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会议,买不到合适时间的回程票,有了那么一两个小时空闲,同事知道我喜欢寺庙,便说黄河边上有文庙,驱车而来。庙位于九州台上,其与皋兰山隔河而望,形成两山夹河之势。
传说大禹治水时,来到此处,登台而定方案,分天下为九州,故得此名。
秦统一六国后,分设天下三十六郡,兰州这一带属陇西郡。后来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西征匈奴凯旋归来,在黄河南修筑了兰州史上的第一座城堡,取名“金城”,寓意“固若金汤”。隋改金城为兰州,得名于皋兰山。清康熙年间,陕甘分治,设甘肃行省,省会由陇西迁至兰州,此后,兰州便一直为甘肃的政治中心。
清乾隆年间,临洮府迁至兰州,兰州成了府,而原来的兰州则改名皋兰县。而在古代,一般都会旨令全国的省、府、县设立孔庙。所以兰州府要有一个孔庙,皋兰县也该有一个孔庙,原来在兰州的孔庙,是现成的,成了府学;皋兰县则重新建立了孔庙,成为县学,即今之所到。
皋兰文庙最早本在市内,由靖逆侯张勇故居改造而成。2002年,不顾一切反对声,因城市建设,美名曰“易地保护”,拆除后在九州台南麓重建。如今,又成了兰州国学馆。
参观发现,里面竟然还有道德经,此外,墨家、法家等,应有尽有,实在有些不伦不类。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手机, 摄影, 甘肃, 足迹
似乎要写一篇总结的,但拖了很久,一是比较忙,二是觉得必要性一般。
因为有老人和孩子,所以行程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动,总结与计划几乎一致,想着便二合为一了。但在整理完博客之后,看着这一篇篇的长篇大论,觉得不写点什么,似乎不足以表述出自己的努力,与付出无法相得益彰。人似乎就是这样,图个认可,哪怕是在自家后院。
这趟旅游,最主要的,是打开了西域的大门。
很多时候,历史都是枯燥的,对于我们不是科班出身,每天又都被繁琐的工作压得抬不起头的上班族来说,不行万里路,想读万卷书,那是太难。只有去过了一个地方,有了兴趣点,方能打开那扇门。
回来后,看了一些关于西域的历史,也终于把之前在新疆博物馆的照片整理了出来,5篇文章,100多张照片,用了两个多星期,收获颇丰。再加上本次有关西域和敦煌的史料查询,那更是让人感受颇丰。似乎汲取点知识依旧能带来一丝快感,这还未曾在生活中被丢失,我之所幸。
人至中年,坎坷不少,豪气日减,但我们何尝不是一次次地过着阳关,远离舒适呢。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自然遗产, 单反, 摄影, 新疆, 甘肃, 足迹
敦,大也。煌,盛也。
敦煌,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并非只有莫高窟,也并非只以石窟而闻名,即使那些壁画、佛像、文物依旧在大漠中尘封,它的历史依旧足以笑傲东方。
秦朝之前,这里曾居住着大月氏人,独占敦煌到秦末汉初,最终被匈奴人打败,而后西迁。整个河西走廊在匈奴控制下,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常年威胁并骚扰着中原王朝,还在“白登之围”狠狠羞辱了刚刚建立汉朝、意气风发的高祖刘邦,导致汉朝其后不断地进贡与和亲。
上天对匈奴可不大公平,刘彻、卫青、霍去病等一众牛人在中原相继降世,张骞出使西域,渐渐开通丝绸之路,霍去病则率军打得匈奴“漠南无王庭”,并在大漠深处封狼居胥,年仅22岁,那是公元前119年。之后,汉武帝又列四郡、据两关,敦煌便为四郡之一,建于公元前111年,此地方安。
丝绸之路起于长安,经河西走廊到敦煌,往北出玉门关,往南出阳关,都得从敦煌出发,属必经之地。它也一度成为西域和中原的商人、僧侣、使臣、兵将等各色人员的共处之地,“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敦煌还当过首都,在公元400年,李暠在此建立西凉国,后亡于北凉,存在了22年。
来此,便如这月牙泉小镇的一扇门,打开了一段历史。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世界文化遗产, 单反, 摄影, 甘肃, 足迹
敦煌的雅丹地貌,本没有太过重视,也没有太多了解,可能因为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雅丹吧。
雅丹,一个美丽的名字,本是维语中的“雅尔当”,意思是陡峭的山丘,被发现者译为英文,然后再由英文翻回中文,成了“雅丹”。所谓的雅丹地貌,主要是存在于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一般来说,江河湖海的沉积物形成的地面,经过流水或风化等作用形成水平和垂直节理,然后风化形成碎屑物被风或水夹杂,又加快发展了地形塑造,最终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土墩和沟槽相间的地貌组合。
因为它们往往处于荒漠地带,时常黄沙滚滚,遮天蔽日,又因奇特地形而伴随着呼呼烈风,似鬼哭神嚎,可待风平沙静后,其间又几无生命迹象,死寂沉沉。它们如此壮观、又如此神秘,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其恐惧万分,认为这里或有着战死的万千冤魂,或为神魔相杀的前线,故被统称为“魔鬼城”。所以,大多雅丹地貌都被当地人冠以了“xx魔鬼城”称号。
敦煌的魔鬼城,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如此来看,往返的商人、求法的高僧、传教的教徒,他们所拥有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还要有着坚定的信心、结实的身体和持久的坚持,方能走过。
如今来这里,我们所感受的也许只剩美景。这是壮阔的“舰队出海”,它的壮阔远超这照片一隅。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单反, 摄影, 甘肃, 足迹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的这首诗,让阳关在中国成了一个有着代表意义的地方,让这里成为一个国人集体的精神故乡,如同老家的村口和老槐树,如同破旧的老宅和年迈的父母。所以,阳关和玉门关,都是我本次旅行的必游之地,哪怕距离敦煌市区有点远。
古之丝绸之路,过了敦煌往西,就是茫茫戈壁大漠,从敦煌可分两条路,一是往北,过玉门关,到车师国;一是往南,过阳关,到楼兰。这两个关卡,必走其一。从西往东进入敦煌,再到中原,也是如此,所以这两个关卡尤其重要。玉门关在北,阳关在南,阳关便得名于此,“阳”,即“南”之意。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当时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四郡”是指“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两关”便是上面两者,阳关为其一,均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汉王朝在西域的死守底线。
然而最终打破时局的,往往并不是局内之人,让阳关衰落的也不是某一方的兴盛,亦或孱弱,而是伴着海上运输的发展,丝绸之路的衰落,历史巨轮、大势所趋之下,阳关在宋元之后逐渐被废弃。
如今,连同周边遗迹和出土墓葬、文物,建成了一个4A级景区,但人们更多的,还是来到这个烽燧之下,凭吊一下这里曾经的烈烈寒风和金戈铁马。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单反, 摄影, 甘肃,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