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一些地方,然后回来都会整理一下,而不只是去过、看过、拍张照片、留个纪念便放下了,希望自己变得多闻多识。所以即使过去了一年多,我还是想着寻找一下在伦敦到过的地方,有什么闪光的“贝壳”,能让我捡起来珍藏。

  昨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个小故事。有两个和尚是邻居,一个在左山上,一个在右山上,他们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挑水,不知不觉便过去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山上的和尚没有下来挑水,而且连续了一个月。右山上的和尚很担心,就去看望他。可当他看到老友在庙前打太极拳的时候,大吃一惊,显然他有水喝。问其缘由。左山上的和尚带着他来到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都会抽空挖这口井,能挖多少算多少,日积月累,终于挖出了水。现在便有了很多时间,练习喜欢的太极拳,再也不必下山挑水。
  读完后感受颇深,我们也应坚持着留些平时忽略掉的时间,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

  博客写了近十年,qq、space、人人、微博、微信,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热闹时带走一些人,然后再平静下来。每过段时间便看看友情链接,删掉一些“死掉”的,能坚持到今的已没了几个。

  The City of London,我曾认为它便是指伦敦,在我来这个博物馆之前。

阅读全文

, , , , ,

  虽然每天都可见到伦敦塔,却是在离开伦敦的最后一天才来。大多事,大多人,莫不若此。如同前段时间看到的一句话,我们往往对自己每天能见的人视而不见或关心不足,对越是熟悉的人越缺少耐心与包容。

  单听这个名字,是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是个塔。其实,是一个城堡,虽然里面也有些塔。它的官方名字为“女王陛下的宫殿与城堡,伦敦塔”(Her Majesty’s Palace and Fortress, The Tower of London)。所以在名义上它依旧是英国的王室宫殿,虽然距离上次有入住者已经过去了几百年。
  它还曾作为堡垒、军械库、国库、铸币厂、火药库、天文台、避难所和监狱,曾关押过纳粹副手,希特勒的接班人鲁道夫·赫斯。英国有个短语,sent to the tower,意为送进监狱,与此有关。

  其由征服者威廉始建于1078年,用来保护伦敦,也以此来宣称伦敦是他占领的领土。之后便一直作为英国国王的主要居住地,至十七世纪,詹姆斯一世是最后一位。1988年伦敦塔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伦敦塔现在已经成了博物馆。塔内有个珍宝馆,观众可以在此看到英国历代国王的王冠、权杖等珍宝,是最吸引人的。这也使其成为英国最热门的景点,每年有超过200万人到此。

阅读全文

, , , , , ,

  塔桥(Tower Bridge),横跨在泰晤士河上,如今已成为伦敦的象征,在很多旅游杂志或者宣传册上,时常可以看到,被誉为“伦敦的正门”,其名得于临近伦敦塔(Tower of London)。

  始建于1886年,花了8年时间。两个桥墩便使用了7万吨水泥,塔桥和桥身使用了1.1万吨钢铁,并在外面装饰花岗岩增加美观。刚建成时涂了蓝绿色漆,之后被多次更改颜色,显然如今更好看些。

  我们到的时候正是英女王生日,这里好像有什么庆典,悬挂着花环。
  其实,女王的实际生日是4月21日,但据说那个时候还有些冷,不适合在外大张旗鼓地庆典,而女王又喜欢热闹,所以加了一个官方生日,定在每年六月份的第一个周六。周末嘛,更方便庆祝,大家都可以出来热闹热闹,不至于冷了场。是的,每年日期不一样,谁让人家是女王呢。
  超长待机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已经89岁,登基了63年,网上有段子,配着图,她一人熬走了美国12个总统。她的查尔斯王子,理论上的继承人,如今都已67岁,悲催地打破了一项世界纪录,成为了最长时间的王储。
  目前,除了英国外,还有15个国家奉英女王为国家元首。比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

阅读全文

, , , , ,

  前段时间,在飞机上的一本国航杂志,看到一段描述古城保护的文章。讲述在伦敦的街头、小巷,经常可以看到一块直径一尺左右的搪瓷蓝牌挂在建筑上,上面写着某某名人什么时间居住于此。
  其实,自1867年第一块蓝牌挂在诗人拜伦故居的门口开始,目前已经有了800多块蓝牌子。他们由一个专门的“蓝牌委员会”负责,资助方几经易手,如今是英格兰遗产委员会接管。

  虽然每个房屋都有资格申请,但是否成功却极为严格的,它的标准并不仅仅限于建筑本身,还要看里面的人。一般为某个领域内的卓越人物,或者对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翻译一下:其卓越的人品和成绩使得见多识广的路人一望便识其人。那些在英国居住过一段时间的外国人的房屋也可申请。比如,中国的老舍,印度的甘地,他们曾租住过的屋子便已挂上了蓝牌。

  拜伦、达尔文、莎士比亚、狄更斯、甘地、瓦特、马克思、老舍…
  这样的800人,不论政见、不论肤色、不论种族、不论职业,伦敦是如此的大方和包容,让他们穿过各自的时空和领域,留在了此处。如同漫天黑夜里的繁星,在时间长河里平静、沉淀下来,点缀着伦敦这座城,安静、慈祥,却各自依旧伟大着。每每想来,让人不禁心潮澎湃。

阅读全文

, , , , ,

  这次公出是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的,Insurance Association of China’s London programme at Lloyd’s。每家公司一到两个名额,我们公司派了我一个。

  劳合社,总部在伦敦,关于它的介绍,可以百度之,这里就不浪费篇幅了。劳合社在保险业的地位,自也不需过多描述。它由Edward Lloyd创建于1688年,最初只是一个咖啡馆,人们喜欢边喝咖啡边打听有关航运与贸易的消息,Edward便抓住机遇,将其打造成了一个发布消息的中心,来留住顾客。
  同时,也有保险商聚集此处洽谈业务。因为船的保额较高,一家承保风险太过集中,所以每当有船出海时,保险经纪人会将承保便条递给咖啡馆里的保险商们,由他们判断和评估后,在便条上按顺序签署自己的姓名及承保金额,直到保满为止。随着市场越做越大,在1871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使它成为了一个社团组织,2013年,劳合社非车险保费规模达420亿美元,利润53亿美元。

  本次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副秘书长领队,大约二十多人。在伦敦参观了很多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总部,见了不少行业牛人,听了不少新见解,还见了一些官员。接待的规格比我想象得要高得多,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对中国市场的兴趣。只是大多时候没翻译,让人实在有些累。

阅读全文

, , , , ,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