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台名气不小,其实有两个。名气比较大的,是汉朝轮台,即如今的轮台县,曾属于龟兹国。龟兹国的宗教、文化、经济都很发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那里甚至有比敦煌莫高窟更加久远的石窟,而且极为擅长音乐。等去到那里的时候,再去接触或者展开这段历史吧。
另一个轮台,名气稍微小些,是唐朝轮台。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在此呆了三年,留下了不少诗词,其中有一首被九年义务教育的教科书收录,并要求背诵,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面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过,估计很多人早已忘了曾经熟背的该诗的最后四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此轮台,便是唐轮台,即乌鲁木齐南郊的乌拉泊古城。
来这的交通不方便,之于旅游的意义,很少有人来,名气也不大,说实话,并没有什么可以观看,周边也没啥,一片荒地。现存遗址呈方形,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450米,城墙比较宽厚高大,即使残垣也有4米高,5米宽。
曾几何时,当地人可以在这随处捡到文物,不仅有唐宋时期的陶片,还有清代的铜钱,看来古城的历史持续了千年以上。它成为乌鲁木齐市保存最完整、形成最早的古城遗址,被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来了,可这里关着门,没有任何理由。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新疆
曾到新疆,行程至今未整理,那是15年底,现早已物是人非。
到得比较晚,看看地图,顺便就去了酒店旁边的陕西大寺。不知道为何,漫步在乌鲁木齐和呼和浩特这两座城市里的记忆,还有酒店的画面,总是夹杂在一起,也许是季节比较相近的缘故吧。
陕西大寺是乌鲁木齐市内最大的回族清真寺,又名“东大寺”。寺庙内的介绍标注,其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重建,捐资人为陕西渭河流域一带的回民。但始建年代不详,大多认为在清嘉庆年间,是依据大殿上留存的建筑样式来做的推断,现为新疆维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与我们所见的其他砖石砌筑、典型穹顶的阿拉伯风格清真寺不同,陕西大寺是典型的中原地区传统砖木结构的宫殿式建筑,这比较罕见。下图的中式琉璃瓦顶,正脊宝瓶上竖着伊斯兰特色的“新月”,也蛮混搭。
丝路向西,伊斯兰向东,所以在乌鲁木齐才有了这座建筑。
从丝路而来回族人也有回故乡寻根或朝拜的想法,他们从长安行至新疆,要建一座清真寺。大家都来自陕西,耳濡目染或赖以生计的是中原手艺,于是有了这座将东方建筑和伊斯兰文化融合的寺庙。可惜文革破坏严重,虽然后来重修,但我们知道重修的建筑比较粗糙,那些经过两百年融合、变融的建筑细节早已不见。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新疆
麋鹿,其实是中国特有的动物,很多人不知。因其似鹿非鹿、似驼非驼、似牛非牛、似马非马,故又称“四不像”,这是在有皇帝的年代就有了的外号。
如同很多长相奇特的动物都逃不过灭绝的命运一样,麋鹿也是如此。虽然它们已在地球上生存了几百万年,最高峰据推断也有上亿头规模,却自人类文明崛起的商周起迅速锐减,汉朝时已几乎罕见。元朝,更被皇家集中捕获,送到北京供皇族子孙猎杀,再至清朝,野外已灭绝,仅在皇家的南海子猎苑里苟延残喘着两三百只。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不少老外从这里明索暗购了些麋鹿运回欧洲,竟发现是一个尚未被记载的新物种,而且还是鹿科下的一个独立属,引发了轰动。1900年,八国联军直捣京师,不仅火烧了圆明园,烧杀抢戮,还把麋鹿都猎杀或者带了走。至此麋鹿在中国彻底绝迹。当然,对于那个时期岌岌可危的清廷王朝,这算不得什么。
时间无情,命运多舛,随着欧洲各动物园的麋鹿纷纷老去逝去,种群数量锐减。从1898年起,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开始出重金将在欧洲各国的麋鹿一一买下,放养在乌邦寺庄园,仅有18只。就这18头,却成了如今地球上所有麋鹿的祖先。到百年之后的1983年,通过不断地繁衍,全球的麋鹿数量已达到了1320头。
1985年,源自乌邦寺的麋鹿被送回中国,在北京南海子扎根,后来又在江苏、湖北、河南多地形成规模。如今在我国已经有了2000多头,并在野外灭绝几百年后,又重新有了野生种群。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北京, 单反, NIKON D90, NIKON 18-200mm, 足迹
双十一,都在上淘宝,本想买个羽绒服的,但挑了半天,感觉不试穿不踏实,也没多少动心的样式,也便算了,还是回来看看博客吧,整理一下司马台的这篇文章,已经过了好久了。
今天在微信看到朋友圈一个文章,谈到无人机拍摄野长城,是那绵延8851公里之中,很多没有进入过人们视野的景色。起春秋,历两汉,及辽金,至元明,中华上下两千年,将帅吏卒,黎庶百工的血汗辛劳,才有了这数不尽的雄关隘口,长龙烽垛,似玉带明珠,把峻岭荒原,瀚海绝壁点缀成了江山锦绣。曾是国家的铜墙铁壁,护卫一方安宁,如今却成了文化符号,使休养生息后的我们跨在了长城内外。
衬托它的长,有个冷笑话说四大工程:长城贴瓷砖、太阳装开关,飞机安倒挡,黄河加栏杆。
如果想来看长城和红叶,那来司马台肯定是被忽悠了,哪怕我们来了正合适的季节。因为这里就几乎没有几棵能长出红叶的树,虽然景区有些经营和种植,但也要多年以后了,等孩子带着另一半来看了。
但山脚下,还有古北水镇里,找些红叶还是容易的。一路阳光明媚,景色迷人。
城门垛里的秋色。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北京,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70-200mm
古北水镇的夜景名气较大,其和乌镇为同一家公司开发,上次错过了,而这次过来,主要是想看夜景,只是没有想到红叶也很不错。
不过,这里的门票着实有点欺人。
晚上到,想看古镇夜景,当然可以买票进入,但明天若还想参观古镇,想看看白天的样子,那就要重新买票,因为它仅“当天”有效。门票150块大洋,实在让人心疼。这种收费方式让人有些费解,如果想看全一整天的古镇景色,只能一早来,呆到晚上看完夜景出去,否则就要买两次门票?
买票时,工作人员会不断提醒你,住在古镇内吧,这样看完夜景明天就不用重新买票了,或者买古镇经营的客栈,登记身份后,明天即使再进来,门票也可以免费或半价。看来还是利益分配的事,古镇经营方和古镇周边居民利益分配的事。因为,一旦门票可以延期使用两天,那古镇之外的住宿费恐怕就要更高了,而这似乎影响到了古镇的利益。
夜景比起乌镇是有不足的,有些差距,精华在音乐喷泉,确实惊艳,带着故事情节,效果很棒。古镇夜间的红叶也很美,在上个文章里已经展示了一部分。没有特意去拍古镇,但也留了些图片,放在这里吧。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北京,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70-200mm,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