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相庄严-汉传佛教造像

  明清以来,汉传佛教造像的文化已经趋于衰亡。

  当然,这并不是指佛像不复存在,而是指佛教造像艺术在汉地区的中断。曾经辉煌的佛教壁画,栩栩如生的佛教雕像,仿若佛国降临而让人黯然泪下的佛窟场景,似乎都成了传说和久远的传奇。
  形成对比和讽刺的,是与此同时国内各地不断兴建大型佛堂,斥巨资修复古寺,虽然奢侈之风并没有忘记为佛教的传播增添金粉粉饰。但痛心的是,那些金晃晃的巨大造像,看不到见性的面目,寻不见平静的内在,衣饰僵化,肌肉平直,五官统一,在机械化的复制品时代,好像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佛的福音,和那抬头而望的“举头三尺有神明”。

  我们不禁要问,佛寺的灿烂夺目,是不是污浊的商业一手勾当而成。为什么不将精力、财力用于扶贫和传法的事业上,而要日复一日修造毫无生气,千篇一律的佛像?还是商业、是利益,是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导向。
  这些年去了很多寺庙,在中国地区,佛教充满悲剧色彩的一面,是烧高香、请大佛、造高堂,好大喜功之风愈演愈烈,而佛教造像的灵魂仿佛与之无关了。每当看到精致的造像,那必然是明清文物,与手艺一同流失的,是责任、是心境、是信仰。
  这本书,让我们重温,也让我们在今后逛寺庙的时候,关注着这些不可复得的精品。

XGS_8715
  其实,佛陀本人是反对塑造佛像的,但佛像的产生确实佛教传播的必然结果。它与口头传说、书面文字一样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其形象化的艺术形式在民间具有更高的普适性,能以一种更加方便直接的方式传播佛教的教义。所以,佛教徒违背了佛陀的本意,却弘扬了佛法。

  在麦积山的133号窟,北魏雕刻。释迦牟尼出家,一去不返,15年没有见过自己的儿子罗睺罗。此时,前来出家的罗睺罗来到父亲旁边,站在其右手下,这只手选在空中,五指轻轻散开,极致地烘托出以为出家父亲的复杂心情。首先是疼惜,然后是惭愧,再者是无奈,其次是欣慰。这个题材的雕刻并不多,佛教观念与极其重视家庭、父子观念的中国传统思想间的对撞、融合,温情与成道,信仰与传统,万千思考融于了这只手的刻画上,让人非常向往,去亲眼目睹。
  便是这个,感动了我许久。

  另外,佛的手印比较有意思,争取这次记住。
  禅定印,右掌在左掌上摊平合叠,两个大拇指相对触,这是禅定之中,是信徒经常模仿的姿势;说法印,左右手掌在胸前相对,拇指和食指成环,其余自然伸开,说明佛在讲法,要仔细谛听;降魔印,右手放在右膝上,仅食指伸直触地,是成道之相,证得正果之时;无畏印,五指伸直,掌心向前,是给众生信心,救度众生;与愿印,下垂的左手掌心向前,五指并拢,意味着众生所许善愿,佛都将满足。

作者: xiaogs

喜爱旅游、户外、摄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