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我们比较熟悉,它是一种陶,彩色釉陶,因最早也最多出土于洛阳,又被称“洛阳唐三彩”。
它以黏土为胎,铅为助溶剂,铜、铁、钴、锰等为呈色剂,在800度左右的低温烧制而成。釉彩以黄、褐、绿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但“三”只是一个泛指,所以也有两彩或者更丰富色彩的。
唐三彩是在汉代铅釉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为是陶器,所以胎质松脆,防水性差,且低温铅釉的铅对身体有害,所以唐三彩的实用价值并不高,主要就是用作陪葬,是种冥器。其始创于唐高宗时期,随着国富民安,厚葬成风,而迅速兴起。那时期,政府曾对厚葬之风予以限制,限定了不同人员随葬唐三彩的数量,但未起到明显作用。此外,宗教和建筑上也偶有使用。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治经济严重衰退,厚葬之风一去不返,唐三彩的烧制也就迅速冷却,进入了衰退期,几乎消失不见。一共也就短短几十年,如昙花般一现。后来的辽、宋、金虽也有三彩,但较之远不如。
唐三彩是二次烧制,先用黏土烧成陶,晾干,浇釉后再烧成釉陶。造型丰富,以动物居多,尤其马和骆驼最为常见;其次是人物,宫廷侍女和胡人尤多;再后便是生活用具了。既然是种冥器,那就先看镇墓兽。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上海, 单反, 摄影, 足迹
陶是世界的,而瓷是中国的。虽然我们常“陶瓷”并称,但这两者仍有着本质区别。
一般来说,陶和瓷的区别主要几个方面:首先,陶使用的是黏土,往往就地取材,而瓷使用的是高岭土;其次,瓷的烧制温度一般要到1200度以上,而陶往往低温烧制;第三,瓷一般是钙釉,属高温釉,光泽度好,而陶没有釉或低温釉,光泽度一般;第四,瓷胎体白色,半透明,而陶并不透光;第五,瓷几乎不吸水,而陶有吸水性,这也是古人发明瓷器的主要原因;最后,是听声音,瓷清脆而陶沉闷。
但瓷诞生于什么时候,其实有争议,从商代自汉代的很多青釉,基本具备了上述瓷器的特征,比如以高岭土或瓷土为原料,烧制温度到了1200度,表面有石灰釉等高温釉。但因制作工艺及原料配比问题,导致胎体不够致密,胎釉结合也不大好,还没完全具备如今瓷器的性能,所以被称为“原始瓷”。因大多是青釉,故又称“原始青瓷”。只不过,这一称呼的认可度并不高,普遍认为这是学术妥协后的名称,也是国人追求历史悠久的缘故。
上海博物馆采纳了这种说法,结论是原始瓷出现于商代。
这是商代的青釉弦纹尊,真是漂亮。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上海, 单反, 摄影, 足迹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青铜器主要集中于商周和少量的夏,所关联的历史跨度远不如陶器,了解陶器所了解的历史和文化,是要数量级上升的。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陶制品,并不在中国,是捷克出土的布尔诺女陶像,在公元前29000-前25000年,距今近4万年。而世界上最早的陶制容器,在中国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出土,距今约20000年。
再早一些,且有代表的,是广西桂林的甑皮岩遗址,那出土的“陶器”是先用天然泥土与砸碎的石英石颗粒按比例混合,然后捏成形状晾干,不用烧就可以烧煮田螺等食物。因为没有经过烧制,其实算不得陶器,属于泥塑器和陶器之间的过渡产物,文物学家称之为“陶雏器”。在国内是首次被发现,应该也是目前的唯一一处,填补了陶器研究史上的一项空白。
中国有超万年历史的陶器,但在上海博物馆没有展出,这里最早的是裴李岗文化,公元前5600-前4900年。这是中原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因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而得名。
裴李岗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也就是华夏文明的来源之一。这时期的红陶双耳壶。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上海, 单反, 摄影, 足迹
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并不在中国,比中国早了几千年,应该在土耳其,距今约8000年。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出土于甘肃马家窑,是个单范铸成的青铜刀,属新时期时代,距今5000多年。
而进入青铜时代,可不是靠一两件青铜器的,中国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那里出土了大批青铜器,已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之前则都只是些零星的青铜残片出土。二里头被认为是夏代都城,所以这里出土的文物标注着:夏代。
上海博物馆一进来,第一件映入眼帘的青铜器,便是夏代的镶嵌十字纹方钺。
钺是由石器时代的石斧演化而来,那是人们捕杀猎物、砍折器物不可缺少的工具。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兵器及刑具。这件青铜钺中间有圆孔,周围镶嵌着两圈绿松石线,其间又有两圈绿松石镶嵌的十字纹,外圈12个,内圈6个。这样精心打造的器物,而且大而笨重,并不实用,更多是礼器功能。
钺的右侧,可以看到有两个方形孔,那是用来栓系皮条,将方钺绑到木柄上的。由于它比较大,往往成了军权或者国家统治权的象征,并非一般人可用。
夏代青铜器本就不多,上海博物馆弄了一件夏代青铜钺摆在门口,是在寓意自己青铜藏品的统治地位?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上海, 单反, 摄影, 足迹
经常和鼎一同出现的青铜器,还有簋,也比较常见,只不过很多人一过而忘。比如,刚刚去了南京博物院,那里放着九鼎八簋,但“簋”字很多人不识,记住的便只剩九鼎。改天一问,似乎都未曾见过。所以,我们会发现,知识量越大,懂得越多的人,去了景点、进了博物馆、读了书、遇了人,往往越容易发现对方的优点和亮点,大体如此。
进第一家博物馆,感觉好棒;进了五家博物馆,感觉都差不多;一旦懂得了文物,再进博物馆,哇哦,原是另一片天地。于人、于物、于事,大多如此,接触一个新城市、新景点、新食物,也大多如此。
簋是重要的礼器和食器,主要放食物,作用有点类似于如今的碗。在祭祀和宴飨时,簋常以偶数的数量和以奇数数量出现的鼎配合使用,比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其后是五鼎四簋,三鼎二簋等。
这是西周时期的甲簋,是个很“常见”的文物,因为它的复制品很多。平沿,深腹,圈足,两个兽耳,下有方座,它最有特点的是腹部尖状乳钉纹,口沿及圈足上有长尾鸟纹,方座上也有一圈鸟纹,比较华丽,辨识度很高,被誉为最精美的周朝青铜簋。得名“甲簋”是因为上有铭文“甲”字,那是它主人的名字。
一个碗,布满了这种夸张的乳钉,自是不实用的,所以它的礼器意义大于食器意义。乳钉,不论象征男性生殖器还是女性乳头,都寓意着初民时代的生殖崇拜,多子多福,还有种不安似巫的恐惧、敬畏和奇想。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上海, 单反, 摄影,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