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8:墨尔本(圣保罗大教堂-皇家展览馆-圣帕特里克主教座堂-库克船长小屋)-悉尼

  今天本是墨尔本的休闲一日游,也愣是走够了两万步,人闲不住,怎么游都累。
  墨尔本(Melbourne),维多利亚州的首府,为澳洲第二大城市,仅次于悉尼,但比起悉尼满大街的钢筋混凝土,这里留存了大量英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底蕴更厚些,誉为“澳大利亚文化之都”。此外还是“教堂之城”,不论圣保罗大教堂,还是圣帕特里克主教座堂,终究都带给了我们震撼。
  墨尔本总该算是国际大都市的,经济自然不错,绿化面积却也高达40%,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对比魔都上海、霾都北京等国内的国际化大都市,这便拉起仇恨了。

  这里在1835年之前,几乎是没有人的,历史上有记录的是1836年,人口总量177。1847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宣告墨尔本市(City of Melbourne)成立。之后几年,在1851年发现了金矿,于是大量的人口(美国人为主)从各地赶来,其中也有大量华工。一定程度上,是他们促进了墨尔本的人口聚集、城市发展,并奠定了今后的发展基础。在这个时期,相对于美国的旧金山,华人称墨尔本为“新金山”。

  如今的这里,几乎是澳洲最受国人喜爱的城市,人们似乎也更喜欢标榜自己的旅行是一次文化之旅,墨尔本在这片文化贫瘠的大洲上,便成了天堂。

XGS_8267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D8:墨尔本(圣保罗大教堂-皇家展览馆-圣帕特里克主教座堂-库克船长小屋)-悉尼

  在墨尔本闲逛,不经意间看到一座很震撼的教堂,在整个澳洲之行,都属于前几的。可直到写游记,才知道它的名字是圣帕特里克主教座堂(St Patrick’s Cathedral),据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复兴式建筑,也是南半球最高的教堂。但偌厚的一本lonely planet,留给它的介绍,也就这几句话而已。

  圣帕特里克(又译为“圣博德”),是爱尔兰天主教第二任主教,是爱尔兰的圣人和守护神。传说在公元432年,圣帕特里克来到爱尔兰,愤怒的异教徒企图用石头砸死他,但他临危不惧,摘下一片三叶草,阐明了圣父、圣子、圣神三位一体的教义,然后激情演说,感动了爱尔兰人,并接受洗礼皈依了天主教。
  公元493年3月17日,圣帕特里克去世,爱尔兰人将这一天定为“圣帕特里克节”,也成了国庆日。

  在这一天,爱尔兰人会佩戴三叶草,也就是苜蓿草。记得在南京工作的半年,那里几乎遍地都有,也曾天真地在城墙上徒劳地寻找着十万分之一变异率而成的四叶草。因为极为罕见,它在全球范围内都被赋予了特殊意义:一片代表声誉、一片代表财富、一片代表爱情、一片代表健康,四叶草才拥有全部。

XGS_8471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D8:墨尔本(圣保罗大教堂-皇家展览馆-圣帕特里克主教座堂-库克船长小屋)-悉尼

  从圣保罗大教堂出来,一路向北,经唐人街继续向北,往东一点,是卡尔顿花园(Carlton Gardens),里面一座银白色的建筑,便是皇家展览馆(The Royal Exhibition Building)。

  曾经的澳大利亚全是世界自然遗产,直到过了二十多年,到了2004年,才有了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便是这个银白色的建筑。如今,澳洲的19项世界遗产中,已经有了3个文化遗产,增加了我们所熟悉的悉尼歌剧院和耳闻不多的监狱遗址。而展览馆竟然在歌剧院的前面,所以让人兴趣浓浓。

  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为展览馆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很多人曾建议将其拆掉。大家还搞了一个投票进行表决,幸好,最后是以一票的优势险胜,否决了这个提议,才使得大厦被保留至今。

  它建成于1880年,曾于1881年举办了万国博览会。当时设计的时候,是要代表墨尔本的历史文化的,但有人说它模仿了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样子,所以赶紧翻看以前的博客看了看,样子确实有点像,但论精美和气势,还是差了几个等级。

XGS_8344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

  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建成于1891年,大概是墨尔本最古老的教堂,所以也差不多成了墨尔本的地标性建筑,位置很不错,在Flinders Street Station对面,人山人海,很好找,只要在墨尔本市内溜达,躲都躲不过,总会遇到。

  圣保罗,又译为“圣保禄”,是早期基督教的领导者之一,《新约》的主要作者,他对于基督教的作用,几乎是高于耶稣之外任何人的,甚至有些偏激的人,更愿意把他看做基督教的主要创立人,而不是耶稣。国人常把他误认为基督的十二门徒之一,其实不是,那是和另一个人混了,圣彼得,译为“圣伯多禄”,他是十二门徒之首,是耶稣的大弟子,第一任教皇。教皇又称“耶稣在世的代表”,“圣彼得的继位人”。罗马教廷更看重他,所以梵蒂冈的教堂用圣彼得来命名,当然,也因为他的尸体在那里吧。
  整体上,以这两个人名字命名的教堂大概是最多、最壮观、最华丽的。而他们两个也都死于罗马帝国的暴君“嗜血的尼禄”之手,尼禄还被指控制造了罗马大火,几乎烧毁了罗马城,导致二十万人无家可归。

  教堂从外面看,远不及内部壮观,可免票进入参观,但不允许拍照。若是肯交费5刀的话,可获得一个许可证,就不会再有人管你拍照了。西方人还是比东方人更容易迈过这种心坎。

XGS_8196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第二次到鼓浪屿,这么一个被贴上浪漫标签的地方,思绪或者应该更加细腻些,不该就写些景点介绍而结束这篇游记。当然,重点也不该是它这几天申遗成功,成了世界文化遗产。
  那谈谈旅行的意义?除了看看不同的世界,留些照片、长点见识,还能有什么?总觉得旅行可让我们学会理解不同的价值观。最近读仓央嘉措: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你知晓不知晓那段历史,了解不了解他的童年,听没听过仁增旺姆,都会导致对这首诗的理解大相径庭,或贪念或痴情,或轻狂或虔诚,皆有人论。而我们所该做的应是了解接近事实的本意,而非主观臆断字面辞意。

  碰巧,在鼓浪屿看到了一家小店,名“问佛”,那也是仓央嘉措的一首诗: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爱和劫本是互生,有爱方有劫,无爱自无劫,若是明了此,便知每个错过的,都是你前世所修下的缘,毕竟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来今世的一次擦肩而过。但此缘是劫非劫,也许未尝试便永远未知了。有一首不是很火的同名歌曲《问佛》所言:为何明知晓结局却还空允我期许,你可知那是我半生欢喜?你端坐莲台参万世禅机阐灭菩提,而我唯余下半世孤寂。

XGS_0991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