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因中原王朝的茶叶和丝绸从此进入西域,而西域附近的玉石由此进入中原,故得“玉门”之名。
  如今的景区主要分三个部分:小方盘城,即汉代玉门关遗址;大方盘城,原河仓城遗址;当谷燧,汉武帝在嘉峪关到玉门关之间修筑的长城遗迹。它们之间相离得很远,需要坐景区大巴,当谷燧和大方盘城之间有17公里。敦煌归酒泉,而酒泉是甘肃最大的地级市,即使放眼于全国,论大小它也能排进前十。若是再直观些对比的话,酒泉的面积比整个河北省还要大些,超了吉林、湖北、广东、贵州、江西、河南、山西等一众省份。所以,这里的景区都可以用大来形容,到这也只能自驾或包车。

  和阳关一样,它同样有着两种身份:
  一种是现存的遗迹,始建于汉,和阳关同属汉武帝设“四郡两关”中的“两关”,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基本是现存最完整的汉代土遗址。
  另外它还是个文化符号。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因土壤贫瘠,水利难兴,成为农耕文明的极限边界和终点,是中原王朝的国门,哪怕是远征部队,到这也是官方保障的终点。王之涣作《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它是春风不到的边塞终点,是前路无人的渺茫;王昌龄作《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它是建功立业的象征,是誓死不归的家国情怀。岑参作《玉门关盖将军歌》: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它是戍边苦寒,是荒凉的象征;李白作《关山月》: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它是极目天际,是遥远的象征。

  去的地方越多越觉得诗词重要,它是一个集体的印迹,否则我们很难说明白玉门关的文化符号是什么。


  汉武帝时期修筑的长城在明长城之外,故又称外长城,西起敦煌,东至朝鲜平壤,长达一万公里。如今在国内的遗址也不少,东北、河北、内蒙古、甘肃都有遗存。汉长城和秦长城、明长城不同,它很多地方并不是据险而建,不像我们以往所熟知的八达岭、司马台长城,它甚至就是在沙地、草原上夯土而成。

  远处的当谷燧是汉长城的烽火台,这段是我国境内保存最完好的汉代长城遗址。


  细看汉长城,现存遗址底部宽3米,上部宽0.65米,高约3米。它就地取材,由芨芨草、黄土、砂砾逐层夯筑而成,虽为土质,却能经历两千余年的风雨。
  主要原因,一是夯土密实,空隙少,雨水不易渗透,而当地的气候条件,很少有长时间的降雨;二是利用当地盐碱土壤夯筑墙体,盐分结晶后可黏合土粒,形成类似混凝土的硬化层,提升防水性;三是内部有芨芨草等植物纤维作筋骨,增加了墙体的抗裂性,不易坍塌。很难想象,我们如今还能修出一座能抗两千多年风雨的土墙,这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心态和投入的问题。


  从当谷燧出,到大方盘城,这边好几个汉长城烽燧遗址。


  大方盘城,又名河仓城,是这次出行最惊喜的遗迹。
  它建于西汉时期,在疏勒河南岸的低洼沙滩之上,高出河床2米左右,但因南北有高出其数丈的大戈壁,所以极为隐蔽,不到近前很难被发现。它是汉代的国家级粮仓,因为这里不适合耕种,而为了给戍边的将士和往来使节之用,又需要大量粮食。其由夯土建成,东西长135米,南北宽18米,残垣高7米,内有间隔,成三个仓库,外有透气孔,利于通风,另有两重墙作为保护。



  围着走一圈,很喜欢这种苍凉戈壁上,一个两千年前古城遗址的感觉,有点像交河故城遗址。
  景区有影片介绍汉长城、阳关、玉门关,很值得推荐,有时间可以看下。



















  然后继续,前往小方盘城遗址。
  唐汉两朝的玉门关所在位置略有不同,唐代玉门关的具体遗址至今未确定。而诗人咏物,往往用的也是汉代遗址,因为破楼兰、征大宛,都是汉朝的辉煌。汉代玉门关的位置,玉门关都尉府的办公场所,便是这个小方盘城。
  其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并在西、北侧各开一门。面积700平米,做一个房间是可以的,但作为一个都尉府,无论如何都显得迷你了些。当年南来北方的众多使团、商旅,可都是要到此处的。



  远处的疏勒河,形成了巨大宽阔的河谷,近处有个海子,名“洋水海子”。


  回程,途中过桥。


  远处有牧马。


  天渐渐暗下来的戈壁。

, , , , , ,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