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事来北京,碰巧赶上了周末,于是商量着随处转转。
除了她们都已去过的故宫,在37度的天气里,似乎也只有恭王府相对合适些,况且作为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王府建筑群,即使放眼全国,也有着足够的代表性。
北京的5A级景区不多,除了故宫、天坛、长城、颐和园,便只剩下了恭王府。
清朝“世袭罔替”的亲王和郡王,被称作“铁帽子王”,共12位。前段时间去僧王府,看到僧格林沁同为世袭罔替的亲王,故一度误以为他也在这12位之中。可这次在恭王府内看名单,铁帽王基本都是皇族,当时还在琢磨,是自己记错了,还是这里写错了。
不小心漏了怯,回来赶紧查资料,才发觉僧格林沁为外藩蒙古亲王,铁帽王不含他们。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可惜我对清朝历史并不了解,更无法绘声绘色地讲述关于和珅、奕?的花边野史,仅能略看懂建筑装修和部分建筑规制,但同事对此并无兴趣,所以实在充当不了导游一职。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北京,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余秋雨的大多数图书在大学期间便已读完,只是前一段时间在读三毛的《撒哈拉故事》,感觉实在太差,想着索性换本书调调口味,突然想起了他。结果一上书店,才发现有些书的名字都已不知,甚至未有所闻。
买来才知是改了名字,虽然《山河之书》听起来气派了许多,恢弘了许多,甚至不需做什么修改,范围和深度也一下子宽广厚实了许多,档次也高了许多。但我依旧喜欢之前的名字,《山居笔记》抑或《文化苦旅》。
以前很喜欢余秋雨的文字,感觉带着一股文化味,且有宏伟悲壮的厚重感。文笔功底绝佳又不流于表面,也不缺乏思考,只是后来看到过多关于他的新闻,对于这个人的人品有了不好的印象,书也就放置了。
大学毕业时,很多书都不知所终,那时还有在书上做笔记的习惯,所以一度很是心疼。
如今再读,已了无那些棱角愤青,也无再于诸事皆诉求己之好恶,书外之事往往鲜有论及,只顾挑些喜好,也只为喜好,而埋头潜心那些文笔火花。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至此,并派人出海寻找长生不死之药,此处因故得名“秦皇岛”。
423年之后,推翻刘汉,间接替始皇帝报仇的曹操在这里留下了《观沧海》,其中最喜欢的两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那时何等的壮阔和气吞区宇。小宝宝的名字就差点取了其中两字。
如今,随着人们眼界的拓宽,海的范围也在变化。我们已知道,秦皇岛之外是渤海,渤海只是个内海,对岸有辽东半岛,那里有个美丽城市叫大连,然后是黄海,对面还有个朝鲜半岛,同纬度的城市是平壤,再向外则是日本海,正对着令人纠结的东京。若在世界地图上看这些,那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此外的太平洋才是真正意义的一望无际,才能吞日月,才能吐星汉。
到山海关可以怀古一下,到了北戴河,要有那么一段时间,放下所有,只需尽情享受。何必关心谁来过,何必关心外面有什么,享受如今的阳光、海浪、沙滩、海风,便足以了。
黄金海岸便是此般,湛蓝的海水和黄金般的沙滩。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河北,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这里许久没有更新了,若算上之前早已写好而定时发布的贵州之行,已快两月。
去秦皇岛的时候还是夏天,而如今已经到了昼夜均而寒暑平的秋分。一场秋雨一场寒,北京今天真是应景,路上行人抱紧了胳膊,撑开了伞。喜欢北方,一个原因是有明显的四季交换,也有那二十四个节气逗着闷子。
秋分啦,秋分啦,老妈嚷着回家,这是播种冬小麦的节气,秋分麦粒圆溜溜,寒露麦粒一道沟。
山海关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又名“榆关”,为明初大将徐达修建,因北傍燕山,南临渤海,故得“山海关”之名。历史上,其曾被认为是万里长城的东边起点,故称“天下第一关”,霸气十足,与地处河西走廊的长城西边起点嘉峪关遥相呼应。
2009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宣布明长城的东段起点应在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之前被埋没300年之久的辽东长城走进了人们视野。长城东端起点的位置,今后要从教科书里更改了。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河北,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公元2013年8月12日,宝贝女儿,可爱的小公主,俊伊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每天均有照片留念,不过前天才出院回家,用新买的D800陆续拍了些照片。
只有五六天大小的小伊(点击可查看大图,再次点击恢复,此时也可点击右下角查看原图)。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单反, NIKON D800, NIKON 24-7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