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中国最善于经商的城市,给人的感觉遍地是老板。而在国人认知里,钱和文化是互斥的,穷的地方都有千年古建,富的地方就剩高楼车流,显然是偏见。温州是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战国时期,勾践后裔便于此建立瓯越国,其名取自字瓯江,温州的简称“瓯”也源于此。
东汉永和三年(公元138年),瓯江北岸始建县。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瓯江南岸始建郡,这便是最早的温州城。传说建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温州又名“鹿城”。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因此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润,而始有“温州”之名。
来温州,因为雁荡山,到市区,则主要和江心寺有关,因为它在我的一个打卡清单内: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寺庙在瓯江的江心屿上,因都有郑成功练过兵的原因,和厦门鼓浪屿、福建东门屿、台湾兰屿并称“中国四大屿”。其本是东西两岛,上各有寺庙,东岛上有始建于唐的普寂院,西岛上有始建于宋的净信院。
两宋相交之时,赵构被金兵追着南逃,从商丘一路至此,中间还在海上漂了几个月。金兀术的两次搜山检海追赵构,吓破了南宋君臣的胆,如同丧家之犬,不断求和称臣,惶惶不可终日。金兵在偌大的中国如入无人之境,烧杀抢掠,基本沿着赵构的路线,扬州、杭州、绍兴、宁波都到了,只是在海上没遇上彼此。
赵构在温州停留的地方,就是江心屿上的普寂寺。江心一孤岛,青寺一孤灯,伴着吓破了胆的君王。
还未上岛,便可见东西两塔,此为西塔,建于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高32米,六面七层,青砖仿木构建筑,基本是原貌保留至今。
此为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后毁于兵火,于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1年)重建。原高30米,现高26米,六面七层,砖木结构,其外围原有木质回廊和佛龛,后被英国强拆。现顶部有一榕树,终年郁郁葱葱。
乘船登岛。
宋高宗离开温州,经越州至临安,终于安定一些后,改国号绍兴。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赵构从普陀诏青了禅师来此主持普寂、净信二寺。青了大师到了后,发现东西两岛之间的水流已有淤积,遂率众抛石填塞,并建中川寺于其上。表奏高宗后,赐名“江心寺”。同时改普寂寺为龙翔寺,净信寺为兴庆寺,后又降旨三寺合一,名为“龙翔兴庆禅寺”。
到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南宋第二任皇帝赵昚,下旨奉江心寺为“高宗道场”,终南宋一朝,寺内一直设有高宗御座。
赵构本有生育能力,也曾育有一子。但野史相传,在金兵杀到扬州之时,赵构正在行房,结果被吓得失去了生育能力,之后便再无儿女。而他之前所生的儿子赵旉,在苗刘兵变中曾被立为傀儡皇帝,当时年仅三岁。不过,26天后兵变失败,赵构复辟,同年7月,赵旉病死。赵构无子,便禅位给了赵昚,赵昚是赵匡胤之后,所以兜兜转转半个朝代后,皇位又从赵光义这支回到了赵匡胤那支。
此为山门,“江心寺”三字由赵朴初所书。
很不巧,来的时候正在装修,它很著名的一副出自温州本地状元,南宋王十朋之手的对联被摘了下去: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江心寺在历史上屡有兴废,但香火一直兴旺。现存大殿为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所建,可以进入,但需脱鞋。
其内佛像,很庄严。
寺庙黄墙,外有碧水相环,当年弘一法师也曾在此修行。
所以,这里住过一个狂人:谢灵运,一个状元:王十朋,一个和尚:李叔同,一个英雄:文天祥。
江南小景,小飞虹。
小桥流水,伴着倒影,呈葫芦状。
樟抱榕,外面的樟树已有1300多岁。
江心屿上有很多古树,郁郁葱葱,坐其下,清风徐徐,倒也惬意。
原兴庆寺,现已改为温州博物馆,有些文物展出,但不多。
北宋瓯窑,刻牡丹粉盒。
北宋瓯窑,刻如意云纹酒壶。
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增开温州为通商口岸,英国便在江心屿的东塔下建了英国驻温州领事馆。
领事馆建成之后,英国人发现东塔有点高,总是担心有人登塔俯瞰领事馆,并带来安全隐患,遂逼着清政府拆除了东塔内外的飞檐回廊,当时塔内的文物,无一幸免,不见所终。
领事馆是那一段历史的见证,如今也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激励着我们勿忘国耻。当然,随着我们不断发展强大,越来越变得自信,胜利感也会逐渐代替屈辱感。
江心屿,岛上有岛。
江心屿,如今更是一处市民的休闲场所。
走到江心屿边上,远眺,似乎风雨欲来。这条江便是瓯江,又名永嘉江、温江,是温州的母亲河。
去温州市内逛逛,途径朱自清故居。
似乎到了温州,总要去趟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哪怕不买也打个卡。小伊非要来,还真买了不少文具。
五马街和这五马奔腾铜像,也算是温州的一张名片了。其寓意源于书圣,相传王羲之曾在温州任太守,时此地为永嘉郡,其出乘五马,老幼仰慕,为立五马坊。
城内谯楼,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当时为南门楼。清顺治年间,毁于兵火,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重建,保存至今。
不论什么文物和古迹,有生命,才能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