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耶纳(Siena)和佛罗伦萨是两个宿敌,不管是当地人,还是游客,大多会在他们之间进行对比。这也是我来这里的一个目的,并选择在这里住上一晚。它是可以和佛罗伦萨相媲美的艺术之都,若是只去后者不来这里,总会觉得残缺,而这里又有着相对稀少的人群,更加安静。
相传,这个城市是雷穆斯(Remus)之子建立,所以在这里也随处可见狼孩雕刻。但不幸,那只是传说,这座城市本为伊特鲁立亚人建立,只是在罗马军队到来之前,始终没有发展成为城镇。
在12世纪,随着商贸发展,锡耶纳开始变得繁荣,与佛罗伦萨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它们两者一个支持皇帝,一个支持教皇,战争进行了多次,直至1270年,锡耶纳被迫讲和。
1348年,一场严重的瘟疫夺走了这里三分之二的居民,城市也随之衰落。这的确很不幸,但因祸得福,没钱就不再折腾,导致城镇原有风貌被保存下来,活脱脱成了一个中世纪城市的活化石,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从圣吉米尼亚诺上车,因为没有找到买票的地方,司机便给我们免了票,非常感谢。差不多一个小时行程,还依旧下着小雨,最初的印象是这里大多商店的门口,都有这么一个雕像。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意大利, 世界文化遗产
D7:佛罗伦萨-圣吉米尼亚诺-锡耶纳
到意大利的第七天,正好是我们的国庆日。在异国他乡的这么一个节日里,竟然还有些怀念起来。
并没有开始细逛佛罗伦萨,因为还要回来,这里要先承担一下中转站。早晨走到中央车站旁边的SITA车站,这里可以搭乘大巴,前往圣吉米尼亚诺,中途在波吉邦西(Poggibonsi)转车,也有直达。
因担心迷路,在自动售货机里花2欧买了一份地图,几乎等于废纸。车站旁边的麦当劳,在未来一段时间,不知要来多少次。
上车,还算顺利,一个来小时便到了这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小镇,其因为靠着佛罗伦萨过近而被耀眼的光芒所遮住,但若像我们一样自由行,或者能够决定行程,一定要来这里,来这座中世纪的小镇。
它起初是一座伊特鲁立亚村庄,以摩德纳主教圣吉米尼亚诺的名字命名。因相传,是他从匈奴手上拯救了这座城市。又因其地处法兰西珍那古道(VIA Francigena),故一直发展得很好,还算繁荣。
有些小雨,天气开始转凉,空气清新、宁静。下车,我们独自走进小镇,登高而望,可以看到这里尚存的15座塔楼,那是曾经的大家族用来炫耀财富和权力的方式,成了这里如今最大的特色。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意大利,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单反, 足迹
来深圳已经很多次,但几乎一个景点都没去过,来了便走,只为工作,匆忙。
即使连深圳的机场,似乎都没有仔细看过,这次才发现,竟是如此美丽,多彩如蜂巢般。还发现到处是阿里云的广告: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很抓眼球,让人深思。如同本次过来,是商量一个业务的合作模式,飞机上想着尽可能完全的非人工自动化,也许正是我们未来的路。
也正好下周要主持总部的晨会,讲话稿就受此启发而成,名曰“危机感”。
何谓危机感?
07年,网易校友录还存在着,人们在上面留言、发照片。
08年,人人网横空出世,可火了几个月,开心网又在一夜间崛起,风靡一时,白领们都在领导看不到的时候忙着偷菜和抢车位。
09年,微博横扫一切,SNS社区变得门可罗雀,人去楼空。
10年,微信出现,微博还有人在用?对了,你已经多久没有登录qq和msn?大叔,别暴露了年龄。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广东, 足迹, 摄影, 手机
景山,海拔89.2米,相对高度45.7米,北京城内的制高点。
辽代,挖北海的时候,将余土堆积此处;金代,继续开挖北海,土丘也随之变大,并开始植树建苑,称之“北苑”。元代,又名之“青山”。
明代,开挖紫禁城的护城河、南海,继续堆泥于此。当时为了防止元代残众围困北京而引起燃料短缺,这里用来堆煤,常被称作“煤山”。
明清两朝,这里陆续种了很多树木,还养过鹿鹤等珍奇鸟兽,因而山下名“百果园”,山上名“百岁山”,直至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被改名景山,至今。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万岁山的一棵老槐树上自缢而亡。后来清军入关,为了收买人心,称这棵树为“罪槐”,并规定满清皇族路过此处都要落轿下马步行。
景山一直归皇家所有,哪怕溥仪退位之后,也还将此地保留给了他,直到1924年被军阀冯玉祥赶走。文革期间,景山公园被改称“红卫兵公园”,与被称之“工农兵公园”的北海公园相呼应。
这里是俯瞰故宫,最合适的地方。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北京,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按照中国古代的规制“左祖右社”,社稷坛与故宫一墙之隔,在天安门西侧,与东侧的太庙对称,图示可以见前一篇《太庙》,这里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
社稷的“社”,指的是土地神。相传远古时期发大水,共工的儿子句龙便让人们掘土堆丘,居高避水,每丘上住25户,被称为社,这成为早期的社会形态,句龙死后也被称作社神。社稷的“稷”,是烈山氏之子柱,曾做过稷正官职,死后被奉为五谷神。他们两位,所代表的土地和五谷,一并成为农耕文明在中国古代保持社会稳定的核心,故“社稷”在中国有着超出本身字义更大的意义,社稷坛也由皇帝主持祭祀。
和太庙一样,本应挺火的景点,被名字“安静”了。
1925年,孙中山逝世,灵柩临时安放在社稷坛的拜殿内,举行公祭。为了纪念国父,在1928年,这里被改名“中山公园”,一直到今。不可否认中山先生对中国的贡献,也不能将其政治意义与对一个景点的影响进行比较,只是政治色彩比较浓的名字,会让一个景点安静些,这倒也未必是坏事,比如太庙如今的美。
中山公园依旧还是人满为患了,并成为北京在四月份最火的公园之一,是因为郁金香。人们只是不清楚它原为社稷坛,只会看到4A的牌子,更不会相信一个公园还能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北京, 单反,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