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再至丽江。若想体系化地了解当地历史,至少需要大研、白沙、束河三个古镇,此外还有白水台、玉龙雪山,这是一串连续的纳西族历史。自然风光的话,除了玉龙雪山外,虎跳峡、白水台比较有代表。
纳西族是个神秘而热门的民族,因丽江而被世人所知,其原是河湟谷地古羌人的一支,因战国末年受秦人扩张压迫而南下。先进入川西高原雅砻江流域,后继续渡金沙江南下,唐初定居白沙。短短几句话却是千年流离。
打开地图,黄河与湟水两条山谷所形成的三角区域,覆盖了从青海湖到兰州之间,是黄河流域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孕育了羌族这个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中华文明里的伏羲、炎帝、大禹皆是羌人。河湟谷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汉唐时期时战祸不断,杜甫曾诗云: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唐宋时期,丽江这片地区先后被南诏和大理国统治,纳西族也先后归附。南诏为削弱纳西族,对其做切割管理,逐渐有了三支分离,还迁了一大部分人到滇池,渐渐融入了其他民族。而彻底分界,则是宋末元初。
忽必烈率蒙古军从宁夏出发,奔袭两千多公里到云南灭了大理国,就是《天龙八部》里段氏的大理,他们是白族,这也是中国战争史上最著名的远征战役之一。纳西族西支在此时归附了忽必烈,又因协助灭大理而获封世袭土司,迁大研古城,是核心族群;东支则在泸沽湖,因地理隔绝,以后发展成了不同风俗的摩梭族,近些年因走婚习俗而被世人猎奇;南支则主要分布在香格里拉,白水台那里的便是。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云南,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单反
出差云南,昆明,因为一个案子。
比较急,时间也赶,所以没有通知机构。从机场直接到客户那,然后便开始谈判。
那个时候的疫情管控很严,处处还要四十八小时的阴性证明,回到昆明的半夜,还要在大马路上排队做核酸,否则无法回京。如今再看,都已成过去。
处处核酸和绿码的时代,终究有了句号。最近连口罩的要求,也已开始松动,希望在春暖花开的时候,也能告一段落。毕竟疫情影响的已太过久远。
转天七点多的飞机回京,要赶回开会。从去年部门调整,再到分管领导调整,不断在重复着汇报和汇报的日子。希望能尽快有个尽头,了解了我们所做的,安心做些切实有效的事情。
十月份的季节,各地天气都算怡人,可云南却下起了雨,很冷。回程的飞机上,感觉也都成了冷色调。
回京后得知,和我们一同晚饭的一个第三方的主办人员,竟然溘然长逝。才三四十岁的年纪,夜以继日地操劳,顾不上自以为的头疼脑热的小病,却消失的那么快,令人唏嘘不已。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云南, 足迹, 摄影, 手机
古代,流放是仅次于死刑的惩罚。一般情况下,流放地点是战场,没战争时,就去戍边或开发边远地区,是去当兵或奴役的,环境一般、吃住无保,又是法外之地,死亡率奇高。同时,在“乡土观念为重”的古代,流放一个人是精神层面的剥削,流放一个家族则是精神层面的毁灭。
流放地大多是边疆。秦朝开始,集中于两广和海南,唐时又多了新疆和东北。当然,这也和帝国的疆域有关,一般是在势力范围之内就远就偏,只有上古时期才存在逐出统治区外的情形。南宋时两广得到开发,北方又沦陷,能发配的地方基本就剩海南。明朝和唐朝类似,但多了云南,清朝一般钟情于新疆和宁古塔。
时代发展至今,这些流放地大都成了旅游胜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云南是明朝的流放首选地。朱元璋曾派30万大军随远征云南,之后派沐英在此镇守,屯垦戍边。除了军人,还有随军家属和大量工匠,此外还有响应中央“移民实滇”政策而来的老百姓,达百万之众。主要以江浙、皖南、赣北为主,因都从南京柳树湾集中出发,所以南京柳树湾成了如今很多云南汉人的祖籍。
当然,这些人的待遇,要比流放至此的人好很多。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手机, 云南, 足迹
大理国亡于元,那北宋为何没有完成统一?这其实是三个层面的原因,大多类似问题都是这三个层面。
一是统治阶级无意愿。中原政权大多有个执念“悉复汉唐之旧疆”,先要夺过曾是自己然后失去的。北宋之时,别说河西走廊了,就连山西和北京也不在版图之内,它们的优先级自然要高些,出兵叫雪耻,为民之所向。不管大理国,还有之前的南诏国,本就不属于“汉唐旧疆”,出兵属于侵略,怕民之所怨。
二是军事战略无意义,当然,北宋也未必有那个实力。最大的敌人自是北方的契丹,燕云十六州被“儿皇帝”石敬瑭送给了契丹,再加上山西还在北汉手里,这一道北方群山的天然屏障没在领土之内,北方无险可据,骑兵很容易直抵朝堂,所以必须要有重兵屯集提防,否则就是亡国。
三是经济价值无需求。中国最富庶的地方在南方,是财税重地,是支撑战争的基础,而且文人气息浓厚,国家也都比较弱,在确保北方相对安全的基础上,这里才是首要之地。
所以,大理国对北宋没有太大价值,而且大理段氏也没有外侵的欲望和趋势,再说盛唐都在此吃了败仗,赵匡胤未必就有那个自信。在宋朝统一四川,有人建议乘势拿下大理时,宋太祖拿着玉斧在大渡河上了划了一条线,“此外非吾所有也”,即“宋挥玉斧”的典故。
我们知道,北宋以后越来越弱,也越来越怂,自保都不暇,再出兵大理更成了天方夜谭。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手机, 云南, 足迹
除了滇国,云南还有两个名声在外的政权,南诏和大理。
唐初,洱海附近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国家,被统称为“六诏”,名字都比较具有少数民族特色,认全都难,记住更是不大可能的: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南边,图简便,被称为“南诏”,除了他始终依附唐朝外,其他五诏时常归附吐蕃,对中原政权形成威胁。因而,南诏在得到唐王朝支持后,先后征服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其自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建立,至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灭亡,共存在了164年。
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南诏之臣郑买嗣反叛,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唐天应三年(公元929年),杨干贞灭大长和,建“大义宁”国,两个国家都比较短命。
唐大明七年(937年),南诏旧将段思平起兵反叛,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改国号为“大理”。大理国上下尊崇佛教,且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留下了不少相关文物,占了云南省博一片天地。
没有细看当时的介绍,但看着这一组佛像的样式,应为大理国剑川石钟山石窟造像。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手机, 云南,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