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者》这本书不错,值得读完后,专门花时间重读,并梳理一下。
周灭商后,周公心里忐忑,因为牧野之战能赢,多少有些超出预期。在冷兵器时代的大平原上火拼,用四万人打败十七万人,这是个很不可思议的事。这样强大的商都能灭亡,今后弱小的周该怎么办?
初民时代,君权神授是君主制的通例,商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可皇天上帝的心思不好琢磨,他钟爱过夏、眷顾过商,现在又看好周,天命过于无常。一是这种无常让人不踏实,二是该如何讲好神授于周的故事?
我们认为天圆地方,地是一个四方块,天是一个圆锅盖,地在天下四角紧靠圆弧,剩下的四片空白就是东西南北四海,这就是我们民族的世界观。居住在中间称“居中国”,是权利,是代表权,可以代表华夏民族;而治天下是权力,是统治权,有了才可以治理华夏民族。周灭商,取得了天下之中,有了代表权,而统治权,是需要神授的。显然,对外说皇天上帝改变了主意,太过苍白,也难以信服。那就需要改变。
商和周,虽然都有皇天上帝,但意义却不同。商人的故事里,因玄鸟祥瑞而孕天帝之子,天帝就是他们的祖宗,天帝在天上,商王在人间。这种天帝比较偏心,只会保佑商王和商人,而且因为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好坏都爱。而周人的天帝是笼罩四野的天,是自然界的天,天下人都是天的子民,所以它公正无私、不偏不倚,是高高在上且洞悉一切的万民之神。天选的君主当然比帝选的君主更公正、更合理、更能代表天下万民。这样,君权神授就这样变成了君权天授,商王是神之子,而周王成了天之子。
神授是宗教性的,得有教皇或祭司,或者其他的代表来走下授权的流程,很多少数民族或者国外常见。而天授则是伦理性的,上天赋予我的,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中国的中原政权不需要教皇或祭司之类的。如何与生俱来?后面会讲,简单说就是谁为嫡长子乃是天意。
君权神授在埃及和欧洲等地,多次被打乱或者颠覆,毕竟神仙太多,由哪个神仙说了算、谁来授予都要争论一番。而只有中国的君权天授,数千年一直未变,因为自然界的天不会变,此间的天子,在今后数千年也都会自称“奉天承运”。
商灭亡后,周公在反思,商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周如何才能保万年基业?
牧野之战为何胜利得那么快?《尚书》总结为“前徒倒戈”,就是商王部队前面的人造反,自己打了回去。原因自然是不得人心,不拿人当人,最有代表的就是人殉和人牲了,看过《封神榜》的对此都不陌生。周建立后,便取消了人殉和人牲,这是很大的进步。周人渐渐有了一个观念:天人合一。君权天授被转换为君权民授。
孟子的学生万章问他:舜得到天下,是谁的授权?子曰:天。万章问:上天怎么授权呢?谆谆教诲吗?子曰:天不说话,用事实来说明问题。比如天子主持祭祀,神祇都享用,这就是天接受了他。主持工作,老百姓都很满意,这就是民接受了他。天和民都接受,他就是合格也合法的天子。所以天子的权力是天与之,人与之。子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意思是上天所看到的来自我们人民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我们人民所听到的。儒家的奠基者,非周公莫属。
那,天和民为何授权给周呢?周公又说,因为他们的君王有德。
大国畏其力,小国怀其德,是周朝很智慧的方法,当然总结的时候,便只说德。德,成了上天授权的标准,以德得天下,以德治天下。周公说,纣王失德,而文王、武王有德,当年夏桀失德,商汤革命也是一样。
道德与其说是一种品质,不如说是一种智慧,是在“通过损人来利己”和“通过利人来利己”之间做个选择,是一种聪明的自私。周人把它作为了治国理念和施政纲领,便是以德治国,这是渗入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几个字,既要“君权天授”,又要“以德配天”。
然而,道德是在心里的,如何能治国?自然要将无形之德变成有形之物。周人解决了这个问题,用圣人崇拜,便有了“看得见的力量”,用礼乐制度,便有了“行得通的手段”。
圣人不用多讲,看礼乐。礼乐并非周的发明,殷商时期就有,夏也有。那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说是“周公制礼作乐”呢?因为商的礼乐是仪,周的礼乐是制。
祭祀仪式上,谁在主席、谁在列席,要有个序列;谁是主祭、谁是助祭,也要有个序列;不同阶级的人该如何相处,各用什么数量的青铜器,都有规定,秩序是礼的本质。它不仅仅只是用于敬神祭祖和繁文缛节,每个人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在这里面,它被确定为制度,就是礼制;被应用于政治,就是礼治;成为普遍性的教育,就是礼教;成为类似于法律的东西,就是礼法。礼制、礼治、礼教、礼法,成了周朝的定海神针。
但随礼而来的问题,就是不平等,说到底是以等级确定秩序,尊卑有序会让人不平衡。周公的办法是用乐来调和,乐的特点是差异,因为有音调、音强、音色的差异,才能成为音乐,才能悦耳,而关键是组织。组织的原则是和谐,是多样统一。礼辨异,乐统同;礼多样,乐统一;礼维持秩序,乐安定人心。人心安定,秩序就能维持,秩序井然,社会就会稳定,社会稳定,政权就能巩固。
因为君权天授,所以要以人为本,因为以人为本,所以以德治国,因为以德治国,所以要将无形之德转成有形之物,要有圣人崇拜,是看得见的力量,要有礼乐制度,是行得通的手段。从这一整套思想出发,周人创立了四大影响深远的制度:封建、井田、宗法、礼乐。封建是政治制度,井田是经济制度,宗法是社会制度,礼乐是文化制度。封建从民意,井田顾民生,宗法敦民俗,礼乐安民心。
封建不是迷信,虽然国人常把两者放在一起,封建也不是君主制,虽然有一定关联。
封建是一种秩序。它把世界分为三个层次,最大是天下,天下的君主是天子,即周王,他是天底下所有人共同的君主,叫“天下共主”,他的族人叫王族,家庭叫王室。次一级的是国,也就是封国,封国的君主是国君,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统称公侯。他的族人是公族,家庭叫公室。再下一级是家,也就是采邑,采邑的君主是家君,也就是大夫,国君称姓,家君称氏,国君是姬姓、姜姓、姒姓、嬴姓,大夫是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所以大夫的族人叫氏族,家庭叫氏室。这就是封建,封是划分势力范围,建是厘定君臣关系。
关于“封”,诸侯是天子所封,大夫是诸侯所立,前者叫封邦建国,后者叫封土立家。天子的权力是封建诸侯,这是建国;诸侯的权力是封建大夫,这是立家。大夫有权自行管理采邑,叫“齐家”;诸侯有权自行治理封国,叫“治国”;诸侯奉天子之命南征北战、维持秩序,叫“平天下”,为儒家最高信仰。
关于“建”,包括三个方面:授土、授民、授爵。有个祭坛,象征东西南北,内有五色土,诸侯封到哪里,就取哪个方向的土,然后掺和代表中央的黄土,交到诸侯手里,这叫授土,代表诸侯对那片土地有了使用权。授民,是诸侯对人民的统治权,有族民和臣僚,有殷商移民,当然还有原住民,最初还会有移民,人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被财产化了的。授爵,包括指定国君、命名国号、发表训示、赐予仪器等,这以后就拥有了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世袭权。土地、人民、领袖成了我们的国家三要素,这影响极其深远,甚至我们如今唱的《歌唱祖国》,仍然分三段,第一段唱土地、第二段唱人民、第三段唱领袖,何其相似。
封建的政治意义很大,授土和授民,让周王成了全世界土地和人民的唯一产权人,授爵则让周王成了所有邦国的最高统治者,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井田制,就是把分到的土地和人民进行整合,人民编组、土地分块。在一片土地上画个“井”字,分成均等的九块,中央的一块是公田,周边的八块是私田。私田包产到户,但必须先耕种完公田才能耕种私田,公田的收入用于公共事物。封建制把姬姓和异姓、中央和地方捆绑在了一起,井田制则把民生和民心、人民和土地捆绑在了一起。如今,秩序井然、井井有序、背井离乡,一系列成语仍带着我们心底远古的安定和秩序。
还差一个宗法。族的第一代叫祖,是开创者,这是选不了的,该着谁就是谁。而第二代叫宗,宗是继承者,是要选的。确定谁是宗的继承之法,就是宗法,也称“定宗之法”。天子、诸侯、大夫都有很多遗产,财产可以分,但爵位和权力不能分,只能传给一个儿子,那该给谁就要有个规矩。周人定的规矩是“嫡长子继承制”,不但父亲的爵位和权力,连父系家族的血统,都是嫡长子继承。嫡长子传嫡长子,这样的传承叫“嫡传”,这样的体系叫“嫡系”,这样的血统叫“正统”,这样的宗派叫“正宗”。
天子是天的嫡长子,谁是嫡长子,这属天意,天决定了投胎,称君权天授。
有个失误,按照宗法制,次子和庶子是不能袭爵的,但是可以受封。天的嫡长子是天子,天子的兄弟便成了诸侯,诸侯的兄弟则成了大夫,但封到大夫就不能再封,大夫的儿子若没有继承权,便仅剩下了贵族身份。没有爵位也就没有领地和治权,这些大夫之子,包括家道中落的公子王孙,以及王室和公室的旁支远亲,便构成了最低一级的贵族,叫“士”。
如果说西周是王的时代,东周是诸侯的时代,春秋是大夫的时代,那战国就是士的时代。那时的士,周游列国,朝秦暮楚,拉帮结派,合纵连横,一出出惊心动魄的戏剧,一幕幕如今电影的素材,大多出自他们的导演。秦汉以后,废封建、行郡县,诸侯和大夫这两级贵族被消灭,除了皇族都是平民,士便成了平民之首,称“士农工商”。从汉到清,官僚集团主要由士组成,被称“士族”,成为中国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的主要缔造者。
周王朝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注意士族集团。诸侯和大夫得了实权和实惠,养肥了他们,导致强枝弱干,周天子成了光杆司令。倒也好,有了春秋和战国的精彩。
那中国是什么?
最初的中国,只是地理概念,中央之国,居中国而代表华夏族,后来,它渐渐成了政治概念和文化概念。只有延续华夏文明和中华文化的政权,才有资格居中国,才有资格称中国。即使外族入主中原,也要先天下一统,然后变夷为夏,否则是没人认账的,最有代表的就是清。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表现出了惊人的延续性和连贯性,过去世界上大多数地方的兴衰更替,不但涉及王朝甚至整个文明。一个文明湮灭了,另一个文明便在原地建立并兴盛,甚至毫无继承。而中国不同,虽然也有改朝换代,但历史却像家史一样,可以通过单一线索由近及远,就像是一部“天的家史”,我们把“天下”变成了一个可以更换家长的大家庭,是家国体制。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和以纲常伦理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家国体制,而这辛亥革命之前,仅在秦朝变了一次。所以,周人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