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游记(3)·马牙山

  没来天山之前并不知道这里有马牙山,来了之后,看到景区的介绍,临时决定上去看看。因为它那看起来比较壮阔迷人的高山石林,因为据说那上面有观景平台可以看到比天池处所见更为壮阔的博格达峰全貌,也因为想练练小伊的体力,给她这方面的兴趣。
  也的确,从新疆回来后,这个幼儿园小话痨天天拽着老师唠叨这一路的所见所闻,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显得有点无奈,说,你们本月去西双版纳也不用请假了,别问我怎么知道的,从你们开始商量,我就听这个小话痨说了,而且整个幼儿园都知道了。

  马牙山,名字得来的缘由似乎一看便知。这里因古冰川的刨蚀作用,导致松软的岩层剥落,而坚硬的部分则相对缓慢,逐渐就形成了如今形似一排排马牙的样子,故得名。
  这也是分地域的,河北有狼牙山、湖北有虎牙山、北京成了狗牙山…

  哈萨克人则把马牙山称为“玛依阿散”,意思是酥油之山,因其在夏季会长满酥油草。
  天池的水面海拔1910米,马牙山的峰顶海拔3056米,中间有段行车路和缆车,但还是要爬段距离的。缆车上来之后,姥姥姥爷在观景台休息,我们则带着小伊往上爬,一个小时左右,是四岁小伊的速度。

XGS_1577 继续阅读“西域游记(3)·马牙山”

西域游记(2)·天山天池

  天池有很多,但在中国,最著名的天池有两个,一是长白山天池、另一是天山天池。

  最近在看西域这一片的历史,天山屡屡被提及,尤其天山南侧的一众国家,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历史让人着迷。天山的平均海拔约4000米,虽然比塔里木盆地另一侧、青藏高原边缘的昆仑山脉矮了将近2000米,却因夹在两个盆地之间,而显得异常高大,乌鲁木齐市内便可见的博格达峰,更是被长久以来奉为了神山。

  天山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区最大的山系,北有准格尔盆地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有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了新疆标志性的自然景观。
  其基本上东西走向,东起新疆哈密星星峡,西至乌兹别克斯坦的克孜勒库姆沙漠,横跨了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四个国家,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7443米,在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国境上。
  天山山脉全长约2500公里,中国境内约1760公里,占了将近四分之三。其平均宽度300公里,最宽处有800公里,占了新疆地域面积的三分之一。

  天池处于天山东段的最高峰,博格达峰的山腰,平面海拔1928米,现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但从乌鲁木齐过来挺方便。

XGS_1169 继续阅读“西域游记(2)·天山天池”

西域游记(1)

  本次出行,本是送给小伊的生日礼物,去天山天池看雪山博格达峰,去敦煌看沙漠鸣沙山。

  请了三天假,借着一个周末,飞乌鲁木齐,天山一天、吐鲁番一天、敦煌三天,然后飞回北京。
  似乎如今,已经可以勉强做到在国内说走就走了,不必过多担心经济压力,更多得来源于时间压力。写这个文章时,妻子又带着孩子和岳父母去了昆明、西双版内和普洱,她的年假比我多些,我忙着年底会议。
  今年似乎玩得有点疯了,但人生也许确该如此。

  有老人、有孩子,本想报个团,省事也方便,可总感觉行程不大好,安排得不合理,也不合人愿,便着手自行安排。考虑到多是腿脚不便的,便在目的地选择了包车,七座的商务车,随用随走,倒也舒服和自在。

  至于行程呢,主要是天山天池与敦煌,敦煌是要必须留出足够时间的,是本次出行的主要目标。还剩余一天,那便放在两个景点之间,高铁途中的必经之地,非吐鲁番莫属了。
  现在想想,不经意间地选择,反倒成了惊喜。因为吐鲁番的交河故城遗址,让我开始重拾兴趣,开始一点点地查询河西走廊历史、西域历史,终于把新疆博物馆的照片和博文整理了出来,收获颇多。

  敦煌,那么多年前的心愿,终于来了。

xjdh 继续阅读“西域游记(1)”

新疆博物馆(宋元明清)

  用了整整几天,研究这片地区,并在知乎上盗了一个图(作者:安森垚),如下。
  根据血缘关系,这片地域分成了几个部分,我们发现自然分界线永远是那么的强大,其分界线主要为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阿尔泰山、大兴安岭,至于和中原地区的分界线,那是400mm降水线,是游牧和农耕文明的分界线,也是未来长城的走向。

  按照历史顺序,简单捋一捋这一片的历史。
  首先是华夏族和羌人不停打架,这两个其实本为同源,无奈不和。而此时北面的蓝色游牧民族逐渐形成一个部落联盟,史书称其为匈奴。他们经常来骚扰华夏族,可惜遇到了始皇兄的蒙恬,碰了一鼻子灰。期间,被华夏族打跑的一部分羌人跑到了北面,与之融合。
  秦朝没多久,起了内讧,陈胜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群雄并起,属项羽和刘邦打得最凶,都无心守长城了。匈奴的冒顿单于上位,开始了逆袭之路。没事就骑马搭箭,欺负欺负周边的各个邻居。东边的绿色区域被赶到了山里不敢出来,称为东胡,后分裂为鲜卑(北)与乌桓(南)。西边粉色区域里的乌孙与月氏互相开撕,结果乌孙败了,求助匈奴,然后成了跟班。匈奴打仗厉害,打败月氏,并杀月氏王,拿其头颅当了酒器。一部分月氏西迁,称“大月氏”,一部分南迁,称“小月氏”。汉武帝让张骞出使西域,主要目的不是开发丝绸之路,而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结果人家到了西边过得不错,不愿意复仇,张骞此行的主要目的其实失败了。至于小月氏,躲在祁连山下,逐渐被汉化。

youmu 继续阅读“新疆博物馆(宋元明清)”

新疆博物馆(唐)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时代,也是在当时世界上仅有的国家。而盛唐之盛并不只是军事之盛和经济之盛,更多得在于其强大文化自信下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包容,盛唐的气象最终着落于了盛唐的文化,空前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群花同放、百家争鸣,成就了唐文化的盎然生机,达到了中国文化巅峰。
  彼时的唐文化已足够成熟,任何外来文化的传入,都没有侵蚀或同化唐文化的可能,而只能作为一种新鲜养料注入其中,丰满和丰富着盛唐长安,这个以汉文化为基础的世界文化中心。在这,正兴起“胡风热”,不仅市井里“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即使宫廷里,李隆基也正在反复听着来自西域的《婆罗门曲》,创作着集唐之大成者的《霓裳羽衣曲》,而那舞台中心,众星捧月的杨贵妃,最擅长的胡旋舞同样来自西域。

  “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强大的自信下,盛唐实行“胡汉一体”的民族平等政策,主张着儒家的“和而不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反映在西域治理上,是推行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大量的中原民众、商人、僧人、文人到达西域,在这里生活和居住,两种文化互相交融和渗透。不仅提高了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也增强了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将西域从汉代以来单纯的军事防御地区变成社会相对稳定的地域、唐文华向中亚延伸的地域。

  西域的历史和文物,终究离不开唐,此为唐代文物展。

XGS_1795 继续阅读“新疆博物馆(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