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熟悉的大宋提刑官,宋慈,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福建南平人,中外法医界普遍尊其为世界法医学的鼻祖。著有《洗冤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另,《大宋提刑官》是十几年前曾超了《新闻联播》收视率的电视剧。
宋慈,曾在长汀任县令。
那个时候,长汀因交通不便,没有水路可通闽江,所以吃的盐都是从福州走山路肩挑过来。全程山路,一程一年多,所以盐非常贵,一般人消费不起。宋慈了解情况后,决定开发汀江,然后改买潮州盐。
当然,这不容易,一条水路没人走,自然有其原因。实地勘察、疏浚河道,最终得以贯通,不仅食盐便宜了,而且长汀开始成为闽赣粤边区最大的货物中心和贸易中心,成了商贸重镇,人民生活水平也直线攀升。
汀江河道狭窄,滩多水急,故建了妈祖庙,祈求平安。这就是长汀地处内陆,却有天后宫的原因。
长汀天后宫,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年间,明朝嘉靖年间迁址于此,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改名,道光五年(公元1825),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为今之现存的主体建筑。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来汀州,是因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头,一般不愿错过,作为“客家首府”,打开了一扇历史大门。
客家人,简单解释为“客居他乡之人”,并非一个少数民族,56个民族里没有它,它是汉族的一个支系,是指由中原迁到各地的汉人组成的一个群体,所以得此名。主要迁徙可以分为五次:
第一次,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导致民不聊生,五胡乱华又发生了多起大规模屠城,百姓纷纷南逃。
第二次,唐末黄巢之乱波及了大半个奄奄一息的王朝,很多汉人南迁至江西、福建和广东一带,尤其江西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土著人少,大量汉民在此繁衍,成了主要聚居区。
第三次,靖康之耻后北宋灭亡,崖山海战十万人跳海殉国后,元灭南宋统治中国。不论南北宋相交,还是元朝奴役统治,都曾有大规模汉人南迁,并在闽粤赣交界形成了有规模的族群,当地原住民称之“客家人”。
第四次,明末清初张献忠屠蜀,再加之爆发的瘟疫,使川人“千百不存一二”,康熙采取“湖广填四川”政策,湖广、江西等地的大部分客家人被迁往四川,约百万,所以四川也有了客家人分布。
第五次,清咸丰年间,广东“四邑地区”发生大规模土客械斗,持续十年,死亡百万,导致客家人一部分回惠州、潮汕等地,一部分南迁雷州、海南及广西,客家人在国内的分布基本定型。此外,因太平天国里很多客家人,失败后受到政府清算,一些人避祸逃至港台,甚至印尼、马来西亚等世界各地,以东南亚居多。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中国茶叶分六大系,依据发酵程度排序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和黑茶。青茶属半发酵茶,又名“乌龙茶”,为中国特有,产地基本限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名气较大的有铁观音、单枞等。其中,具有“岩骨花香”般独特岩韵的,被称为岩茶,岩茶的产地只限定武夷山地区,较熟悉的有肉桂、大红袍等。
福建还有其他名气不小的茶,正山小种是红茶,且是世界上最早的红茶,被称为“红茶鼻祖”;金骏眉是正山小种的分支,这些年很受追捧;这里还有全国产量90%以上的白茶,其中的白毫银针被誉为一绝。
说回岩茶。“岩韵”二字很玄,难以描述,网上有个比喻很形象,就像一个历尽世事的大叔,成熟内敛、温润饱满,香气层层展开,沉稳的感觉里又藏着说不完的惊喜和韵味。也可粗暴分类,就是产自武夷山的乌龙茶。
岩茶由“山场+品种”组合命名。但茶叶在中国讲究正统,所以人们把武夷岩茶分为三个区域:正岩,半岩和洲茶。正岩生长于三坑两涧: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留香涧、悟源涧,为最优;洲茶生长于九曲溪河滩,为最次;半岩生于两者之间,品质居中。资源有限,如今的界限也被随之扩大:三坑两涧被称作名岩;武夷山核心景区均归入正岩;核心景区外、武夷山上,算半岩;而武夷山下的平地,才叫洲茶。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