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陶之后,甘肃省博的第二个展览是庄严妙像佛教艺术展。展览以历史时间为主线,分为佛法东渐、盛世梵音、花落人间、花萼同辉、敦煌遗珍等六个部分,用文物展现了佛教在甘肃这片地区的传播和发展轨迹。
汉武帝凿通西域后,佛教自东汉开始传入中国,而河西走廊上的甘肃则成了佛教最早传入的地区之一,僧侣在此西来东行。
“天下石窟在中华,中华石窟在甘肃”,甘肃的石窟可由西向东分为河西、陇中、陇南、陇东四大窟群,共五十多处石窟。有被称作“绘画博物馆”的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天水麦积山石窟,以及最早有明确纪年的炳灵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和南北石窟寺等。这些石窟从十六国开始,一直延续至宋元,有的甚至延续到明清了,时间跨度长达1600年之久。中国四大石窟已经都去过,有两个便在甘肃。
自东晋十六国时期,佛教有了很大发展。十六国时期,甘肃地方先后为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及前秦、后秦、西秦所统治或部分统治。碰巧这些统治者大都尊崇佛教,尤其喜欢开窟造像、建寺立塔、翻译佛经,特别是北凉时期。《雪中悍刀行》的北凉,和这不是一回事。
北凉都姑臧,也就是如今的武威,开创者是段业,但被匈奴人沮渠蒙逊篡位。之后发展为凉州最大势力,还灭掉了西凉。后投降于北魏,亡于柔然。沮渠蒙逊时期是北凉政权的鼎盛时期,承玄是他的年号。
田弘石造佛像,北凉承玄二年(公元429年)。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手机, 摄影, 甘肃, 足迹
到甘肃,打卡省博。
大约一万年以前,人类发明了陶器。后来随着工艺成熟,大概八千年前有了彩陶,首先诞生于我国的渭河流域。优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神秘的线条,既是生产力的体现,也是先民精神世界的展现。哪怕已隔了几千年,每每在各博物馆里再次注视着它们,依旧能够感受到祖先的某种意愿表达和企盼,它总能让我们静下来、慢下来、沉下来。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不论奔流不息的母亲河黄河,还是雄浑肥沃的黄土高原,亦或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孕育出的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诞生和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我们教科书上曾经缺失的部分内容。而甘肃的史前文化中,大多含有多姿多彩的彩陶,这成了甘肃数千年连绵不绝的独特文化传统。历经五千多年的彩陶文化,其数量与种类、制作水平和工艺,还有取得的艺术成就,在国内是独树一帜的,有着浓墨一笔。
目前省博的展览中,最早的彩陶来自大地湾文化,其主要分布在渭河、西汉水流域,距今已有8000-7000年。不仅是我国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文化,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彩陶的古文化之一。大地湾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遗址,发现于甘肃天水,被认为是仰韶文化的来源之一。
绳纹圜底钵,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公元前6000-前5000年,中国最古老的彩陶之一。
绳纹是史前陶器最常见的图案,是用缠绕草、藤之类绳子的工具拍打胚体而成,一般密密麻麻,多在腹部。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手机, 摄影, 甘肃, 足迹
出差兰州,从西安乘高铁,过宝鸡、天水,一路而来,风景不错。发现不少人很惊讶,他们对甘肃有着深深误解,一是用西域代表着整个甘肃,二是兰州只有拉面。
先说甘肃,它和国内大多省份一样,取两个地区的首字而成省份名称,“甘”为甘州,即今之张掖;“肃”为肃州,即今之酒泉,论历史底蕴的话,连天水和凉州都没排上,兰州就更是要靠边了。
天水是秦朝故地,是伏羲和女娲的故乡,有着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凉州则是六朝古都、西北首府、古雍州所在之地,这两个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甘肃一共四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另两个一个在甘州张掖,一个在肃州酒泉,酒泉不光有卫星发射基地,还有敦煌和玉门关。那为何,兰州成了省会?
成也地理位置,败也地理位置。特意上百度地图截了一下兰州地形图,看着更明显。它群山环绕,中间由黄河冲出一条峡谷,泥沙带来大量营养物质后,逐渐形成了河谷盆地,土地肥沃,适合人类耕地和生活。东西长100公里,南北最窄4公里。这样的地形,扼着水源,还适合屯兵,必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因四周群山峻岭,中间又有黄河天险,易守难攻,故名“金城”,取“固若金汤”之意。正因如此,决定了它的定位是扼守要冲的军事要塞,不可能成为大都市。汉朝有羌族骚扰,唐时有吐蕃侵占,宋夏互有攻伐,这就没有过太久的太平。哪怕到了清朝,政府对青海、西藏、新疆用兵时,兰州仍为军队集结中转的要地。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手机, 摄影, 甘肃, 足迹
到张掖,有一天空闲,安排去哪里呢?
除了河西走廊的历史外,荒凉也许该是主题。所以,当听到景区是个峡谷时,顿感无趣。国内的峡谷也是去了不少,比如在众多排名中列为首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还有这些年火起来的恩施大峡谷,此外的怒江大峡谷和太行山大峡谷,也都是风景不错。张掖又没有什么大江大河,也缺少传统意义上的名山大川,更没有多少葱郁树木,这种地方的峡谷,能有什么可看的?
来过才发现,原是自己无知。
平山湖大峡谷与它们均不同,且有着质的差别,它的形态和景色,着实令人震惊和陶醉。这是一个荒凉到让人震撼的峡谷,不虚此行,竟还是个4A景区。
张掖的北部是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南面是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祁连山,此处一年的降水量不足200mm,比不上前几天温比亚台风时,随便一个地方一天的降水量,属于典型的干旱地区。但绵绵祁连山中,冰山耸立,数十条冰川融水形成了黑河,它经张掖南部流入河西走廊,在茫茫沙地上画出了连绵绿洲。
或曰:“若非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手机, 摄影, 甘肃, 足迹
甘肃的“甘”,源自张掖,这里古称“甘州”。张掖之名来自汉武帝,在霍去病击败匈奴后,于此设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霸气外露。当时共设四郡两关,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及玉门关和阳关,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内不少古建,但本次基本没有进城。
肃,指肃州,为今之酒泉。同事问,张掖叫甘州,酒泉名肃州,那兰州是什么州啊?我一脸茫然,兰州是什么州,当然兰州啊。另外,是先有张掖之名,1600多年后才改名“甘州”,之后用了几百年,复改回张掖的。
张掖是第二次来,因领导想去看丹霞地貌,便从西宁动车过了来。
丹霞地貌,有个简单的解释:以陡崖为特征的红层地貌。有陡坡和红色的岩体,基本就差不多了。之前全国有6个地方一起申请了世界自然遗产,包括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张掖本也在内,只是资金不足,最后退出了申请,但若论景色,不输其他几处。
进入景区,熟悉的音乐绕耳不停,竟是央视纪录片《河西走廊》的曲子,那是我最喜欢的纪录片,也是这些年难得的优良之作,很多画面历历在目。甘肃的旅游着实没有弄好,多么精彩的历史背景,宣传却远远不足。
张掖丹霞的色彩基本是全国丹霞里比较艳丽的,但也不要过多相信网上那些加了对比度的照片,避免后悔。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手机, 摄影, 甘肃,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