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被认为是个不大合群的人,似乎也没有什么圈子,出差一个月,遇到人林林总总,感受颇深。这次在深圳出来吃饭,小龙坎火锅,香油加大蒜,总算还有个能聊的。

  一个人只要在社会上生活,或者工作,总是不自主的会形成些圈子,只是感受或界限明显与不明显而已。似乎朋友圈也常有些鸡汤类的文章,告诉你要选择或是远离什么样的圈子,是的,做人的道理都很有道理,大多人都能懂,为何还是做不好。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些事强求不来,甚至说选择不来。与其说如何选择圈子,不如去要求自己做什么样的人。

  我个人最不喜欢负能量的圈子,在一个公司十几年,身边来来往往流水般的不少人,负能量的大概都走不远、升不高。我觉得总是认为社会不公,抱怨命运,甚至把他人成功归于社会出身和关系的人;总是认为人人都和自己作对,事事逃避责任,只会责怪他人而不知自省,不去面对或者认识不到自身能力不足的人,被称为负能量。他们的期望所得大于自己的能力上限,他们做不到通过努力给自己带来改变。这类的圈子,或者这样的人,要远离,甚至淘汰。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或者说混迹在什么样的圈子,往往会影响到你的价值观、为人处世,甚至改变人生。周围人都充满了负能量,每天身边都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生不逢时,你也会变得缺乏热情、缺乏上进,毕竟开口抱怨总比动手努力容易,抱怨被重复多了也就信了努力无用,变得消极颓废,关键身边人都这样认为,恐怖不恐怖?中国女排的惠若琪接受采访时,被问到比赛时会紧张么?她说不紧张,因为身边都是不紧张的人,都很轻松。反倒若有个人紧张、消极,队伍内部便会相互影响,整体的气势也便没了。在一个集体里,互相传递正能量有助于整体发展,那要个负能量干嘛?

IMG_20200507_090531

阅读全文

, , ,

  出差比较久,中途在杭州有个周末,休息一天。
  也许是疫情闷得久,腿脚都僵了,所以驱车到周边的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吸吸氧,也顺便看看茶。

  浙江的茶,最有名的无疑是龙井,比起十大名茶中的其他几位,更家喻户晓些。尤其都匀毛尖、六安瓜片、君山银针等,这些年在市场上的名气越来越小。西湖龙井的名气,主要是拜乾隆所赐,乾隆帝六下江南时,四上龙井,并题诗六首,还亲封了“十八棵御茶树”,导致龙井茶甚至一度成了中国名茶之首。

  茶叶是讲究出身和产地的,龙井也是,主要有三个地方,西湖、钱塘、越州,它们依据地名称为西湖龙井、钱塘龙井、越州龙井。西湖地区的质量最佳,其他地方的是不能称为“西湖龙井”的。
  西湖龙井又分一级和二级,一级主要包括“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五大核心产区,也就是目前的西湖风景区范围。二级就是整个西湖行政区辖内了。

  西山是天目山山脉,正好处于天目山余脉和平原的交接地带,其主峰如意尖的海拔虽然只有537.3米,但依旧成了杭州城区的最高峰。中国第三阶梯的这些城市,海拔都这样。它处于西湖区,所以这里的茶叶叫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的品种,主要包括群体种和龙井43,前者就是老龙井,也是乾隆帝御封的那些树,而后者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培育出来的,几乎占据了主流。西山这边,我们所到的龙坞镇,基本都是龙井43。

IMG_20200425_103504

阅读全文

, , , ,

  疫情期间,公司安排出差,考虑回京要隔离14天,所幸一口气安排了12家省分公司,一走便一个月。
  第一站山东,先济南后青岛。

  行程比较赶,一个地方基本只有两天时间。直到青岛,临走时的午饭后,到机场前还有一个小时,便在餐厅下面的海边转了转,吹吹海风,似乎多日的疲劳减轻了些。

  谈到青岛,他的历史不长,而如果把时间延展到清末和民国初年,我们一定会对中国众多城市的兴衰变迁惊讶不已。最近,人们看着美国的疫情越来越严重,而中国则已基本度过,网上开始讨论起疫情所带来的不同国家和城市间的此消彼长或时过境迁。可若和那个年代的风云变幻比起来,如今的变化还是小了很多。在那个时代,不论千年古城,还是万代基业,似乎都岌岌可危、不堪一击,亦或浪花淘尽。

  西安、镇江、九江这些传统工商业城市,在洋货冲击下日益凋零。舟楫云集的扬州、淮安、嘉定则因大运河的淤塞而繁华散尽、一蹶不振。苏州、开封、南昌这些重镇,更是被连年战争或灾害几乎夷为平地。
  所对应的此消彼长,是唐山、萍乡、抚顺在工业时代的采矿业刺激下快速崛起。石家庄、郑州、哈尔滨因铁路的日益重要而成为省内经济重心。还有上海、天津、青岛更因为殖民者的通商需求和海运机遇,一跃成了新时期的经济、文化中心,一片繁荣。便在那个时期,青岛进入了公众视野。

IMG_20200424_142528

阅读全文

, , ,

  入手一只银渐层,英短的一种,花了3200元大洋。
  绒毛白色,毛发尖部黑色,蓝眼睛,黑脚垫,很可爱和活泼,给疫情期间的生活加点料,也许能平和些日常的烦躁,多了些温柔。

XGS_6992

阅读全文

, , , ,

  河南,郑州,这大概是20年最危险的一次出行。
  因为案件开庭,所以不得不去,但法官也确实足够应付,匆匆忙忙走个过场,便让各自散了。

  那是一月底,已似有似无地弥漫着关于疫情虚虚实实的消息,却不见新闻。大家仍没戴口罩的意识,所幸临时换了趟回京高铁,避开了原本那辆武汉始发车,这成了如今对那次出差仅有的确幸的记忆。
  除此之外的事情,都已在突如其来的对社会影响巨大的疫情下变得模糊和支离。如今再回头看看这些照片,想起点点滴滴,竟恍若隔世般。

  在郑州时,还是毫无保护措施的状态,虽然民间流传着武汉封城的小道消息,虽然河南与湖北接着壤,但人们依旧相对麻木。直至回到北京,各种消息才突然弥漫开,防疫措施也随即升级到令人抓狂的地步:戴着手套买菜,手指不碰电梯,出租设着隔断,在外不与人言,回屋要用酒精喷遍全身,网上的热门讨论是要不要用酒精喷鞋底,而口罩曾作为紧俏货,要坚持戴上一周不换。哪怕酒精和消毒液,也一夜间变得紧俏。

  吃饭的地方已经开始变得冷清,不似往年。

10

阅读全文

, , ,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