴金几百年。当然,有人说是有意写错,为了避讳“逃避”之意,也有人说这是纯属美观的书法体,说法不一。但有一点,在古代,确实很多文字有意写错,比如孔府的“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楹联,其中两个错字,“富”没有上面一点,“章”中间日成田,这是故意写错的,寓意富贵无头、文章通天。

XGS_3980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

  旅行容易上瘾,所以不放过每一次可以远行的机会,澳大利亚便是如此。

  在我们的行程单上,南美洲、非洲都排在比大洋洲靠前的位置,若单排国家,也还有一众的北欧在前。只不过妻要去悉尼工作半月,能省一个人的机票钱,便促成了这次旅行。但说到底只是个缘由,一个人的机票在物价偏高的澳大利亚之行的总成本中占6.43%,用6%的成本决定了94%的出行,也许该诚实地称之为“借口”。

  前段时间去了趟敦煌,回程机场买了一本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编著的《莫高窟史话》,发现读其所获远多于现场所见,旅行大多如此,行了万里路,读了万卷书,方能在照片之外,有所得真正属于自己。而本次的澳大利亚之行,除了回来后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在网上断断续续查些资料,补充些知识,很难有买本书进一步深入了解的欲望。如同博文所用的logo,“to Australia”,当地人称之“土澳”,调侃其缺少文化底蕴。
  这当然是种不小的偏见,我们对着每一片大地、每一个民族得出此结论都只能说明自己本身的浅薄,塔斯马尼亚和乌鲁鲁丰富的文化底蕴足以让人究其一生钻研而不得窥其全貌,它所缺少的只是被世人所共知的可彼此间相互吹嘘讨论以彰显自身渊博的“底蕴”,它只是更为小众或没有那么热门。随着我们知识积累增多,开始变得自负,便容易犯下王朔所言的无知者无畏的妄断。又也许是我们日益浮躁的心和日益渐忙的工作,亦或是日益渐多的是是非非,吞噬了那份曾阒静求知的心。

  如今出去久了会想家,也许真的年纪大了吧。飞机落地,北京醇厚的霾还是熟悉的味道、谜样的颜色,街边的桃花也开了,春天到了。从南半球到北半球,从秋季到春季,似乎一切倒带。而如今,北京也入了秋,澳大利亚的游记才要告一段落,赶紧清算下,免得忘记。过了35岁,出差每每要带着保温杯,以前会放些咖啡,如今只剩茶叶,还是以红茶、黑茶为主,看来是被赵明义打击得够呛,只是缺少了他那份从容和坦然。

auend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 ,

  D12:悉尼(泰朗加动物园)-北京

  这是在澳大利亚的最后一天,没有安排特别的景点,这一天本也属于机动的,用以预防前面因为气候或者意外,导致的时间浪费或推迟,一般做攻略都会留出这么一天。
  当然,购物、大餐之类的,是不会被排在行程内的,大多时候更像个苦行的游者,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喜欢从简上路,十几天澳大利亚,带着单反和三脚架,也就一个书包而已;十几天的意大利,另有冲锋衣裤,亦或薄款羽绒,也只是一个书包而已。习惯了如此出行。大抵也是最怕别人要求代购或者收到友人赠送的占据空间的礼物的理由之一吧。

  最后一天前往悉尼泰朗加动物园(Taronga Zoo),这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动物园,也是最美的动物园。里面有很多有特色的动物,很多人都推荐,我们也便来了。之前一直犹豫,没有定下来,最主要的还是因为门票。46澳元的价格,确实有点吓人。
  这个动物园里有讲解和喂食,甚至可以和动物做亲密动作,所以来之前要做好攻略。

  动物园靠着大海,景色真的很棒。

XGS_0429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D11:北领地(乌鲁鲁-卡塔丘塔国家公园)-悉尼

  人们在不断地探索世界的时候,终究会和原先生活在当地的土著人发生一些矛盾,有激化的,也有缓和的;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有能调合的,也有无法调和的。
  只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选择的最终解决办法,并不相同。

  第一次去云南,经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到达梅里雪山,听说了这个被称作藏区八大神山之首的卡瓦格博峰,制造了世界上第二大的登山灾难。也因此知道了,它在藏区人们心中神圣不可冒犯的地位。每当有人去攀登时,便有当地藏民开始不停地进行祈祷、诵经,甚至不惜以牺牲自己的心爱之物去换成诅咒,因为攀登者侵犯了原著人的信仰。在弱肉强食的普世世界观下,他们能做的只有精神上的诉求,是有多么无奈。
  国人很多时候处理问题简单粗暴,那便禁止攀登吧,所以,卡瓦格博至今仍是处女峰。

  很多美丽的景色,很多蕴含文化的景观,都是在人类与之的相处中,赋予了它很多的文化符号、信仰意义,也正因为此,它们才显得不同凡响。卡瓦格博和乌鲁鲁,便是不同文化下的代表,只是境遇不同罢了。
  1964年,一组锁链被安在乌鲁鲁上,以便于游客攀爬,1976年进一步延长至顶,这便是外来文明对原著人信仰的入侵。阿南古人虽然反对,但在所谓的现代文明规则前只能妥协,景区有告示:“我们不会禁止你攀爬乌鲁鲁,但是作为Anangu领地的客人,我们更希望你能尊重我们的法律和文化传统而不去攀爬乌鲁鲁”。

XGS_0130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