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那么多篇文章讲了丽江三镇和纳西族过去的历史,那如今这座古城现在有什么?

  旅游宣传上,它是个著名景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国家5A级景区。近些年来,还被贴上了很多标签,比如浪漫、发呆、艳遇、慢生活、逃离城市、废柴天堂、疗伤圣地、文化乌托邦等,并成为各种小说、影视、歌词中的常客。先不论标签的合理性,这种现象的原因才是需要探寻的。

  首先,是古城形制。它是一个国内罕见的保存较为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它不受中原古城建设的条条框框影响,既没有城墙,也没有横平竖直的街道,这样不仅更加因地制宜,而且大大增加了古城的人情味,变得更易亲近。况且,在丽江坝这片群山间的平原上,木氏土司只需守住少数几个关隘,便可高枕无忧,再加上他们所面对的是强大的中原王朝,核心风险绝不是如何守住城市,而是如何保持政治平衡,所以它便成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没有城墙的古城。虽然清代改土归流后,流官治理下的丽江也曾建过城墙,但没有保存下来。
  其次,是内部风貌。黑龙潭的泉水流到丽江后,被分成一个网状水系覆盖全城,家家户户可引活水入门。整个古城建了365座石桥,每平方千米密度达95座,高居全国之首,甚至让江南一众水乡也望尘莫及。而且云南本是鲜花大省,丽江的野生花卉更是多达870余种,再加上热衷于种植鲜花的习俗,使整个城市格外鲜亮。
  最后,核心是人文。丽江作为多民族相融的前沿,纳西族、白族、藏族、汉族为主导的沧桑岁月里,这里有过冲突、碰撞、消解、融合,最终成了如今多彩的民族色调和包容的文化底蕴。也正因此,它才能开放地接纳来到这里的形形色色人群,涌入的新鲜血液让它不断发展和变化,成了人们内心所想看到的一面。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黑龙潭公园在大研古城外的北面,但紧靠着古城,在去往束河古镇的路上。其面积比整个大研古城还要大,但很容易被误认为就是个单纯的公园,而忽略其在纳西族中的文化寓意。

  纳西族为何迁徙的问题,前面几篇文章讲了,但为何选择了如今这片位置呢?
  我们常说的丽江古城,往往指大研古城,而这其实有三个古镇/城:白沙古镇、束河古镇、大研古城。它们相距并不远,彼此间都是几公里,这一片在行政上归属丽江市的地方还是同一个地理单元:丽江坝。打开中国地形图会发现,在横断山脉间有个罕见的完整平地,它北依玉龙雪山、南抵文笔山、西临拉市海、东接金沙江,海拔2400米,主要包括这三个古镇的范围。远古时代此处积水成湖,湖底沉积成平地后,经金沙江切割排水形成了平原陆地。它相对封闭且利于耕种,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水稻田,也是纳西族迁徙千年而选中的地方。
  纳西语称丽江坝为“英古底”,有古老的谚语:英古底是天赐的玉砚,纳西人是用雪山墨写字的书生。

  纳西先祖从白沙迁到大研,原因前面已经说过,其中之一便是因为黑龙潭。它由黑龙潭泉群形成,水来源于玉龙雪山的融雪,先渗入地下形成暗河,后被黑龙潭东侧的象山断层阻隔,便冒出地面,形成了9大主泉和36小泉。它们每年的涌水量高达1.4亿立方米,是整个丽江坝的核心水源。丽江古城里的流水,均是来源于此。

  这里还能看到玉龙雪山倒影,可惜来的当天雪山顶上一直有云遮挡。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

  束河古镇在纳西族的历史中,不像白沙、大研那样先后成为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它在历史中本没有太高光的地位,若是给个“中心”的定位,它应是手工业中心。它的出现,和茶马古道的繁荣有关。

  藏区高寒缺氧,所以缺少蔬菜,藏民只能依赖茶叶分解油脂、补充维生素,故“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而中原历代王朝都需要藏区的良马装备军队,基本上就是多多益善的刚需,在这种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造就了茶与马的互市。于是以藏、白、纳西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组成的马帮,每队数十上百人,铜铃开道,在横断山脉的雪山之间开辟出一条世界上最险的商贸路线,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茶马古道,持续了1300余年。
  它分为两条,滇藏线起点在云南普洱、川藏线起点在四川雅安,两条的终点都是西藏拉萨,而国际延伸线则到了印度和尼泊尔。大研古城位于滇藏线和川藏线的交汇点,所以木氏土司要迁城过来。明朝时期,每年光是税银便万两之巨,还不算因此而带动的当地发展,如束河古镇。

  唐时,最初因吐蕃皮匠南迁定居而成村落。元时,木氏土司迁百户工匠于此,并定名“束河皮匠村”。定位类似于今天的卫星城,分担了丽江的手工业职能,先在这做好产品,再送大研古城去交易。随着茶马古道的发展红利,最终成为滇藏线上最大的皮革加工和骡马装备基地,核心产品是皮囊、铜器、马具等,年产量可装备千匹马用。如今束河在宣传时说到“世界遗产的辉煌,从来不止于宫殿和祭坛,更在于千万工匠锤凿间的文明之光”,大研古城是宫殿、白沙古镇是祭坛,束河便是这工匠之光。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

  白沙古镇,是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或者,人们来这里,只是为了著名的白沙壁画,或感受一下商业氛围还不算太浓且随处可见雪山的古镇,虽然它的确是个安静的让人想留下的地方。

  我来此,因为它是纳西族历史中的重要一环,在纳西族古谚语里有句话:白沙是祖父,大研是孙子。
  唐时,纳西族经过千余年,从河湟谷地迁徙至此,第一个政治中心便建在了白沙。木氏土司的统治体系也是在此孕育,即使迁都大研古城,白沙仍是纳西族的宗教圣地,木氏也要每年回到此处祭祖。这是故乡老家。

  那当年为何要从白沙迁到大研?为何不重点建设和发展这里?这个问题是我们如今来此主要目的。
  我想答案有四:一是水源,古时必须先有水后有城,白沙古镇虽然距离玉龙雪山更近,但其主要依赖于雪山融流,唐时已难以满足纳西族日益增多的人口。而大研古城的黑龙潭所提供的稳定涌流则要远大于此处。二是经济,白沙古镇处于雪山脚下,偏离商贸主干道,而大研古城正好位于茶马古道要冲,能有效控制盐、茶、马的贸易税收。事实证明,木氏土司后来便以此积累了大量财富。三是政治,白沙古镇作为纳西族的发源地,有着众多传统氏族,这对于想要一支独大的木氏形成了掣肘。所以,以木氏家族为主导的迁都大研,显然更有利于实现一家的集权统治。四是军事,白沙古镇虽然靠山,但雪山条件恶劣,是退不回去的,而前面却是开阔平原,缺少大研古城狮子山般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不利于搭建军事防御体系。所以,在木氏土司主导下,切断与传统纳西氏族的宗教联系而迁都大研古城,并在往后岁月里不断强化了“木天王”的神权统治。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

  时隔多年,再至丽江。若想体系化地了解当地历史,至少需要大研、白沙、束河三个古镇,此外还有白水台、玉龙雪山,这是一串连续的纳西族历史。自然风光的话,除了玉龙雪山外,虎跳峡、白水台比较有代表。

  纳西族是个神秘而热门的民族,因丽江而被世人所知,其原是河湟谷地古羌人的一支,因战国末年受秦人扩张压迫而南下。先进入川西高原雅砻江流域,后继续渡金沙江南下,唐初定居白沙。短短几句话却是千年流离。
  打开地图,黄河与湟水两条山谷所形成的三角区域,覆盖了从青海湖到兰州之间,是黄河流域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孕育了羌族这个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中华文明里的伏羲、炎帝、大禹皆是羌人。河湟谷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汉唐时期时战祸不断,杜甫曾诗云: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唐宋时期,丽江这片地区先后被南诏和大理国统治,纳西族也先后归附。南诏为削弱纳西族,对其做切割管理,逐渐有了三支分离,还迁了一大部分人到滇池,渐渐融入了其他民族。而彻底分界,则是宋末元初。
  忽必烈率蒙古军从宁夏出发,奔袭两千多公里到云南灭了大理国,就是《天龙八部》里段氏的大理,他们是白族,这也是中国战争史上最著名的远征战役之一。纳西族西支在此时归附了忽必烈,又因协助灭大理而获封世袭土司,迁大研古城,是核心族群;东支则在泸沽湖,因地理隔绝,以后发展成了不同风俗的摩梭族,近些年因走婚习俗而被世人猎奇;南支则主要分布在香格里拉,白水台那里的便是。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