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酒店附近,地图上标注着:清水塘毛泽东杨开慧故居,父母兴趣极大。

  杨开慧,长沙板仓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牺牲于1930年,毛泽东之妻,生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子。其出生于诗书世家,父亲杨昌济曾先后留学日本、英国,并参加筹备了湖南大学,后受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他们已因此举家北上。就是这个期间,他推荐了和自己有师徒情谊的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并随着与女儿杨开慧的接触日益增多,发展成了恋爱关系。

  1920年初,杨昌济不幸病逝,杨开慧回到湖南长沙。之后,毛泽东也回到长沙,成立文化书社,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并在同年冬与杨开慧结婚。1921年,我党成立的当年,杨开慧入党。

  长沙的清水塘22号,虽不是毛泽东居住时间最久的,却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安逸、最浪漫的一段。自由恋爱,又新婚燕尔,毛岸英、毛岸青也均出生于此。1923年4月,毛泽东离开此处,写下了《贺新郎·别友》: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词里的“横塘”就是清水塘。
  书香门第出身的杨开慧,和岳母辛劳抚育着两个孩子,在这里继续居住到1924年5月。

  展厅内,这幅油画“弥补毛泽东与杨开慧从未合影过的遗憾”。

XGS_7243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天心阁此处有段城墙。

  长沙的城墙,始建于汉,当时刘邦封吴芮为长沙王,那是长沙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国都。
  吴芮是汉初的八个异姓王之一,也是唯一善终的,虽然他女婿英布没少添麻烦。他有位妃子名毛萍,是有名的才女,《汉乐府》中收录了她的一个作品《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如今这类的誓言太多了,但在当时,由一位女子说出,这是划时代的,因为汉初的伦理纲常中,男子才有多元选择权,而女子往往只是被动、默默、隐忍的接受。

  城墙历经隋唐宋元扩张,至明重建,成今之模样。中国大多遗留的砖城墙,都是明城墙,它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后来民国政府在1924年修路,除了天心阁这一段(长251米,大概占原城墙的3%),其他就都被拆除了。所以它成了如今长沙为数不多的历史遗址。

  1938年,九江、武汉等城市失守,大量物资被日军缴获,国民党内部关于焦土抗战的政策又摆上台面。但不同于莫斯科的焦土政策,德军在莫斯科有无得到补给是致命因素,而在中国的日军却未必,焦土政策是否有必要,这个计算题很难,要考虑性命、财产、文物、交通的代价,要考虑收复的可能,还有信心、决心、士气、荣辱的影响。当11月8日,日军攻入湖南北部,9日和11日,临湘、岳阳接连失守,蒋介石做出了这个决定。
  起火地点,便是天心阁,如今这里立起了警示钟。

XGS_7162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是我一个主要的旅游清单,长沙的开福寺位列其中,所以到此一览。
  其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大多数人记不住,南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南楚、南唐、北汉,即“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
  其中,南楚的首都是长沙,大概也是长沙历史上第一次为首都,其时称“潭州”,被改为“长沙府”。当然,汉时这里曾为长沙国,是汉属诸侯国,也可称为都城。“长沙”之名也是始见于汉的。
  哦,南楚亡于南唐,李后主的南唐,但当时的皇帝还不是李煜。

  南楚的建立者是马殷,在此处营建了行宫,并建有会春园,为避暑胜地。其子马希范将会春园的一部分施舍给僧人,建立了开福寺。马希范即位后,又在附近大兴土木,使此成了当时著名的风景胜地。

  开福寺屡有修葺,到明清时仍香火繁盛。明代文人李冕还曾题诗《开福寺》:“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来久,花落满闲庭”。
  可惜,大部分建筑,尤其大殿毁于文夕大火,如今部分是修葺、部分是重建。此为山门。

XGS_7088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曾国藩,很难定性为他是为什么“家”,比如军事家、政治家或者文学家之类,因为国内曾出现过曾国藩热,所以一度被捧为一个“完人”,而其本质是一个名臣,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赞誉已实属不低。一个完人,是很难在一个朝代风雨飘零之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的。

  他自称为曾子七十世孙,生于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之后官运亨通。而他更大的作为,在于创建了湘军。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末至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初,太平天国在广西发起武装起义,并于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出广西、进湘鄂,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攻陷南京,定都于此,改称“天京”。清政府在太平军前软弱不堪,不得已鼓励各省举办团练,用这些地方武装遏制太平军发展。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初,正因母丧而回乡守制的曾国藩奉命筹划湖南团练,并借此机会着手组建了湘军。

  湘军的将领基本都是湖南本地的封建儒生,曾国藩与他们既是同乡,又有着同学、师生、亲友关系,所以对湘军一直有着牢牢的控制权。而士兵则为将领招募的当地农民,大多有着同乡共里的乡土观念,也基本只听一两人之命,外人难控。湘军其实也成了中国近代军阀割据的主要源头。

XGS_7080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又至雍和宫,这大概是北京香火最旺的寺庙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又恰是上香的日子。
  很少烧香拜佛,除了平安、健康之外,也没有什么所求。只如今,加了一个机动车摇号,切实刚需。

  清朝,有“潜邸”之说,专指皇帝出生或居住过的地方,又名“潜龙邸”。因往往会被赋予各种神秘和神圣色彩,故在皇帝登基之后,是不允许再有人居住的。雍正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雍亲王府,所以在他登基后,家人就搬离了此处,并改为雍和宫。虽说是荣光,但一个得势的王爷搬起家来,也挺折腾。

  搬家次数最多的,是北京的醇王府。醇王府原在西城区,本是纳兰明珠的宅子,也是著名词人,吟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纳兰性德成长的地方。后被和珅相中,并占为己有,又几经周转到了醇亲王奕譞手里,所以改称“醇王府”。奕譞次子载湉成了之后的光绪皇帝,醇亲王府便成了潜龙邸,醇亲王一家高兴之余,也得搬家。
  他们搬到了后海北沿,重建了醇王府,因在北面,故新的王府称“醇王府北府”,老的称“醇王府南府”。后来,奕譞第五子载沣袭封醇亲王爵位,而其所生长子溥仪也当上了皇帝,所以这个北府也成了潜龙邸,又要搬家,这次搬到了中南海西北角。因载沣此时为摄政王,所以新王府被称作“摄政王府”,只不过到清朝灭亡时仍未竣工。这就是北京历史上有三个醇亲王府的原因。

  成了潜邸,虽然不能日常居住,但可改为行宫或庙宇,雍和宫便一直是皇家行宫,后被乾隆改为庙宇。

IMG_20210921_143236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