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小伊,所以来青岛总归要去个大点的主题公园,我们选中了海昌极地海洋公园。

  其坐落在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内,现为4A级景区,正式开业是在06年。上官网看了一下,海昌集团已在国内建了七八座类似的公园,青岛属于比较老的,应该是第二三座的样子。

  但给人的感觉一般,设施不多,商业味较浓,卖东西的人比鱼还多,且可自由游玩的东西其实很少,远比同类型的香港海洋公园差得远,也就相当于香港海洋公园里的两三个单项目的组合而已。也比不上展览为主的上海海洋公园,动物数量不是一个量级,也许它更像是一个快消品,满足一两次的猎奇。

  买票后,分成三个馆进入,主要是一个极地海洋馆的表演、一个欢乐剧场的表演、一个深海奇幻区的表演,然后没了。并不用抱太大希望,都玩遍也就半天时间的样子。小伊最喜欢的,还是出了场馆,在欢乐剧场的门口,有一小片白色沙子,好几个小孩子在里面玩得不亦乐乎。

XGS_3546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青岛,崂山也许是最让人向往的景点,对于我。

  据称当年姜太公过来,登山巡看,慨叹其比泰山还坚牢,于是得名“牢山”。后秦始皇巡游至此,觉得“牢”字不吉利,加之舟车劳顿,遂改为“牢”山,后又加“山”字旁成“崂山”,此为传说,均待考证。
  崂山不高,最高峰名“巨峰”,仅海拔1132.7米,却是中国海岸线上的最高峰,被称作“海上第一名山”。其实看着海拔不高,但比起一般山是要高的,比如北岳恒山,海拔两千多,但相对高度不足千米。

  崂山地貌属花岗岩,所以它和黄山看起来很类似,除了它们,我去过的泰山、九华山、普陀山、衡山也都是,所以样貌差不多,对了,厦门的鼓浪屿如果算山,也是,它们都很像。
  崂山地貌大概分两层,特点明显,上层是一些犬牙交错的山峰,形成于大概1万年前,那时海水退去,此地为荒原,气候干冷,又因昼夜温差大,花岗岩大块崩裂,便形成了参差不齐、马牙犬齿般的山峰。而后期,海水回归,雨水、植被参与风化,使花岗岩的剥落变得均匀,形状也趋于柔和,甚至以前脱落的石块,也日益变得棱角不再分明。站在山顶去看,两种形态成了如今模样,此处就很明显。

XGS_3257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上合组织峰会刚在青岛举办,借着端午小长假,过来游玩一下。

  青岛,因树木繁多,四季常青而得名,这是个看起来不大容易让人信服的原因。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区历史却不过百余年,将其历史上溯到千年单位的,是春秋时期的即墨古城,并非城区。
  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清政府在此设防,为青岛建制开始。1897年,为德国所强占;1914年,又被日本侵占。1919年,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五四运动”,起因便是收回青岛,那件事也划分开了中国历史。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但在1938年,又被日本侵占,直至1945年。

  在这段屈辱的时期,来来往往诸多列强留下了很多异域风情的建筑,在他们离开之后,这些建筑不该被简单粗暴地毁掉,也不该界限分明地划上善或恶的标志,它们可以作为建筑保留,是一种艺术,也可以作为历史保留,是一段成长经历。唯懂得此,才是真正自信的体现。也正是此,被称作“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八大关建筑群,成了我国最美的城区之一,也成了青岛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原因。
  此外,这还有大量的名人故居。康有为在这听到了五四运动里的“还我青岛”,发出了《请诛国贼救学生电》;老舍在这受聘为山东大学教授,写完了《骆驼祥子》;沈从文在这怀想着心中的故乡,完成了《边城》的创作,此外还有闻一多、臧克家等。他们并没有给这里的建筑添砖加瓦,却让它们变得更加璀璨生辉。

XGS_2988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周末,空闲,选个地方,牛街吧,也许还能找点好吃的。
  牛街,名字确实和牛有关,因回民聚集,且做牛肉出了名,得此名。

  这有个礼拜寺,被称之为“北京四大清真寺”之首,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清真寺。虽然名头看起来不错,但别认为这个清真寺有多么恢宏、多么宏伟。其实很小,且那三个更小而已。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古代宫殿和阿拉伯清真寺建筑相结合的产物,属建筑精品。

  其建于辽统和十四年(公元996年),由阿拉伯人创建;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大规模扩建;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敕赐“礼拜寺”;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进行修复和扩建,成今之规模。

  此为正门,四柱三门式牌楼,上书“达天俊路”。其背后是望月楼,上书“牛街礼拜寺”。
  得月楼为六角形攒尖顶,双层飞檐,上覆黄色琉璃瓦绿剪边。因每年九月进入斋月时,阿訇登楼寻望新月,以定斋月始末,故名望月楼。

XGS_2693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李白有首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虽然景区里不少人背这首诗,包括一些卖明信片的小贩,但李白讲得可不是这里,确定一定以及肯定。

  张家界市内,往南,也有一座天门山,海拔1518米,是座凌空而立的台地形孤山,被称为“武陵之魂”。其上偏东的悬崖绝壁上,有一自然形成的贯穿南北的巨型山洞。其属喀斯特地貌,本是一个地下溶洞,在台地边缘的下方,后来随着长期溶蚀,再加之上方的自然压力,最终崩塌,成今之模样。
  据称,那发生在三国时期的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其时名“嵩梁山”的千米峭壁上,轰然坍塌出这座通天之门,成为天下奇观。当时的吴王认为是吉祥之兆,更“嵩梁山”名为“天门山”,并为此专设天门郡。今测量,天门洞高132米、宽37米、深3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然穿山溶洞。

  我对这类景点的兴趣向来不大,依靠着各种飞机或翼装穿越的噱头和我并不是很感兴趣的索道、玻璃栈道等卖点而闻名的景点,但它的客流量却是逐年提升,虽然依旧和传统的武陵源核心景区存在差距,但仍让后者感觉到了压力。据称,天门洞正在开发夜景模式,完成后可在城区看到亮化后的天门洞,如明月高悬。

  清晨,薄雾,索道上俯瞰,竟如仙境般。

XGS_8795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