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在北京举办了一个展览,过来参观。
  一进门,这张浅绿色眼眸的阿富汗少女难民,便深刻地抓住了人们眼球。这是一张1985年刊登在《国家地理》封面上的照片,这个少女当时14岁,在这个眼神里有恐惧、有仇恨、有警戒等。对于阿富汗的情况,这张照片,这个眼神,便足够了。照片的意义很大,更容易让人触动和共情,引发反战的舆论和支持。

  参观时,阿富汗正在经历战争,塔利班势如破竹地打败政府军,已经到了首都郊外。今天写这篇博客的时候,塔利班已推翻了原阿富汗政府。至于孰对孰错,往往都是由胜者来书写,我们也无意去深究,只希望阿富汗能摆脱战争和混乱,让人民生存有保障,获得争取幸福的机会。

IMG_20210821_143312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上次来鹤壁,是因为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这次则是因为河南暴雨。据称,卫国国君好鹤,因“鹤栖南山峭壁”而始有“鹤壁”之名。
  很多人不知,鹤壁的淇县便是曾经的朝歌,为商朝的最后一个国都,当时的商王是帝辛,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纣王,于此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朝歌”取义黎明而歌,所以音为“一朝一夕”之“朝”。
  周时,卫国、赵国都曾定都于此。比干、子贡、荆轲都是今之鹤壁之人。

  住在桔子水晶酒店,旁边便是淇河,淇河是卫河支流,属海河水系。很多人,包括当地人,大多会主观误以为它属黄河水系。这是一条在文化上极其特殊的河,在《诗经》中,有39篇描绘了它两岸的风情。
  前段时间读蒋勋的书,他最喜欢《诗经》里的《氓》,取自《卫风》,便发生在淇水之滨,诗中多次提及: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这次暴雨导致的损失不小,这是我们一个客户,边坡已经塌方,下面的铁路则发生了整体位移。

00c931b7-7c11-48b1-a071-5a115710719c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徐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非只有两汉。这里还有几位名人,串起了它的历史。

  彭祖,为彭氏部落首领,尧时于此建立彭国,又名“大彭国”,是江苏境内最早的城邑。曾为夏朝属国,参与平定西河叛乱,商时又参与平定其他叛乱,后被商王武丁灭国。存在约800年,故徐州又名“彭城”。
  相传彭祖活了800岁,后成仙,擅房中术,又被称为中国养生学和性文化的开山鼻祖。传说里他带领族人移居闽北,和两子开山挖河,疏浚洪水,堆土成了武夷山,而挖出的河,便是九畹溪。

  刘邦,出生于丰县,曾因任沛县泗水亭长而被称“沛公”,丰县、沛县均在徐州。
  项羽,出生于江苏宿迁,时属徐州。推翻秦朝后自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即今之徐州。项羽放弃秦朝都城而选择此处,古往今来饱受诟病,流传下来一个成语,衣锦还乡:“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孙权,出生于此,时孙坚正在邳县任县丞,在今之徐州。孙权和徐州交集不多,那时期任徐州牧的为陶谦,为了讨好曹操而派人护送路过此处的曹父曹嵩,结果手下人因贪恋钱财而杀了曹嵩,与曹操结下恩怨。曹操为父报仇发兵徐州时,陶谦无力应对,便请刘备来救,退了曹兵后有了“三让徐州”,成为演义经典和京剧名段。
  刘备在徐州曾驻军的小沛,就是刘邦任泗水亭长的沛县。这是云龙山脚的刘备泉。

XGS_5626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对于百色,大多数人只知道历史书上的百色起义。这里是红七军的故乡,是邓小平理论的摇篮,伟人从这里开始了他辉煌的军旅生涯,这的确有着深刻的红色基因。
  然而,除此之外,很多人对于百色的了解是很少的。虽然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地级行政区,但论经济比不上南宁、柳州,论旅游比不上桂林、北海,哪怕和它接壤的崇左,论话题永远还有个和狗肉挂钩的玉林在前。的确,除了百色起义,很难再把它和其他词语联系起来。

  百色原为百越之地,属西瓯,又称“西越”,始皇帝派屠睢南征,于岭南设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百色属象郡。象郡首府应在今之崇左,也有一说在越南,尚无定论。
  屠睢在押运粮草中途,中箭而亡,而后秦国挖灵渠,通了湘江和漓江,解决了粮草问题。之后,真正带兵到达百色的应是接替屠睢的任嚣和其副将赵佗。这两人是秦末割据岭南的主要策划者,后者为南越国的建立者。

  革命老区大多贫穷,百色辖内有95%以上为山区,丘陵和平原加起来不足5%,是制约这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百色”二字便由壮语“博涩寨”演变而来,意为“山川塞口,地形复杂”之意。
  它和云南、贵州、越南接壤,又挨着广西的南宁、崇左、河池。可从南宁去贵阳的高铁走了南宁-柳州-桂林-贵阳,到越南的高速经了崇左,只有到云南的高铁从这经过,南宁-百色-文山-红河-昆明,这条线路往东可到广州,对百色的旅游是个带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带火文山普者黑景区时,百色也跟着受益。

2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北京名气最大的寺庙,恐怕非潭柘寺莫属,民间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其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国家4A级景区。
  在北京十几年,却一直未来过,因为平时活动区域主要在东边,潭柘寺在西边的门头沟区,跨个北京城,时间成本还是挺大的,比去山东和山西还费劲。这次赶在正月十五和同事过来一拜,最近坎坷,图个流年顺利。

  它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的第一座寺庙,当时规模并不大,佛教初期也是坎坷多舛,“三武一宗”的灭佛,都注定着它初期衰败的命运。金代迁都北京后,有皇帝到此礼佛,并拨款扩建,寺庙才逐渐繁盛。元代,忽必烈之女妙严公主,到潭柘寺出家,更是促进了此处的香火,当然还有野史闲谈之资。

  明朝,唯一一个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的姚广孝,功成名就之后也曾修行于此。他和朱棣谋划了“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后被世人称为“黑衣宰相”,“黑衣”便是僧人之意。
  明清两朝,皇家多次修建潭柘寺,规模渐盛,名字也经常被改,如今山门上仍有康熙亲赐的寺名“敕建岫云禅寺”。但老百姓一直称其“潭柘寺”,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为名。

20210309161250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