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来天山之前并不知道这里有马牙山,来了之后,看到景区的介绍,临时决定上去看看。因为它那看起来比较壮阔迷人的高山石林,因为据说那上面有观景平台可以看到比天池处所见更为壮阔的博格达峰全貌,也因为想练练小伊的体力,给她这方面的兴趣。
  也的确,从新疆回来后,这个幼儿园小话痨天天拽着老师唠叨这一路的所见所闻,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显得有点无奈,说,你们本月去西双版纳也不用请假了,别问我怎么知道的,从你们开始商量,我就听这个小话痨说了,而且整个幼儿园都知道了。

  马牙山,名字得来的缘由似乎一看便知。这里因古冰川的刨蚀作用,导致松软的岩层剥落,而坚硬的部分则相对缓慢,逐渐就形成了如今形似一排排马牙的样子,故得名。
  这也是分地域的,河北有狼牙山、湖北有虎牙山、北京成了狗牙山…

  哈萨克人则把马牙山称为“玛依阿散”,意思是酥油之山,因其在夏季会长满酥油草。
  天池的水面海拔1910米,马牙山的峰顶海拔3056米,中间有段行车路和缆车,但还是要爬段距离的。缆车上来之后,姥姥姥爷在观景台休息,我们则带着小伊往上爬,一个小时左右,是四岁小伊的速度。

XGS_1577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

  天池有很多,但在中国,最著名的天池有两个,一是长白山天池、另一是天山天池。

  最近在看西域这一片的历史,天山屡屡被提及,尤其天山南侧的一众国家,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历史让人着迷。天山的平均海拔约4000米,虽然比塔里木盆地另一侧、青藏高原边缘的昆仑山脉矮了将近2000米,却因夹在两个盆地之间,而显得异常高大,乌鲁木齐市内便可见的博格达峰,更是被长久以来奉为了神山。

  天山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区最大的山系,北有准格尔盆地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有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了新疆标志性的自然景观。
  其基本上东西走向,东起新疆哈密星星峡,西至乌兹别克斯坦的克孜勒库姆沙漠,横跨了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四个国家,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7443米,在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国境上。
  天山山脉全长约2500公里,中国境内约1760公里,占了将近四分之三。其平均宽度300公里,最宽处有800公里,占了新疆地域面积的三分之一。

  天池处于天山东段的最高峰,博格达峰的山腰,平面海拔1928米,现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但从乌鲁木齐过来挺方便。

XGS_1169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

  本次出行,本是送给小伊的生日礼物,去天山天池看雪山博格达峰,去敦煌看沙漠鸣沙山。

  请了三天假,借着一个周末,飞乌鲁木齐,天山一天、吐鲁番一天、敦煌三天,然后飞回北京。
  似乎如今,已经可以勉强做到在国内说走就走了,不必过多担心经济压力,更多得来源于时间压力。写这个文章时,妻子又带着孩子和岳父母去了昆明、西双版内和普洱,她的年假比我多些,我忙着年底会议。
  今年似乎玩得有点疯了,但人生也许确该如此。

  有老人、有孩子,本想报个团,省事也方便,可总感觉行程不大好,安排得不合理,也不合人愿,便着手自行安排。考虑到多是腿脚不便的,便在目的地选择了包车,七座的商务车,随用随走,倒也舒服和自在。

  至于行程呢,主要是天山天池与敦煌,敦煌是要必须留出足够时间的,是本次出行的主要目标。还剩余一天,那便放在两个景点之间,高铁途中的必经之地,非吐鲁番莫属了。
  现在想想,不经意间地选择,反倒成了惊喜。因为吐鲁番的交河故城遗址,让我开始重拾兴趣,开始一点点地查询河西走廊历史、西域历史,终于把新疆博物馆的照片和博文整理了出来,收获颇多。

  敦煌,那么多年前的心愿,终于来了。

xjdh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 , ,

  博客的游记,写得越来越像说明文,很少夹杂着太多感情,以至于读起来甚是无聊。
  可对于这种走第二次的景点,似乎除了发一点感慨,很难再留下其他文字,因为说明类的在上一篇早已写过。先Ctrl+c,后Ctrl+v?那显得有点low了。

  大理是13年去的,马上快5年了,今天整理电脑,发现了照片,所以才来写。因为只有写完博客的照片才会被移走,没有写的都在“暂存”文件夹。前几日写的新疆博物馆,也是整理照片时发现的,2年前的事了。

  人一忙,就容易欠账。而且,欠起账来也因有了理由而变得坦然。我们对事、对人,何不都是如此?
  给了自己一个理由,然后让自己的错看起来更坦然接受些,甚至还会变得正义得让人无法反驳,以一个长者或者教育人的口气说出。肆意地出尔反尔,肆意的心神坦然地伤害着别人,哪怕对方很无辜,哪怕对方什么都没做,只是睡了一觉,然后就变了,就是错了。只因我们给自己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已。
  徒然心安而已。

  发了段感慨,借着最近的各种事。还是回到大理吧,这几乎是我最喜欢的一座古城。想着能有一天,来这里开个小店,白天给人拍拍婚纱照,晚上则点起篝火,经营客栈,清晨潺潺流水,缅桂花香。

DSC_8700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用了整整几天,研究这片地区,并在知乎上盗了一个图(作者:安森垚),如下。
  根据血缘关系,这片地域分成了几个部分,我们发现自然分界线永远是那么的强大,其分界线主要为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阿尔泰山、大兴安岭,至于和中原地区的分界线,那是400mm降水线,是游牧和农耕文明的分界线,也是未来长城的走向。

  按照历史顺序,简单捋一捋这一片的历史。
  首先是华夏族和羌人不停打架,这两个其实本为同源,无奈不和。而此时北面的蓝色游牧民族逐渐形成一个部落联盟,史书称其为匈奴。他们经常来骚扰华夏族,可惜遇到了始皇兄的蒙恬,碰了一鼻子灰。期间,被华夏族打跑的一部分羌人跑到了北面,与之融合。
  秦朝没多久,起了内讧,陈胜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群雄并起,属项羽和刘邦打得最凶,都无心守长城了。匈奴的冒顿单于上位,开始了逆袭之路。没事就骑马搭箭,欺负欺负周边的各个邻居。东边的绿色区域被赶到了山里不敢出来,称为东胡,后分裂为鲜卑(北)与乌桓(南)。西边粉色区域里的乌孙与月氏互相开撕,结果乌孙败了,求助匈奴,然后成了跟班。匈奴打仗厉害,打败月氏,并杀月氏王,拿其头颅当了酒器。一部分月氏西迁,称“大月氏”,一部分南迁,称“小月氏”。汉武帝让张骞出使西域,主要目的不是开发丝绸之路,而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结果人家到了西边过得不错,不愿意复仇,张骞此行的主要目的其实失败了。至于小月氏,躲在祁连山下,逐渐被汉化。

youmu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