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飞机上的一本国航杂志,看到一段描述古城保护的文章。讲述在伦敦的街头、小巷,经常可以看到一块直径一尺左右的搪瓷蓝牌挂在建筑上,上面写着某某名人什么时间居住于此。
  其实,自1867年第一块蓝牌挂在诗人拜伦故居的门口开始,目前已经有了800多块蓝牌子。他们由一个专门的“蓝牌委员会”负责,资助方几经易手,如今是英格兰遗产委员会接管。

  虽然每个房屋都有资格申请,但是否成功却极为严格的,它的标准并不仅仅限于建筑本身,还要看里面的人。一般为某个领域内的卓越人物,或者对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翻译一下:其卓越的人品和成绩使得见多识广的路人一望便识其人。那些在英国居住过一段时间的外国人的房屋也可申请。比如,中国的老舍,印度的甘地,他们曾租住过的屋子便已挂上了蓝牌。

  拜伦、达尔文、莎士比亚、狄更斯、甘地、瓦特、马克思、老舍…
  这样的800人,不论政见、不论肤色、不论种族、不论职业,伦敦是如此的大方和包容,让他们穿过各自的时空和领域,留在了此处。如同漫天黑夜里的繁星,在时间长河里平静、沉淀下来,点缀着伦敦这座城,安静、慈祥,却各自依旧伟大着。每每想来,让人不禁心潮澎湃。


  如泰戈尔所说: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我不喜欢提及死亡,所以更喜欢翻译成“生如夏花,寂若秋叶”。
  如果再去英国,我会去找找那些蓝牌子。慢慢地散步着,也许能发现狄更斯和马克思是邻居,也许能看看拜伦和莎士比亚在不同时空里讨论、重叠。那,是让伦敦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根本。

  在劳合社结束早的时候,会在楼下闲逛,这是我们吃午饭的地方,Leadenhall Market。



  也仅仅是随意一瞥,精细的建筑雕刻,不禁让人慨叹。


  所住酒店的门口,是个纪念广场,旁边正在修缮的建筑上,那个雕像总让我多看几眼。


  楼下的雕像,时常在这里等车。
  我坚信这个雕像背后所代表的故事能打动我,我也坚信这个雕像中下了大功夫的细节有着它独特的意义。每每行走在陌生国度,每每见到陌生的文化背景下的雕像、绘画、建筑,每每便为自己的见闻捉襟见肘而感到汗颜。行万里路,方知要读万卷书,所见越多,越知所闻不足。也许,我们总是把理由归于时间,又也许,我们又把理由归于世界太大,但终究都是理由。
  很多时候,懂得越多,越明白其后面的意义,越是能感觉到震撼和美好。在别人感到震撼和惊讶的时候,我们只是欣赏着雕刻有多精细。


  伦敦这样的城市,现代化建筑自是很多,但若比起楼多、楼高,和中国的北京、上海没得比,就连我最近刚到过的南昌开发区,也有不足。但它不是千篇一律,更不是拆旧建新。


  只有玻璃和钢构的全透明建筑。


  建筑是一个城市气质,不是模板化的、不是能整容的,是积淀下来的底蕴,搭配着完美的外观,是能看出来的、能感受出来的。还能经得住放大仔细看,精致且注重细节。


  能够代表伦敦的东西中,红色双层巴士绝对该算其一。奥运会闭幕式,甚至开到了北京。所以古建筑中留下它的身影,也许更伦敦些。




  似乎是教堂。


  一路走到Regent Street,摄政街的夏夜,是非常热闹的。


  这条街由著名设计师花了十年完成,有着著名的完美的大弧度。如今已成了伦敦最著名的商业街之一。






  从摄政街走到白金汉宫,然后走到大本钟,再沿着泰晤士河走到塔桥回酒店,那一天十多公里的路,寻找着各色钟情的古建筑,哪怕这些路边的,并不知所名的。


  这次会议,对于住宿是很满意的。首先位置不错,在伦敦市的中心,旁边是泰晤士河,窗户可以望见。楼下几步便是伦敦塔和塔桥,都为世界文化遗产。住宿的环境也不错,算是单间,卫生服务都很好,我也坚持每天给服务员放点小费。关键早餐很给力,非常好,至少在我的标准内是这样。


  一盏灯,几盆鲜花的夜晚。安,伦敦。



, , , , ,
Trackback

only 1 comment untill now

  1. 建筑和街道确实不一般,虽然上海外滩建筑有些类似,但大气程度还是差异大;当然看得出这算美美差呢。

    [回复]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