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内蒙古,两天工作行程结束,去机场的路上,拜访了一个客户。
  可能以前关注的不多,到了才知道这一家以草为业的公司,名蒙草生态集团。它立足于草、草原、草科技,来构建生态产业,主营业务以种草和生态修复为主。它在内蒙,有着两个先天优势,一是内蒙矿多,有生态修复的市场优势,二是这里不缺传统意义上的草,似乎遍地都是。

  内蒙有着丰富的煤矿,随着山西转型,这里已成为中国产煤的第一大省,还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矿。不仅如此,稀土、铅、锌、银等矿产,都是全国第一。这成了内蒙的资源,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因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比较传统粗放,生态问题始终严重,导致这种发展不仅不持续,还留下不少后患。
  矿场污染草原、牧场、水源的新闻,林林总总,此起彼伏。其实,旅游的无序开发,同样导致草资源不断减少。这些年,内蒙政府提出新建矿山全部达成绿色矿山的建设标准,并建立了“绿则存,不绿则退”的倒逼机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开始从吃饱饭到吃好饭转型,环境治理的矛盾会逐渐成为主角。

  不过,国内绿化普遍存在搞“奇花异草”情形,这并不持续,我国草坪和生态修复的草种有近90%依赖进口,这的确让人大跌眼镜。蒙草将目光投向了千万年来默默生长的本土草种,让它们承担起生态修复的重担。

  习主席曾经来过这家企业视察,紧跟着步伐,我们也来了。

IMG_20200721_144334

阅读全文

, , ,

  太原,来过了很多次,一座似乎很熟悉的城市。
  但,其实每座城市,尤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都有着足够我们一生去了解的底蕴,对于一个每次就过来住几晚的外地人来说,谈熟悉,实在是属于狂言了。

  古代这里称为“并州”,并州是“九州”之一,辖域范围要比如今的太原大很多。并州产骑兵,也出名将,三国时期的关羽和吕布都是并州人。此外,还产名刀名剪,常出现在诗词之中,杜甫、陆游都提及过。

  这次过来,从在街上看到了“并州”二字起,脑中就始终萦绕着一首词,周邦彦的《少年游》。碰巧,这段时间正在背这首词,是啊,虽然年纪一大把了,可依然还在背一些不错的诗词。因为总感觉,对于唐诗和宋词,读完和背熟,是完全不同的感觉,甚至意境都有差异。
  试着背写一下: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李师师,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妓,北宋时期的头牌。这首词便是周邦彦和她约会时,突遇宋徽宗,藏到床下并目睹对方二人的恩爱后,醋意大发而写。在《水浒传》里,李师师还和燕青有着一段过往。

  这首词中的“并刀如水”,便指并州产的刀,在今之太原。太原酒店的窗外,正有着不错的景观。

IMG_20200719_065656

阅读全文

, , ,

  圳,是个很不常见的字,原意为田间水沟,若不是因为有个城市叫深圳,很多人恐怕一生也接触不到它。所以,一个用田间水沟冠名的城市,能有今天的发展,是何其难也。它发展得很快,甚至于有了“深圳速度”这个专有词汇才能形容。

  说深圳有文化,哪怕深圳人自己也会打怵,文化?
  这里找不到王府、也没有帝陵、园林,地铁可以随意挖,似乎从没遇到过什么文物。而这里却有“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还有“黑猫白猫”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其实,它只是年轻,历史短暂而已。

  这次被问了一个触及灵魂的问题,深圳有没有特产?一下子懵了。若是让深圳人带点特点,他们的头会嗡一声,若是到深圳出差,想带点特产回去,也同样会翁一声。
  反倒是午饭时,五个人四个菜,还有一盘子辣椒,同事神秘的说,这是“深圳特产”。

  一盘辣椒三两,一百元,号称辣椒中的爱马仕,产自湖南樟树港。嗯,深圳有很多特色的店,店在深圳,而产地不在湖南。类似的还有海南椰子鸡,竟然是深圳的吃法,而椰子和鸡都产自海南。

  深圳的样子。

IMG_20200709_182251

阅读全文

, , ,

  很多地方已不是第一次来,所以关注点开始从景点挪开,每有感悟,大多为心境。不少人到中年的,生活所迫和家庭所累,还有理想和能力受挫,日渐老气横秋、处事圆滑,还能理解,可身边一些新人,明明年纪很小,却分毫没有棱角,也一副随波逐流面孔,不禁让人惋惜。这些年看来,又大多性格使然,几无改变可能。

  出差郑州,很多人说不明郑州有多大,除了六区一县外,还代管五个县级市,包括:巩义、荥阳、新密、新郑、登封。杜甫出生于巩义、白居易出生于新郑、李商隐和刘禹锡出生于荥阳,这仅是郑州的唐代诗人。
  说到性格和棱角,想起了一千多年前出生郑州的刘禹锡,人称“诗豪”。去年出差湖南常德,那里旧名“朗州”,刘禹锡曾被贬朗州司马十年,因此读了很多关于他的轶事。

  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刘禹锡和小他一岁的柳宗元,同中进士,年仅21岁,是名副其实的学霸。进士很难,明清时期,平均下来,全国一年百人左右,对应着如今的高考,得是省里前三,所以古代有“五十少进士”之说。而刘禹锡所在的唐朝,那就更夸张了,平均每年录取27个进士,最少的时候一年只有12个。
  明清之后,进士分为三甲,一般情况下,一甲有三人,赐进士及第,这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所以,如今旅游时看到进士及第的牌匾,是要肃然起敬的。

  唐朝时,刘禹锡和柳宗元同中进士,往后本应是康庄大道了。但,显然没有。放到如今,我们会发现,一个好的诗人比一个好的政治家更易名垂千古。而唐朝的诗人,一般都是在被贬和不幸中锤炼出来的,那是他的劫。

IMG_20200610_223058

阅读全文

, , ,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南京在此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的名字为“应天府”,或者称作“京师”。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南京为留都,北京成为“京师”,名字为“顺天府”,南京的名字为“应天府”,因为采用双京制,所以开始有了俗称,“北京”和“南京”。

  在国内,“南京”和“北京”均不是某一个城市的称呼和名称,都有陪都之意,比如“南京”,是指位于京师南方的陪都。东汉时,今之南阳曾名“南京”;唐朝时,安史之乱后,今之成都曾名“南京”;北宋时,今之商丘名“南京”;辽代时,今之北京名“南京”;金代时,今之开封曾名“南京”。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军进入南京,南明降清,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取“江南安宁”之意,为江南省首府,之后江南省拆分为安徽和江苏,“安徽”取“安庆”和“徽州”首字,“江苏”取“江宁”和“苏州”首字。
  在中国,带“京”的基本都是首都,所以清朝急着改名,而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建太平天国后,也急着改了其名为“天京”。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把首都定在江宁,确定其名为“南京”。

  有个问题,我们一直不忿的《南京条约》是清朝签订的,为何有“南京”之名?是的,那个条约在清朝是称《江宁条约》,反而西方习惯于南京和北京的俗称,有了《南京条约》之名。

  南京博物院的建筑很大气,为辽代风格,是以辽宁锦州奉国寺的大雄宝殿为蓝本而建。

IMG_20200607_125251

阅读全文

, , ,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