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嘉峪关同为长城遗址的,还有悬壁长城和长城第一墩,距离不远,到嘉峪关送那两个景点的票。

  悬壁长城是明长城的最西端,直连嘉峪关关城,它从关城一直向西延伸到黑山北坡,可有效阻止游牧民族的小股突袭。因这段山脊比较陡,看起来像凌空倒挂于黑山的崖壁之上,故得名“悬壁”,不是“悬臂”。
  原长城是一层片石、一层夯土逐层而成,后来重新做了修复保护,又重新修建了一段,即如今所见。

  它修建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那一年嘉靖帝朱厚熜南巡拜谒明显陵。以藩王继位的朱厚熜通过大礼议事件,保住了自己亲生父母的身份,并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追生父为睿宗,入太庙,转年到湖北钟祥祭祀。此时的中原为了一个“礼”字争得头破血流,年轻气盛的嘉靖帝逮捕了五品以下全部官员134人,当场廷杖,杖毙16人,四品以上官员86人全部停职待罪。相对比热闹的中原,河西走廊的尽头,政坛和军事都风平浪静,蒙古内部因分裂而削弱,还没形成统一政权,所以只是小股袭扰为主。

  蒙古鞑靼部在这一年借着嘉靖帝南巡的机会,率兵袭扰了边境大同,所以南巡结束后,明王朝开始了新一轮的长城加固,便是此时修建了悬壁长城。但是挡住敌人的,向来要靠盛世而非长城。十几年后的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奸臣严嵩当道的朝廷已腐败不堪,导致俺答汗经古北口长城进入北京,围了京师八天八夜,肆意焚掠,满载而归,史称“庚戌之变”,刚好和“土木堡之变”隔了百年。


  西北的桃花开得晚些,虽没有那么热烈,但却正旺。


  查了很多攻略,愣是没说爬上去需要多久。来了一看,原来很矮,用了二十分钟便可登顶。


  除了景区门口有点植物,除此之外一片荒凉光秃。



  远处的另一段,这样一看,黑山名副其实。



  下一站,是长城第一墩,它和悬壁长城建于同年,都是当时的肃州兵备道李涵所建,是实实在在的明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和山海关对应,第一墩和老龙头对应,都是一个最西端,一个最东端。
  它背后远处的雪山,便是祁连山。天气有些转阴,看起来已没那么明显。


  先进了博物馆,讲述了嘉峪关和敦煌附近的长城,也有些文物展出,还有整段长城的历史和变迁。


  明长城的样子。



  景区内的指示牌不够完善,导致很多人看完第一墩和博物馆便匆匆而回。其实往前走,还有一片更大的区域,那里才能感受第一墩的震撼。它其实是临崖的,下面是56米的悬崖。


  这个悬崖是讨赖河冲积出来的。



  讨赖河是黑河最大的支流,其名的由来,因时间久远已缺乏依据,存在多种解释,可能受匈奴或突厥语言的影响,也有可能在音译过程中,又加入了汉民族的字译,比如“讨伐”之类的表达。
  黑河,便是《山海经》中的“弱水”,发源于祁连山,终于居延海。“弱水三千”不是它,这个“弱水”指不能载舟的浅水,羸弱无力,故得名。黑河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排在塔里木河之后,是甘肃最大的内陆河。

  这里的河流,如同在大地上撕开了一条裂缝。



  此地的河水,流量未必始终很大,可一旦有暴雨,因为缺乏植被而没有地表存水,往往会发生瞬间激流。平地河水多弯,激流来的时候优先冲积拐弯处的凹侧,底部很容易掏空,而因为两侧河谷没有岩石,基本都是黄土层,缺乏支撑时上方便会塌陷。所以会形成多弯、立壁的河谷特点。
  前段时间去镇江时,查过长江航道北移的材料,这个看起来更明显,基本就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现象的实例。


  便是从此桥到对岸。


  西北的众多景点皆因诗而名,此处景点名“醉卧沙场”雕塑群。

  盛唐时,基本每个诗人都有个塞外的梦想,边塞诗也独成一派。景区博物馆内挂着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其二: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九年义务时只背诵其字,后来逐渐领略了其中豪情,而到中年遇见实景,又越发感受到了诗意悲凉。



  枯草。


  骆驼。


  雪山。

, , , , ,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