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者》这本书不错,值得读完后,专门花时间重读,并梳理一下。

  周灭商后,周公心里忐忑,因为牧野之战能赢,多少有些超出预期。在冷兵器时代的大平原上火拼,用四万人打败十七万人,这是个很不可思议的事。这样强大的商都能灭亡,今后弱小的周该怎么办?
  初民时代,君权神授是君主制的通例,商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可皇天上帝的心思不好琢磨,他钟爱过夏、眷顾过商,现在又看好周,天命过于无常。一是这种无常让人不踏实,二是该如何讲好神授于周的故事?

  我们认为天圆地方,地是一个四方块,天是一个圆锅盖,地在天下四角紧靠圆弧,剩下的四片空白就是东西南北四海,这就是我们民族的世界观。居住在中间称“居中国”,是权利,是代表权,可以代表华夏民族;而治天下是权力,是统治权,有了才可以治理华夏民族。周灭商,取得了天下之中,有了代表权,而统治权,是需要神授的。显然,对外说皇天上帝改变了主意,太过苍白,也难以信服。那就需要改变。

  商和周,虽然都有皇天上帝,但意义却不同。商人的故事里,因玄鸟祥瑞而孕天帝之子,天帝就是他们的祖宗,天帝在天上,商王在人间。这种天帝比较偏心,只会保佑商王和商人,而且因为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好坏都爱。而周人的天帝是笼罩四野的天,是自然界的天,天下人都是天的子民,所以它公正无私、不偏不倚,是高高在上且洞悉一切的万民之神。天选的君主当然比帝选的君主更公正、更合理、更能代表天下万民。这样,君权神授就这样变成了君权天授,商王是神之子,而周王成了天之子。

djz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中国有四大名楼,因文而名,包括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山西运城的鹳雀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还有湖北武汉的黄鹤楼。除了岳阳楼稍微早些,仍是木构建筑,其他三座都是近几十年建成的钢筋水泥仿木建筑。所以,虽然都成了国家4A或5A级景区,但真正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只有岳阳楼。

  武汉因为疫情而被全国关注,也因我在此工作过两年,爸妈一直想来,所以这个国庆出行的最后一站选择了这里。登上岳阳楼,顺便看一下让毛主席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长江大桥。

  让黄鹤楼闻名的是崔颢所题《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即使李白曾在此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他仍是盖过了前者。李白再至此,读着墙上崔颢留下的诗,自觉搁笔,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内部,题壁上有七位大咖,是黄鹤楼的文人天团:李白、崔颢、孟浩然、王维、贾岛、顾况、宋之问。李白还是妥妥的C位,好像只有顾况和宋之问的咖位小些。
  顾况在此作:黄鹄徘徊故人别,离壶酒尽清丝绝。绿屿没馀烟,白沙连晓月。
  宋之问在此作:清江度暖日,黄鹤弄晴烟。

XGS_8252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国人自古至今,都喜欢在水边修建高大的楼阁,但数千年留存至今的,均以文而名。
  让岳阳楼名垂千史的也不是它的建筑,而是《岳阳楼记》,精神远高于物质是中国文化中难能可贵的。

  在岳阳楼留下文字的人很多,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几千年中数一数二的人物悉数到场,然最终居首者的却是范仲淹,不巧的是,他还没来过此处。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这个谥号是中国古代文官的最高追求,虽然唐宋元明清各朝均有,但皇帝一般不轻易给,文臣一般也不服,所以凤毛麟角。宋朝9人、元朝5人、明朝4人、清朝8人,这可远比皇帝少得多。若再加上晋唐时期与之对应的“文贞”谥号,这两千年里平均60年才出一人,可见其珍贵。中国经常一件事延续千年,即使换了朝代改了姓,甚至元清这种换了民族,也有不变的,这真好。

  超出很多人认知,范仲淹不仅文章写得好,还是个带兵打仗的好手,尤其在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表现亮眼,战事稍平后得到升迁,却因发动“庆历新政”改革失败被贬。写《岳阳楼记》时,他刚被贬邓州几个月,而滕子京被贬岳州刚一年余。这种情境下说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当然是天下之人,何等崇高!说出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何等胸怀!说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等气度!

  所以,此楼以此文而名,盖过了两千年来的每个人。

XGS_8199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云梦泽,又称“云梦大泽”,一个略带神秘和壮阔的词,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它究竟在哪,历来有争议。
  一是江北说,认为它是长江北侧,和汉江间的部分,以襄阳、荆州、武汉、岳阳为四顶点相连的区域,这种说法占主流。二是跨江说,取《汉阳志》载:”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较第一个说法增加了洞庭湖区域。

  梦,楚国方言“湖泽”之意。秦汉之前,这里是一片连绵不断的湖泊,长江至此是漫流状态,江湖不分。至魏晋,人口增加,受泥沙沉积和围垸造田影响,江北大面积湖泊基本消失,成了星罗棋布的湖沼,现在稍大点的湖仅剩下了洪湖和长湖。江北湖面消失的同时,长江水分流至洞庭,所以唐宋始有“八百里洞庭”之说。
  明嘉靖时,奉行“舍南救北”治洪方针,在长江荆州段北岸建成万安大堤,有了富庶的江汉平原,湖广熟而天下足。此后长江决堤只往南,南方受难的同时,洞庭湖却迎来了鼎盛,清时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湖。
  近一百年,洞庭湖又从鼎盛时期的6000平方公里萎缩到如今不足3000平方公里,成了位鄱阳湖之后的第二大湖。当然,若论吞吐水量,则是鄱阳湖的3倍、太湖的10倍,仍居长江流域首位。

  湖边有座城,古称“巴陵”,又名“岳州”,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位于天岳幕阜山之南而名“岳阳”。
  其建城已有2500余年,是今年国庆的目的地之一,这是登圣安寺远眺岳阳市之景。

XGS_8066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一个名气不大的古城,但为湘楚苗地的边陲重镇,所以有“滇黔门户”和“湘西第一古镇”之称。
  建制于汉,唐更名“黔江”,并以“龙标”名,宋复置“黔江”,后又称“黔阳”,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所以它的宣传语上,称比丽江早1400年,比凤凰早900年。但这个时间,并非现存古城建筑的时间,有偷巧之嫌。
  吸引我们耽误一天时间,绕路来此的原因有二:其一,这里的古建筑保存相对完好,属于全国范围内明清建筑保存较完整的古镇之一。其二,因为王昌龄。

  王昌龄,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进士及第,唐朝的进士很难,何况还是一甲。在国内妇孺皆知,人称“诗家夫子”、“七绝圣手”。关于到底是“诗家天子”还是“诗家夫子”,自古向有争议,宋时刘克庄在《后村诗话新集》云“以昌龄为诗天子,其尊之如此”。但现考证应为“形讹”,称仙称圣都还好,称“天子”可是古代之大忌,有僭越之嫌。
  他被称为边塞诗人,一首《出塞》被称为唐代的“七绝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还有一首我们熟知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但很多人却记不住诗的名字《芙蓉楼送辛渐》。芙蓉楼在黔阳古城,时黔阳名“龙标”,王昌龄被贬此处任龙标尉。
  芙蓉楼,一色的青瓦屋面,飞檐卷垛,一周的青翠相映,素雅秀庄。

XGS_7966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