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不再说分手/Break Up 100(中国·2014)
  导演:郑丹瑞 主演:郑伊健、周秀娜

  1、郑伊健与古惑仔,那是一代人对他的印象,正值青春叛逆期的时候,将之视为了完美英雄。如今的他,容颜似乎未变化多少,而形象却丝毫不见了当年陈浩南的影子。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飞机杂志上看到了一首席慕蓉的诗,偷来两句,改了作者本意,用来形容这里的景色。

  喜马拉雅山脉,八千米的雪山,其脚下、深处,海拔不到两千米的深谷,当地普通民居。没有其他游人的叨扰,没有哄乱的吵闹,也没有花花绿绿的塑料,安安静静,自在一隅。
  凌晨六点,天空布满了棉絮般形状的金色的云,空气清新得让人想醉,处处鸟鸣,此起彼伏在幽幽山涧。抬头望去,一条长长的瀑布垂下,仿佛听到了溯溯水声。

  一个人拥有什么才值得他人尊重?应是品质、阅历、学识的,而非物质类的身外之物。没有网络,没有信号,不用关注微信,不用操心工作,如此安静的几天,发现思考的问题也远非家长里短。
  不知是因自身才有了如此的平台,亦或有了平台才有了工作中充满激情的我,结果终归是好。对旅游、对远行依旧兴趣满满,想着亚马逊、想着不丹、想着乞力马扎罗。所幸,还不是一个自己讨厌的人。
  今日漫漫路,明知苦,亦知终能到头,便要学着享受为先。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 ,

游牧时光

  我们对于历史的积淀,对于社会的发展,对于身外的世界,究竟匮乏几何?
  游牧民族,无疑有着荣光、耀眼的历史,王侯将相,儒士牧商,成吉思汗、霍去病,巴思巴、李元昊等等,一个个历史闪光,一段段荡气回肠、大漠孤烟,星垂平原,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余秋雨在《山河之书》中,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界线,也就是400mm等降水量分界线与黄河、长江,并称为中华文明的三大天地之线。匈奴、鲜卑、吐谷浑、柔然、突厥、吐蕃、西夏、蒙古等等,不同时期的游牧民族和中央政权,在这条线上共同演绎着你进我退,你败我兴的恩怨交替,曲曲折折数千年。终因生活方式、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的不同,散多聚少,敌多友少。

  而如今,随着经济发展,随着汉文化传播,随着日益促进的民族融合,游牧民族正处于全面定居的转型中,转场、牧鞭、毡房,正随着草原文化、游牧文化一起尘封。那些祖辈还在马上唱歌,如今出生在砖瓦房里的孩子,那些成长起来,辗转大城市打工读书的年轻人,早已忘记了如何甩响牧鞭。

  本书作者南子,深入一处处荒凉,一座座毡房,所写下的,更像是一本挽歌式的记录。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前几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国内的日出排名,自己也去过几个,相对还有些发言权。感觉名单选择过窄,与高原、雪山、沙漠这些并非大众游的地方比较起来,那些景象则略逊一筹。若均考虑最佳天气的话,名单中未涉及的梅里雪山、巴丹吉林、纳木错,都是要更震撼和美丽的。
  只有名单上的黄山与庐山,给我的期待会大些,当然这要取决于云海是否形成,那是百年一遇的天气,我没遇到过。冬季有些雾凇,亦或雪后,则会更好些。

  这次在Poonhill所见的日出,我们其实并没碰到相对好的时机,甚至满怀期待的日照金山,也因为云朵遮住的时间多了那么几分钟而未出现,却依旧有着许久不见的震撼,毫无疑问地排在了第一。那是在雪山环绕之下,寒冷之中所见,嘴里哈出了热气,映衬着漫天的红色与朝阳升起日渐而来的温暖,每个人,不论肤色国别,都有了金色面庞。
  又让人想起了梅里雪山,想起了太子十三峰,想起了卡瓦格博,那应该是更美丽的,我想我还会再去的,为了星空下和日照金山下的神山。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 ,

  有些景色近在咫尺,有些风光便在身边,但依旧很多人错过了。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多走那一步,没有早起那一分,没有多等那一晚,于景、于事、于人,错过方知,皆是如此。
  在未来几天,每每把安娜普尔纳雪山下的银河与星轨给其他人看时,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我怎么没看到?”还有始终隐在云中的道拉吉里主峰,看到它的唯一机会只有在半夜的星空之下。
  是的,半夜出来,扛着三脚架,冻得哆嗦,一次一次曝光,才有了几张星空。

  自由行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随意安排时间,做攻略的时候,特意将ABC的时间调整了一下,就是为了在生日那天赶到Poonhill,在这天看八千米以上的雪山,安娜普尔纳、道拉吉里,看尼泊尔的标志,圣山鱼尾峰。
  生日,虽然没有蛋糕或蜡烛,住在Ghorepani,连个一壶热水都要400尼币,蔬菜更是奢侈,但看着这样的星空,还有什么用来更奢侈?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 ,