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霍巴特-酒杯湾-蜜月湾-朗塞斯顿
酒杯湾出来,依旧在弗雷西内国家公园(Freycinet National Park),十来分钟车程,便是隔壁的蜜月湾(Honeymoon Bay),相貌却大相径庭。为何得此名?好像源于湾内海水一半蓝、一半绿、犹如一对蜜月期的恋人,如漆似胶,故得名。攻略比较少,网上可查到的信息很有限,权且这样认为吧。
“蜜月”一词源于西方,是说小夫妻结婚后,要连续喝三十天蜂蜜。蜜蜂在古代是勤劳和团结的象征,这容易理解,但此外还是一种生殖崇拜,如同中国古代陶器上反复出现的鱼和蛙的图案,都是源于因其多子而产生的对其生育能力的崇拜。西方的蜜蜂有着类似的角色定位,那蜂蜜所赋予的意味就更适合蜜月期的小夫妻了。
婚后每天都喝蜂蜜的这一个月,被用“蜜月(Honeymoon)”来命名,honey本也是“蜂蜜”的意思。而蜜月在当代被更多得赋予了旅游度假的形式意义,但那只是一种外在形式,我想,不如理解为,去找个陌生的城市,好好享受下无所顾忌、没羞没臊、随时拥吻的二人世界吧。
跑题了,回到蜜月湾。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澳大利亚
D4:霍巴特-酒杯湾-蜜月湾-朗塞斯顿
今天的行程是从霍巴特出发,沿着塔斯马尼亚岛的东岸往北,一路到酒杯湾,然后再奔朗塞斯顿,它是塔斯马尼亚岛的第二大城市,是今晚的住宿地。
弗雷西内国家公园(Freycinet National Park)便在塔斯马尼亚岛的东边,靠着塔斯曼海(Tasman Sea),它的名气并不大,但来这的人不少,主要因为这个国家公园里的一个景点,酒杯湾(Wineglass Bay),它的名气早已超过了国家公园本身,并曾在上世纪的最后一年,被评为世界上最美的十大海滩之一。
从霍巴特出发,在itrip上约的车,有点类似于旅行团的性质。这里几乎没有公共交通,若不能自驾,只能拼车或者组团。司机是一个中国人,在这边读研究生,顺便做向导赚些钱,目标是以后留在这个岛上,自己开个餐馆。同行的有一对很西化的情侣,从新西兰过来,还有一家三口,孩子在澳洲读书,过来游玩。
酒杯湾这张照片很容易在杂志、网站等其他和旅游相关的地方看到,它有着纯白的沙滩和蓝绿色的海水,勾勒出酒杯般迷人的曲线,等待着品尝。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澳大利亚
D3:悉尼-霍巴特-塔斯马尼亚博物馆与美术馆-古今艺术博物馆
到了霍巴特,翻开各种攻略,找不到几个关于景点的推荐,倒是Lonely Planet上的作者,极力推荐着古今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Old and New Art),貌似不来就会成为人生一大遗憾。
我迷信这本书,所以来了。来了这里,有人后悔、有人惊喜,但无疑大多数人都会感到震撼,不管这种震撼是让你感觉美好、感觉惊奇、感觉恐怖、亦或感觉恶心,我想正常人都会有点反胃。这一度让我想起一部电影《索多玛120天》,那是世界十大禁片之首,大学时期看完,找到一句很贴切的评价:不可不看,不可再看。即使如今,每当想起这部电影,心口都会发堵。
在这个博物馆,更多的是利用已经被大家奉为经典的事物、被大家习惯的事物、被大家接受的事物,发展、衍伸、渐变成我们平时不能舒服接受的可能存在于周边的事物,让你有这么一个接受的过程,用以来打破现已形成的禁忌,这大概也是很多艺术家、科学家等那些需要冲破思想禁锢的人所需要的,让观念、世俗、道德、伦理、习惯、承诺、定理、权威、定义、理论这些对人的思考和创作形成的圈箍被一一打破,回到了没有束缚的原始的状态,让思想真正放开。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澳大利亚
4月20号,奔了焦作、郑州、南京、扬州、上海,回到北京又去了唐山,时间紧,只得当天往返。中间过了个五一劳动节后,紧接着又是一轮出行:
5月6号:北京-张家口
5月7号:张家口-北京,北京-焦作
5月8号:焦作
5月9号:焦作-郑州,郑州-杭州
5月10号:杭州-宁波
5月11号:宁波-杭州,杭州-深圳
5月12号:深圳-广州
5月13号:广州-北京
5月还没过完,距离4月份的出差还不到30天,又到了潍坊。这次虽不是工作,只是去公司自己筹建的三甲医院里体检,但也是奔波在外了。可以预见的,是五月最后一天,应该在厦门,有个开庭。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手机, 浙江, 江苏, 山东, 广东, 摄影, 足迹, 河北, 河南
D3:悉尼-霍巴特-塔斯马尼亚博物馆与美术馆-古今艺术博物馆
打开地图,准备寻找几个目的地,然后串联起来逛逛霍巴特古城,结果发现塔斯马尼亚博物馆与美术馆处标注着世界文化遗产,猜测是个“澳大利亚罪犯流放地”,便过来了。
结果并不是。澳大利亚曾经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地方,与之相关的遗迹有将近3000个,几乎遍布了整个国家。2010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11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5处位于塔斯马尼亚岛。可惜,眼前这个博物馆并不在名录之内,虽然与之相关。
列入世界遗产时,官方给的评价包括:是现存的大规模驱逐罪犯出境,以及欧洲列强通过流放犯人和强制劳动,进行殖民扩张的最佳例证。它后面的历史,我们会逐渐讲来。
博物馆不需要门票,可随意进入,一方面可以看看这里的文物,更加充分地了解这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揭一下伤疤,走进去,看看这里的史料和文物,去了解塔斯马尼亚土著人如何在70年间,被殖民者消灭得一个不留,并因“世界上唯一的一次整个人种的彻底灭绝”而被铭记的。
这天,阳光明媚,睡眼惺忪。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澳大利亚, 摄影,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