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从字面来看,有文学,也有艺术。文学三杰是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代表作分别是《神曲》、《歌集》和《十日谈》。艺术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代表作?
艺术“似乎”更容易被了解,因为哪怕只看一眼,每个人也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这比起读一本《神曲》要简单得多、平民得多,所以艺术家们更易受迎和追捧。何况还有《忍者神龟》,让我们更加熟悉了这三位。
对了,他们全是意大利人。
文艺复兴四个字,但后面的两个字“复兴”常被我们忽略。为什么是复兴?问过这个问题的人并不多。
在中世纪,教会是精神支柱、是权威,有着一整套严格的制度规范,约束着各种行为。文学、艺术都要按照《圣经》的意思进行描绘,科学也要按照教义去阐述,违背便会被处以极刑,比如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
在这种风气之下,文学艺术死气沉沉、科学技术止步不前、所谓的创新和自由更是被视为精神叛变,动不动就会接受审判。人们被精神统治和麻痹着,很多史学家称这段时间为“黑暗的时代”。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意大利,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片名:天将雄狮/Dragon Blade(中国·2015)
导演:李仁港 主演:成龙、约翰·库萨克、艾德里安·布洛迪
1、太过说教,但这是成龙电影的一个特色,大哥要不是在打完之后讲一堆大道理,端一碗鸡汤,你都不适应。我们都知道现实世界的残酷,没有救世主,缺少奇迹,我们也不会指望用电影情节来拯救现实无奈,奥特曼不会帮你抓小偷,蜘蛛侠更不会帮你开锁。成龙电影已经成了一个普世观,那是纯真的理想,那是每人都还有却被深埋的善,只是让我们在这一两个小时热血一下,结束后,继续相信着人间美好。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电影, 海报
明清以来,汉传佛教造像的文化已经趋于衰亡。
当然,这并不是指佛像不复存在,而是指佛教造像艺术在汉地区的中断。曾经辉煌的佛教壁画,栩栩如生的佛教雕像,仿若佛国降临而让人黯然泪下的佛窟场景,似乎都成了传说和久远的传奇。
形成对比和讽刺的,是与此同时国内各地不断兴建大型佛堂,斥巨资修复古寺,虽然奢侈之风并没有忘记为佛教的传播增添金粉粉饰。但痛心的是,那些金晃晃的巨大造像,看不到见性的面目,寻不见平静的内在,衣饰僵化,肌肉平直,五官统一,在机械化的复制品时代,好像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佛的福音,和那抬头而望的“举头三尺有神明”。
我们不禁要问,佛寺的灿烂夺目,是不是污浊的商业一手勾当而成。为什么不将精力、财力用于扶贫和传法的事业上,而要日复一日修造毫无生气,千篇一律的佛像?还是商业、是利益,是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导向。
这些年去了很多寺庙,在中国地区,佛教充满悲剧色彩的一面,是烧高香、请大佛、造高堂,好大喜功之风愈演愈烈,而佛教造像的灵魂仿佛与之无关了。每当看到精致的造像,那必然是明清文物,与手艺一同流失的,是责任、是心境、是信仰。
这本书,让我们重温,也让我们在今后逛寺庙的时候,关注着这些不可复得的精品。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
也许,没有美第奇家族(Medici),依旧会有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但肯定不是今天我们所感受到的面貌。这个实际上统治佛罗伦萨几个世纪,被称之“无冕之王”的贵族,出了三位罗马教皇和两位法国皇后。这当然很显赫,但让后人侧目、让后人惊叹的,而是源于他们对艺术的情有独钟。
乌菲兹(Uffizi)美术馆曾是美第奇家族的办公楼,他们把自己收藏的艺术品放在这里陈列,并于1581年对外开放。有谁的作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丁托列托等,各个都是顶级人物,张张算是镇馆之宝。1743年,他们将这些艺术品捐给了这座城,条件是作品不能离开佛罗伦萨。现在,这里是世界级的美术馆。
查了很多资料,来整理这个显赫家族的历史,发现不管在欧洲史还是意大利史,都有他们浓浓的一份戏,甚至很多材料将其称之为“美弟奇王朝”。
先是乔瓦尼美第奇,是这段故事的第一代,是开拓者。从事银行业,独具慧眼地赞助了还未成为教皇的巴尔达萨雷·科萨,后者在成为教皇后并没有忘记帮助过他的老朋友,并将梵蒂冈教廷的资产交由这个家族的银行管理,这给乔瓦尼美第奇奠定了足够的资金与人脉资源。
他的儿子科西莫继承并发扬了家族银行,使之扩展到了整个欧洲,甚至北非。并且,他尊重艺术家,给予他们创作自由。佛罗伦萨如今的标志,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红色穹顶,就是他赞助的布鲁涅列斯基建成。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意大利
在竖三世佛中,过去佛是燃灯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是弥勒佛。在寺院的天王殿内,中间供奉的却是弥勒菩萨。纵观整个佛教,有“菩萨”和“佛”两个称呼的没有几个,或许除他无他。
这是因为弥勒目前还是菩萨,只不过作为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被称作“未来佛”。
他本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出身高贵,却在释迦牟尼之前离开了人世。佛祖常说他是去了兜率天,在那里以菩萨的身份度化天神。并将在4000年后,重新回到娑婆世界,然后于龙华树下成佛,三次说法(龙华三会)后,正式接班释迦牟尼。佛教中4000年的算法和人间不同,相当于57.6亿年后。
经常逛寺庙,一直对弥勒佛的生平事迹或者种种传说比较感兴趣,所以买了这本书读来看看。如果不买,我肯定不会知道弥勒信仰竟然还和很多的造反派联系在一起,更不会知道武则天原来还自称弥勒下凡。
这本书是一个系列,已经读了几本。这本比较简单。有趣,内容也足够充实,基本上包括印度佛教中弥勒、中土的传播、汉化的过程、相关的石刻、雕塑、绘画、楹联、道场和风情民俗,大都涉及。
从印度传到中国,弥勒由庄严的菩萨相演变成了笑呵呵的大肚弥勒,是什么原因?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